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四大
1、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2、四大姓氏:李、王、张、刘;
3、四大经典玩具: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
4、四大名山:黄山(绝)、华山(险)、庐山(名)、泰山(文);
5、四大名刹:山东长青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
6、四大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
7、四大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8、四大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
9、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10、四大自然奇观:云南石林、吉林雾淞、桂林山水、长江三峡;
11、四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
12、四大古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
13、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14、四大名塔:嵩岳寺塔、释迦塔、千寻塔、飞虹塔;
15、四大灵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6、四大凶兽:饕餮(tāo tiè),混沌,梼杌(táo wù),穷奇;
17、四大“火炉”:武汉、南京、重庆、南昌;
18、古代中国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19、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湖北)、青城山(四川)、龙虎山(江西)、齐云山(安徽)
20、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1、现代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22、四大名玉: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湖北绿松石
23、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
24、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25、盆树四大家:黄杨木、金雀梅、迎春花、绒针柏
26、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四大名山27、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
28、四大名石: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内蒙古巴林石
29、四大名桥: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广东潮州广济桥、北京卢沟桥
30、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名绣
湘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它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
粤绣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普宁、揭阳、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唐代苏颚《杜阳杂编》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今广州)一位名叫卢眉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当时最高阶层对粤绣欣赏有加。
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丝绒线刺
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工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粤绣。粤绣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广州开办缤华艺术学校,岭南画派始祖高剑父任校长,专门设立刺绣教学项目,致力于刺绣高级人才的培养。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广州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1929年,莫傅精绣得列宁头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
20世纪50年代,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炽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出并获奖的计有:大幅刺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鹌鹑鸟》等。这些参展的潮绣品,由24名男绣工通力合作刺绣。一时潮城轰动。这24名绣工被誉为“刺绣状元”。据能够考查出名字的有林涛生、蔡戍子、尾仙、张桂泉、林件、如伯、王炳南、王钏南、蔡钟、林新泉、李和彬、卢海清、冬瓜师、本江宁、洪钟、吴坤、吴钦、托伯、乌糖、白糖等人,全都是男绣工。1915年后,潮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20世纪50年代,仍有杜进茂等20余男工在刺绣。
1979-1981年潮州刺绣艺术品为国家提供出国展礼品达到250件(套),其中仅潮绣厂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极高赞誉。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彩对比强烈、富丽堂
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
"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适宜;"光"指光彩夺目,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