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广州亚残会开幕,两名左腿残缺的运动员—张立新和张海原,手持火炬,用攀岩接力的方式,一步步登上十多米高的圣火台。登顶后,一组钢丝徐徐降下,两名火炬手将圣火稳稳固定在钢丝上,圣火升起,点燃巨型主火炬,全场沸腾欢呼。
时间回到二十个小时之前,徐龙涛匆匆从北京赶回广州,凌晨,奥体中心里开幕式领导小组仍然在开会,点火方式在技术上是否最安全最完美,全看那根细细的钢丝,他们在等龙影威亚专家团队的最终确认。
一下飞机,徐龙涛就直奔奥体中心。看过点火方案和草图,徐信心满满说,“没问题!”
“演员一上去,我就紧张,心跟着他们在那提着,就是那种走钢丝的感觉。”徐龙涛说。
舞台戏曲出身二十大召开闭幕时间
亚残会开幕式当晚,开场没多久,高空中忽然出现一个高达12米的发光“巨人”,摆动着手臂,从观众席后面“走”出来,着实惊艳。现场观众的目光和电视镜头一样,一路跟随“巨人”的步伐。“巨人”越“走”越快,从舞台侧面一直“跑”到舞台中间,再缓缓升起继续奔向主火炬的方向,直到“跑”完整个体育馆。
“你猜里面有没有人?”徐龙涛得意地问。
“里面有人!就藏在道具中间,人在里面就像荡秋千一样的,这样才可以让‘巨人’的手和脚都动起来,就像在跑。”徐解释起各种演出道具,显得很兴奋。
威亚,翻译自英文“wire”,是钢丝的意思。如今,威亚已经成为大型舞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对这两个字也并不陌生。殊不知,音译于英文“wire”的“威亚”二字,正是徐龙涛2001年从新加坡回来,带来的新词。
徐龙涛是山东郓城人,在《水浒传》中,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有72人出自郓城。徐是学戏曲出身的,“我是唱豫剧的”,他自豪地说,“1983年读的艺术学校,当时好几百个小孩去考试,挑了50人,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是国家培养,每个月还给18块生活费呢。”
二十年前在北京的那场亚运会,徐龙涛印象深刻。1990年,他在河南豫剧团,参加亚运会的义演。“给老外演戏,钱不要,都捐给国家办亚运。”那年他20岁。
第二年,徐龙涛参加河南戏曲青年演员比赛,因为功夫好唱得好,得了文武小生一等奖,由当时的市长亲自给他颁奖,一共有250元人民币的奖金,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奖励。
当年的文武小生,能够出国去新加坡,同样源自一场选拔。就在青年演员比赛结束不久,新加坡电视
台来国内招武术演员,徐龙涛去了
,从700多个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被招收的4个演员之一。
他还记得,去新加坡之前,曾到广州南湖游乐园表演了整整一个月,南湖游乐园在当时徐龙涛的眼里,很气派很高档。出发之前,穷小子想着出国应该洋气一点,当时广州二手服装市场有大量从日本搞来的旧西装,他也买来一套,拆掉衣服上缝的日本名字,给自己打扮了一下。就这样,穿着并不合时宜、甚至有点滑稽的西服,徐龙涛踏出国门,这一走,就是9年。
九年的国外生活
在新加坡,徐最先做的是武打替身,从那时起开始接触影视威亚。影视作品中,很多高难度的危险动作都依赖威亚吊着武打演员,来营造飞檐走壁、刀光剑影的场面。
从最初不起眼的武打替身,到后来当上了武术指导、导演,在新加坡的9年时间里徐龙涛几乎没有离开过威亚。
“1998年我最后一次当替身,是韩国电影《飞天舞》里面的男主角的替身,那时候28岁,感觉爆发力不够了,体力跟不上,有点累了。”
于是,徐龙涛决定回国看看。
梳理自己的国外演艺经历,他的最大感受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刚开始在,人家一听是中国公司来的人,就一副瞧不起的样子。后来慢慢改观,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感觉就很不同了,一说在内地做生意,对方就会觉得很了不起。”
1998年的那次回国,他足足“玩”了三个月,全国各地跑。回到新加坡后,他和友人说,中国国内市场很大,回去发展一定有前途。
徐龙涛拒绝申领新加坡公民证和二十万元的住房津贴,2001年,他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在新加坡当替身、做武术指导,徐龙涛长时间接触威亚,加上他充满好奇心又聪明好学,很快就谙熟其中的运作原理和要领。
“我喜欢拍戏,所以才搞威亚,我是搞舞台剧出身的,回到国内还是想做影视威亚。”回国以后,徐龙涛便着手成立自己的威亚公司,经过近十年的拼搏,终于打造成了国内最早最安全也最强大的影视威亚机构—龙影威亚。
筹办之初,为了选拔并培养人才,在山东宋江武校,徐龙涛从3000多个学员中精心选了50人,专业培训了3年,直到2005年正式成立公司,取名“龙影”,寓意中国龙在高空中腾云飞舞。
而与舞台威亚结缘,要追溯到在新加坡的日子。那时电视节目里开始有小型的舞台威亚,在制作棚里
完成,地方很小,而且不高。
回国后徐龙涛接的第一个舞台威亚的演出任务,是在深圳用机器吊起名模马艳丽。那是2001年,舞台旁边的字幕机打出“维亚”二字,徐龙涛还拿不准应该怎么翻译wire。
“后来认识了陈维亚,我觉得不行啊,和他重名
了,就又把这个词改了,改成现在的‘威亚’。”说起新行业创业前期的困惑和走过的弯路,徐龙涛很是坦然,“毕竟前无古人嘛,没有学习和参考的对象,我已经走在最前面了。”
徐龙涛和他的龙影威亚团队参与拍摄了大量的影视作品,《雪山飞狐》、《七剑》、《夜宴》、《霍元甲》、《十月围城》等,国内几乎所有动作大片都囊括在内。
首创3D舞台威亚
真正让他下决心将事业重心从影视转移到舞台的,是2005年的澳门东亚运动会和2006年的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东亚运动会上,由演员扮成九个国家地区的和平鸽飞起来,澳门的观众看得惊叹连连。河南郑州的中博会主题是‘中原崛起’,五十多个人在空中,不经过任何平面的载体,就直接从地面立起来了。因为彩排时发现这个节目彻底压倒了后面的节目,于是临时把它调成了压轴戏,而原定压轴的某著名歌星的节目被迫调到前面去了。”至今,中博会上的表演仍是徐龙涛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徐龙涛涉及的舞台威亚多是电视晚会节目,不管是从规模或难度上,都比大型活动的开闭幕式要小得多,在大型活动上收获掌声,徐龙涛由此看到了舞台威亚的广大市场,开始了舞台威亚的事业。原本无意主打舞台威亚,如今表演任务量却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95%,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舞台威亚和影视威亚都是把人或机器吊在空中表演,但其中的区别却很大。影视威亚只为镜头服务,镜头之外,演员如何落地,狼狈还是从容,全不在考虑范围内。况且高度有限,动作的跨度也不长,几乎是二维的平面移动,左右或上下。大多时候,一台吊车,一组钢丝滑道,有时候甚至连一台拉动钢丝的机器都不用,人手操作都是可以的。技术含量其实并不高。
而大型活动上的舞台威亚,难度却要大得多。大多活动的观众席都是360度全方位观看,无视觉死角,空间庞大,高度达数十米,上升落地都要力求从容优雅。空中道具体积庞大,重量少则数百公斤,多则好几吨,徐龙涛为全运会吊起来的“巨碗”便达六吨之重。同时,还要自由做三维的空间移动,徐龙涛称,这些都是“3D的舞台威亚表演”。
近几年来,国内舞台威亚技术突飞猛进。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济南全运会到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以及亚残会,威亚特技表演越来越成为开闭幕式的最大看点。全运会时不能挥动翅膀,没办法掉头的“和平鸽”,在这次亚残会开幕式上,徐龙涛已经可以让它们挥着翅膀从地面衔起彩绸带,又转身调头向观众席的方向飞去了。
唯一让他遗憾的是,亚残会开幕式准备时
间太仓促,“如果工作时间不被压缩太厉害,表演效果将会比现在更好。”
高风险行业
前些日子,在紧张筹备亚残运会时,徐龙涛的左眼突然模糊起来,不能聚光,去广州最好的眼科医院,医生说病因是他长期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吃药不管用,需要的是放松和休息。
“演员一上去,我就紧张,心跟着他们在那提着,我们是走在‘刀尖上的人’。”
此次筹备亚残会开幕式前后经历三个月,创意则在年前就开始策划。由于亚残会开幕式的场地在广东奥体中心,该场馆在亚运会期间承担了主要的比赛任务,徐龙涛的团队提前在亚运会开幕之前就进驻安装了机器,但直到亚运会闭幕式结束,演员都不能进场排练。
从11月28日,亚运会圆满闭幕,到12月12日残亚会开幕式,一共只有十几天的时间用来调试机器以及演员的训练彩排,“白天编程,晚上训练,还要对光,耗得我们受不了。”
开幕式当天,徐和记者聊完天,便匆匆赶回现场准备开幕式工作了。开幕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领导还要到奥体中心看闭幕式的设计方案,而奥体中心白天承担比赛任务,徐龙涛的团队必须在一夜之间拿出新方案,安装并维护全部道具。徐龙涛透露,“闭幕式的威亚规模不亚于开幕式。”
威亚是高风险特种行业,像亚残会这类大型活动,徐龙涛必须亲自盯在现场。
从一开始的画龙点睛,到后来大量使用高空威亚艺术制造高潮与亮点,高空中除了大型道具,女舞蹈演员和儿童演员这样的非威亚专业演员的出场也越来越频繁,如何规避风险是首要问题。
徐龙涛自己就是吊威亚过来的,知道在高空上的感觉,“演员在空中能做什么动作我最清楚,我是武术指导出身的,原理我懂。但专业的技术人员,还是要花钱请,要做试验才能做出来。”
“胆子要大,但心要细。最主要的一点是不能省钱,钢丝一定要用最好的,不能为了省钱挑细的钢丝,一场演出任务结束后一定要扔掉这些钢丝,不能重复使用。”徐龙涛说,“特种行业的演员能买保险的,我们是第一家,保险公司相信我们的安全性。”
在大型活动中,经常是两套设备同时处于运动状态,若其中一套出现故障,另外一套可确保万无一失。“最坏的情况就是机器出了故障把钢丝锁住了,动不了,演员在高空多停留了些时间,最多十几分钟就能解决,这种情况过去只在试验时出现过一两次。”
龙影公司还拥有专业训练威亚的基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高度11米,奥运会开幕式的威亚表演就是在这里训练的,400多名专业演员和巨型地球仪,都曾在此反复演练。
龙影威亚五十多人的
团队里,有专门的技术研发小组,舞台威亚需要的所有道具、机器、设备,都是由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威亚行业太特殊,道具无处可买!”徐无奈却又得意地说。
威亚的未来
中文“威亚”二字是徐龙涛最先翻译过来的,但徐为威亚行业所贡献的新词远远不只这一个。“过江龙”是指钢丝轨道,“威亚速轮”是用来拉动钢丝的卷扬机,机械鸽子的内脏是“多功能吊具”,“威亚是个新行业,前面没人,很多东西只能自己创造,包括这些专业术语。”在威亚设备研究和开发制造上,徐龙涛已经投入了好几千万。
国内威亚行业普遍使用的机器大多出自龙影公司的设计,而最近批下来的一项专利产品是“多功能吊具”。更多时候,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申请专利。“耗那个时间干什么?耽误多少演出啊?”徐龙涛快人快语,与其花时间申请专利,不如继续研发继续演出,让别人在后头追着,也逼着自己进步。
近几年来,国内需求威亚表演的大型活动越来越多。一台晚会做下来,徐龙涛常常累得不想再干了,但在家休息十天半月后,就又开始研讨新的创意,迎接新的挑战。
“做这行最大的收获是成就感,当观众看着高空中的魔幻般出现的道具和演员而尖叫起来时,当领导和主办方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肯定,投来赞许目光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每天都是惊喜,经常都有新的创意,这是我最喜欢的。”
每年的4-7月份,9-12月份,是大型活动的旺季,也是龙影公司最忙的时候。“其余时间是淡季,大型活动比较少,我们就在家研究东西、设计新产品。”
说起跟在自己身边的一大帮徒弟,徐龙涛很是感慨,其中大多数人从十六七岁的小孩跟随至今,到现在接近一半的人都结婚了,当中也有另起炉灶出去单干的。从2001年到现在,又一个九年过去了,龙影成为国内威亚的老大,圈子里的朋友都称他为中国大陆的“威亚教父”。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徐龙涛说,他的理想是将魔术融入威亚,做一台可以常年表演的独立晚会。“视觉冲击是未来舞台表演的趋势,威亚特技将越来越重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