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三”圆满闭幕 专家解读《新城市议程
   
    规模空前的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进展大会10月20日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圆满闭幕。来自全球各国的4万5000多名与会者深化探讨并最终通过了指引将来二十年城市可持续进展的《新城市议程》。联合国电台特派记者程浩就这份政策文件的主要内容采访了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以及乐观参加了文件起草和磋商工作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请听报道:
    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在接受专访时强调指出,过去二十年间,全球城市化进程快速进展。全球城市化率已从1996年的45.1%增长到2023年的54.5%。在全球现有超过74亿人口当中,55%以上都生活在城市。据联合国猜测,在将来30年中,持续的城镇化以及整体人口增长将推动城市人口再增加25亿,其中大部分增长将消失在进展中国家,特殊是亚洲和非洲。到2050年,城市人口数量将突破6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0%以上,这毫无疑问将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包括住房、交通、医疗、教育、能源和就业等在内的基本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因此,“人居三” 的进行以及《新城市议程》的通过具有重要意义。
   
    张振山:“在过去二十年的进展当中,城市渐渐越来越成为一个中心,城市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人居二’过去二十年之后召开的‘人居三’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议,也是继去年联大通过《2030年可持续进展议程》以后,世界各国对城市问题的一个深化的考虑和讨论。大家在过程当中起草并制定了《新城市议程》,将为将来二十年的城市进展供应一个很好的框架,使我们有一个方向;各个国家可以依据《新城市议程》的一些要求不断推动城市化的进展。因此,这样一个会议、在这样一个节点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从一开头就乐观参加了这份政策文件的起草、磋商,由学会推举的六位专家分别参加了六个政策小组的工作。这些政策小组的成果,作为《新城市议程》的基本素材,构建了议程的初始文案,后经过联合国内部、各成员国以及相关合作伙伴的多轮磋商,形成了“人居三”大会正式通过的最终文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在接受联合国电台专访时指出,磋商环节其实困难重重……
    石楠:“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许多的障碍,比较小的是技术的障碍,专家们可以进行争论。比较大的问题是:这是一个特别多元的世界,每个国家进展的阶段不同,所以它
面临的基本冲突也不同。比如说,进展中国家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城镇化特别快的速度,全球将来的城镇化的主体也主要在进展中国家会消失;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它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现有的城市如何改造、如何保存,甚至有一些城市可能会面临一个衰退、怎么来重新更新的问题……所以在实行的一些对策上呢,可能会有不同的动身点,但是我觉得特别好的是:从整个议程的起草始终到后面联合国内部、包括成员国、包括各个合作伙伴之间进行磋商的时候,大家还是能够共同面对一个全球的挑战,那就是——快速的城镇化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许多的课题,同时气候变化又为我们带来很大的难题,这两个问题叠加以后,我们大家必需在一个桌子上坐下来、共同面对这样一些话题,才有可能挽救我们这个地球,才有可能使我们整个人类的福祉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石楠表示,作为一份政策文件,《新城市议程》内容特别丰富,分散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民间组织的共识。与之前的《人居议程》相比,《新城市议程》也更加包涵和全面,涉及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不同的问题领域,其中也包含了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如难民、气候变化、基础设施问题等。同时,《新城市议程》的内容与可持续进展目标亲密关联,进一步说明城市进展问题在可持续进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
   
    石楠:“假如我们拿特别简洁的话来讲,《新城市议程》有几个方面。一个来讲,它是第一次在全球范围以内,大家能够很仔细、系统地提出一个应对快速城镇化的解决方案。过去,我们可能会从某一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面临的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住房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等,但是这是第一次我们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的世界,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其次点,它强调了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包涵的进展方案。在整个全球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消失了各种的分异、差别,我们必需要有一个应对,应当有更加包涵和可持续的理念。这两点都是这次特别大的进展。第三点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强调了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或者区域的、城市的治理角度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治理体系。有了全球的《新城市议程》,各个成员国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根据‘2030进展战略’等一些目标来共同制定国家自己的(城市进展)方案。这种方案不仅仅是一个简洁的如何从技术上来解决城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主创新、很好的财政支持、要有优良的规划和设计的引领,所以这样一套治理的体系我觉得在当今世界上来讲是特殊有价值,而且也彰显出联合国这样一个多边的协商机制它的特殊价值所在。”
    石楠强调,“人居三”成果文件《新城市议程》的通过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挑战可谓“任重而道远”,相关各方必需提高“城市意识”。
    石楠:“城市意识最根本的一条我觉得就是系统意识。城市社会和农业社会很大的区分就在于它的系统性特别的强,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们怎么能够根据系统的理念来解决城镇化当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下一步)方方面面遇到的最大一个挑战。其次一点我觉得很大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取得一个可持续的财政的支持。城市是一个经济的中心、同时也是消费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进展、或者说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这些资金从哪儿来?怎么能够让这些资金发挥更好的作用、尤其是这些资金怎么能够更好的、更加公正的安排?这可能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一种制度设计,而且很需要从基层实践的创新。第三个方面我觉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力量不足,或者说我们叫‘力量恐慌’。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的专业人士,或者社会组织,大家对于‘城市世界’的到来都缺少足够的力量的储备。所以,如何能够提升我们的力量、加强力量建设,这就需要像类似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这样一个专业团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来推动城市规划的学问在社会、在策决者、包括在我们专业人员当中更高的提高,这样大家才能够共同的来建设(拥有)良好城市的地球村、城市的世界。
    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对此深表赞同。
    张振山:“我觉得通过《新城市议程》,首先要提高大家的熟悉,无论是中心政府、地方政府,还是科研机构、设计单位以及我们的市民。由于一个城市的进展(问题)不是某一个政府或者某一个机构就能把它解决的。《新城市议程》给我们指明白方向,我们各个方面、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要发挥我们各自不同的作用,来仔细落实这个议程,把它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工作当中、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一个小的例子就是绿出行。假如我们能自身践行绿出行、绿的生活,我们的城市就会越来越好。当然,(城市)设计人员、规划人员有他们的职责,他们需要通过好的、先进的理念和理论给我们设计出更好的城市,让我们能够去更好地利用这个城市。我们虽然任务很艰难,面临的困难还许多,但我们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肯定会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妙,而且城市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妙。”
二十大召开闭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