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为什么天下诸侯还要起反对?
马湘宜 展开全文
春天在哪里儿歌歌词
刘邦是枭雄,项羽是英雄。刘邦“起于细微”,项羽是楚国名门之后。最终,贵胄项羽败给了草根刘邦。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项羽竭力维护西周以来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果,不惜牺牲立刻取代秦皇的机会。
项羽似乎非常痛恨暴秦的集权专制,所以率军捣入咸阳后,为发泄心中的愤恨,他纵火焚毁了秦始皇专制集权的象征帽子英文——阿房宫;他怨恨秦制,所以以暴制暴,动辄坑杀秦军降卒,甚至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使诈一次性残忍坑杀了二十万投降秦军;他痛恨秦制,所以不愿意在关中这块始皇龙兴之地建都称帝;他恨秦暴政,所以打心眼里不愿重蹈秦始皇之覆辙。
维护分封制,满足做诸侯王,是项羽坚定不移的政治理念细究史料,会发现项羽对封建分封制的竭力维护并非出于理性思考,而是对于老祖项燕(楚国大将)被秦将王翦诛杀而产生的切齿痛恨。他似乎异常眷恋被暴秦所击灭的那些逝去时光,他想挽回失去的一切,让强楚重见天日。他纵横疆场,骁勇无敌,杀人如麻,如此拼命却并非要把天下大权攫于己手,而是把夺来的权力分封给诸侯,自己满足于诸侯王的地位,满足于向诸侯们发号施令。
彼时相互利用、相互攻伐的各股势力中,只想做诸侯王的恐怕只有项羽一人。其他的诸侯各怀鬼胎,都想夺取天下,将天下大权拽于一手。比如项羽最主要对手刘邦——他一门心思想和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获取和秦王一样大的权势,一言九鼎。
正是由于过度迷恋分封制,使力能举鼎、勇冠三军的霸王项羽变得有些痴傻、天真,以至于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一次次犯下低级错误,甚至把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老谋深算的刘邦。
项羽力能举鼎,勇猛过人,喜欢以力服人,论权谋与韬略只是个小学生
项羽年轻,血气方刚,崇尚武力,想法单纯,因此显得比其他政治家多了几分可爱。他不谙权谋韬略,仅凭武力就推翻了虎狼之秦,几乎触摸到了权力金字塔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如果项羽有刘邦一半的权诈机变,那么横扫千军,全取天下之人一定非他莫属。这一点他的所有对手与政敌都不得不承认。项羽歼敌无数,关键时刻却心怀妇人之仁,搞政治却不谙厚黑,没有坏到底,而是有所保留,也就由此种下了失败的种子。而刘邦不同,为攫取天下大权,他不择手段,毫无底线,所以能笑到最后。
项羽过于崇尚武力,迷恋暴力,于是彻底失去了人心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理想是用武力平天下,以力服人,其难度可想而知。哪里出了问题,出了乱子,他第一反应必是派兵镇压,从来不想安抚、怀柔、妥协甚至让步等更有效的对策。结果杀戮无数, 四面树敌,积怨甚多,乃至彻底失去了人心。比如他征战时迷了路,百姓都故意指给他错误的路径,让他屡次扑空,屡吃败仗。一个人如此不得民心,就算他武功盖世,力拔山兮,也难于战胜更懂得攻心、更深谋远虑的刘邦了。
方法论武力可以称雄一时,却产生不了恒久的威力, 桐谷美玲它只能让人变得更加凶残,更加远离人性,从而变得众叛亲离,不堪一击。项羽崇尚勇力,自恃其能,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乃至麾下英才纷纷弃他而去转投刘邦,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尴尬境地。
项羽虽勇冠三军,却城府狭小,用人看出身,容不下有智略的蓬蒿之士《史记·项羽本纪第七》记载: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徙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当楚、汉两军对峙相持时,项羽希望刘邦能和他痛快地展开决战,不要殃及百姓。然而,这有些天良未泯却一厢情愿的想法遭到刘邦的断然拒绝。刘邦要拖疲他、耗死他、损尽他的元气才会和他开战。显然,刘邦和项羽,一个城府极深的中年人,一个血脉贲张的年青人,对游戏规则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在深谙权谋的刘邦面前,快意恩仇的项羽简直就是个小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