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槎的处理难点作法
    为解决构造柱的几何尺寸偏大和不漏浆的问题。采取以下三项技术措施:
    (一)在选材上面做文章,对砖进行挑选,长度接近标准的砖用在构造柱边作丁砖,长度偏长或偏短的作顺砖。
    (二)为保证墙体正反手墙的平整度符合要求,采用反手线砌正手墙的方法来控制,基本保证了砌体厚度的一致。
    (三)考虑到砖和模板都是刚性材料,在砖与模板的结合面之间无法控制漏浆问题,为此用1.5mm厚1~2层吸塑纸贴在砖砌体两面的马牙槎处,在砖与模板之间增加了一道柔性材料,既填平砖面平整的不足,又杜绝了漏浆。
二、墙柱与梁节点处理措施
    为了克服墙柱与梁接头出现缩颈、夹渣的质量通病,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下列有效措施:
    (一)在模板支设前,按结施图准确计算出各构件的几何尺寸,便于模板的精确配制。
    (二)构件尺寸不符合所使用模板模数时,则采用木材或其它材料配制。辅助模板必须与钢模(或自制定型模板)连接平整(平滑)牢固。
    (三)墙柱支撑与梁板支承架连成整体,以增加其刚度和稳定性。
  三、麻面处理
    1、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2、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
出现麻面。
槎(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
(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预防措施
(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纤维板或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
(3)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4、治理方法
麻面主要影响混凝土外观,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部位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素浆或1:2水泥砂浆抹平。
四、蜂窝处理
1、现象
混凝土局部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
(4)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
3、预防措施
(1)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混凝土应拌合均匀,颜一致,其延续搅拌时间最短时间一般应按规定采用。
(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米。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自由倾楼高度不宜超过1米。如超过上述高度,要采用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4)在竖向结构中(墙、柱)浇筑混凝土,应采取下列措施:
1)支模前应在边模下口抹8厘米宽平层,平层嵌入柱、板墙体不超过1厘米,保证下口严密。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底部应先填以50~100毫米与浇筑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砂浆应用铁锹入模,不得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内。混凝土坍落度应严格控制,底层振捣应认真操作。
2)柱子应分段浇筑,边长大于0.4米且无交叉箍筋时,每段高度不应大于3.5米。
3)采用竖向串筒导送混凝土时,竖向结构浇筑段的高度可不加限制。
4)柱断面在40×40厘米以内并有交叉箍筋时,应在柱模侧面开设不小于30厘米高的孔洞,装上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