⼆⼗四节⽓是何⼈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根据已有⽂献的记载,最早做⼆⼗四节⽓的,应该是伏羲,据今已经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据
今6000年的轩辕时代,开始有《夏⼩正》这样的古历书,⽽《黄帝内经》也多候、⽓、时、岁
的记载。⾄春秋晚期,《吕⽒春秋·⼗⼆纪》中有⼆分、⼆⾄、四⽴、⾬⽔、惊蛰、⼩暑、⽩
露、霜降等节⽓名称。到西汉《淮南⼦·天⽂训》中始有⼆⼗四节⽓全名。
实际上,⼆⼗四节⽓是中国独有的⼀种历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民在长期的⽣产实践中,通
过对天象、⽓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长期反复地观察、探索总结的劳动成果。⼆⼗
四节⽓源于黄河流域,始于春秋,确⽴于秦汉。有⼈曾诗意地形容⼀个节⽓就如同天地的⼀次
呼吸。
⼀、⼆⼗四节⽓的起源和确⽴
在中国众多的古籍中都有伏羲作历度、定节⽓、造甲历的记载。如《古微书》中说:“昔伏羲造
⼋卦,作三画以象⼆⼗四⽓。”《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春秋内事》有“伏羲⽒建分⼋
节以应天⽓”之说。由此可见,以伏羲为代表的上古前圣是公认的节⽓⽂化的创⽴者。
最初先民们从观察“物候”⼊⼿,就是根据观察⾃然界⽣物和⾮⽣物对节⽓、⽓候变化的反应现
象,从⽽掌握节⽓⽓候特征。⼤约在距今6000年的黄帝(轩辕)时代,已初制“物候历”。其内容
⼤概是:“燕⼦是春分来秋分去,伯劳鸟是夏⾄来冬⾄去,青鸟是⽴春来⽴夏去,丹鸟是⽴秋来
⽴冬去……”
较早的古历书《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个⽉为序,记载了每⽉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象等⽅⾯的详细内容。
不久以后,⼈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出了星象和节⽓变化的规律,如《吕⽒春秋》中记载有关北⽃星
⽃柄的指向描述:“⽃柄东向,天下皆春,南向天下皆夏,西向天下皆秋,北向天下皆冬……”
《⽇知录》中说:“三代以上,⼈⼈皆知天⽂。‘七⽉流⽕’,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之语也;‘⽉
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童之谣也。
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周朝、春秋时期,⼈们意识到⽇照⼈的影⼦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候
变化有某种关联。古⼈利⽤圭表实测⽇影,将每年⽇影最长的⼀天定为“⽇⾄”(⼜称⽇长⾄、长⾄、冬⾄),⽇影最短的⼀天定为“⽇短⾄”(⼜称短⾄、夏⾄)。在春秋两季各有⼀天昼夜时间
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春秋》“⼗⼆⽉纪”中,开始有了⽴春、春分、⽴夏、夏⾄、⽴秋、秋分、
⽴冬、冬⾄这⼋个节⽓名称。这⼋个节⽓,是⼆⼗四个节⽓中最重要的节⽓。后来到了西汉
《淮南⼦》⼀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样的⼆⼗四节⽓的名称。
⼆、⼆⼗四节⽓的含义
古⼈将每⽉的第⼀个节⽓称为“节”,如⽴春称为正⽉节;每⽉的第⼆个节⽓称
为“⽓”,“节”和“⽓”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
⽴春、⽴夏、⽴秋、⽴冬,亦合称“四⽴”,分别表⽰四季的开始;
夏⾄、冬⾄,合称“⼆⾄”,表⽰天⽂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分”,表⽰昼夜长短相等,亦是分界点,春分之后昼开始变长,秋分之后夜
开始变长;
⾬⽔,表⽰降⽔开始,⾬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壤中冬眠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晴朗、空⽓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繁茂之意;
⾕⾬,⾬⽔增多,⼤⼤有利⾕类作物的⽣长;
⼩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满,还未⼤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暑、⼤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暑还未达最热,⼤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
⽩露,⽓温开始下降,天⽓转凉,早晨草⽊上有了露⽔;
寒露,⽓温更低,空⽓已结露⽔,渐有寒意;
霜降,天⽓渐冷,开始有霜;
⼩雪、⼤雪,开始降雪,⼩和⼤表⽰降雪的程度;
⼩寒、⼤寒,天⽓进⼀步变冷,⼩寒还未达最冷,⼤寒为⼀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四节⽓的七⼗⼆物候
(1)⽴春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坚凝散也。
⼆候,蛰⾍始振;振,动也。
三候,鱼陟负冰。陟,⾔积,升也,⾼也。阳⽓已动,鱼渐上游⽽近于冰也。
(2)⾬⽔
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出,故獭先祭⽽后⾷。
⼆候,雁候北;⾃南⽽北也。
三候,草⽊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3)惊蛰
初候,桃始华;阳和发⽣,⾃此渐盛。
⼆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秋则鸠复化为鹰。
(4)春分
初候,⽞鸟⾄;燕来也。
⼆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5)清明
初候,桐始华。
⼆候,⽥⿏化为鴽,牡丹花;鴽⾳如,鹌鹑属,⿏阴类。阳⽓盛则⿏化为鴽,阴⽓盛则复化为⿏。
三候,虹始见。虹,⾳洪,阴阳交会之⽓,纯阴纯阳则⽆,若云薄漏⽇,⽇穿⾬影,则虹见。
(6)⾕⾬
初候,萍始⽣。
⼆候,鸣鸠拂其⽻,飞⽽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之鸟,⼀名戴鵀,阵于桑以⽰蚕妇也,故⽈⼥功兴⽽戴鵀鸣。(7)⽴夏
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蚓者⾮。
⼆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出。
三候,王⽠⽣;王⽠⾊⾚,阳之盛也。
(8)⼩满
初候,苦菜秀;⽕炎上⽽味苦,故苦菜秀。
⼆候,靡;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秋者,百⾕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麦秋。
(9)芒种
初候,螳螂⽣;俗名⼑螂,说⽂名拒斧。
⼆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声;百⾆鸟也。
(10)夏⾄
初候,⿅⾓解;阳兽也,得阴⽓⽽解。
⼆候,蜩始鸣,蜩,⾳调,蝉也。
三候,半夏⽣,药名也,阳极阴⽣。
(11)⼩暑
初候,温风⾄。
⼆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翼未成,故居壁。
三候,鹰始挚。挚,⾔⾄。鹰感阴⽓,乃⽣杀⼼,学习击搏之事。
(12)⼤暑
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候,⼟润溽暑;溽,⾳辱,湿也。
立夏节气的含义是什么三候,⼤⾬时⾏。
(13)⽴秋
初候,凉风⾄。
⼆候,⽩露降。
三候,寒蝉鸣。蝉⼩⽽青⾚⾊者。
(14)处暑
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报本也。
⼆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寒也。
三候,⽲乃登。稷为五⾕之长,⾸熟此时。
(15)⽩露
初候,鸿雁来;⾃北⽽南也。⼀⽇:⼤⽈鸿,⼩⽈雁。
⼆候,⽞鸟归;燕去也。
三候,鸟养羞。羞,粮⾷也。养羞以备冬⽉。
(16)秋分
初候,雷始收声;雷于⼆⽉阳中发⽣,⼋⽉阴中收声。
⼆候,蛰⾍坯户;坯,⾳培。坯户,培益其⽳中之户窍⽽将蛰也。
三候,⽔始涸。国语⽈:⾠⾓见⽽⾬毕,天根见⽽⽔涸,⾬毕⽽除道,⽔涸⽽成梁。⾠⾓者,⾓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也。⾠⾓见九⽉本,天根见九⽉末,本末相去⼆⼗⼀余。
(17)寒露
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者为主,后⾄者为宾,盖将尽之谓。
⼆候,雀⼊⼤⽔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此独⾔之,以其华于阴⽽独盛于秋也。
(18)霜降
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杀⽓⽅萌,季秋豺祭兽,⾛者形⼤⽽杀⽓乃盛也。
⼆候,草⽊黄落;阳⽓去也。
三候,蛰⾍咸俯。俯,蛰伏也。
(19)⽴冬
初候,⽔始冻。
⼆候,地始冻。
三候,雉⼊⼤⽔为蜃。蜃,蚌属。
(20)⼩雪
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不见。
⼆候,天⽓上升,地⽓下将。
三候,闭塞⽽成冬。阳⽓下藏地中,阴⽓闭固⽽成冬。
(21)⼤雪
初候,鹖鴠不鸣,鹖鴠,⾳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乃阴类⽽求阳者,兹得⼀阳之⽣,故不鸣矣。
⼆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阳⽽交也。
三候,荔挺出。荔,⼀名马蔺叶似蒲⽽⼩,根可为刷。
(22)冬⾄
初候,蚯蚓结;阳⽓未动,屈⾸下向,阳⽓已动,回⾸上向,故屈曲⽽结。
⼆候,麇⾓解;阴兽也。得阳⽓⽽解。
三候,⽔泉动,天⼀之阳⽣也。
(23)⼩寒
初候,雁北乡;⼀岁之⽓,雁凡四候。如⼗⼆⽉雁北乡者,乃⼤雁,雁之⽗母也。正⽉候雁北者,乃⼩雁,雁之⼦也。盖先⾏者其⼤,随后者其⼩也。
⼆候,鹊始巢;鹊知⽓⾄,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雉鸣也。雉⽕畜,感于阳⽽后有声。(24)⼤寒
初候,鸡乳,鸡,⽔畜也,得阳⽓⽽卵育,故云乳。
⼆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盛极,故猛厉迅疾⽽善于击也。三候,⽔泽腹坚。阳⽓未达,东风未⾄,故⽔泽正结⽽坚。
四、⼆⼗四番花信风
⼩寒时节:⼀候梅花,⼆候⼭茶,三候⽔仙;
⼤寒时节:⼀候瑞⾹,⼆候兰花,三候⼭矾;
⽴春时节:⼀候迎春,⼆候樱桃,三候望春;
⾬⽔时节:⼀候菜花,⼆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时节:⼀候桃花,⼆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时节:⼀候海棠,⼆候梨花,三候⽊兰;
清明时节:⼀候桐花,⼆候麦花,三候柳花;
⾕⾬时节:⼀候牡丹,⼆候荼蘼,三候楝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