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大学的意义不再拘泥于成绩与文凭,而是意味着更多其他的追求,专业知识、成绩、社会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等,对于有着不同追求的大学生,促进他们学习的学习动机当然也是不尽相同的。而激发与培养当今大学生学习动机也是现今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如何激发与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也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动机,大学生,
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大学的意义不再拘泥于成绩与文凭,而是意味着更多其他的追求,专业知识、成绩、社会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等,对于有着不同追求的大学生,促进他们学习的学习动机当然也是不尽相同的。而激发与培养当今大学生学习动机也是现今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如何激发与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也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问题本身。学习动机中的“动机”(motiv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
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和引起活动,现代心理学将其定义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形态”。同时,动机也拥有着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因此学习动机被定义为“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学习活动的动机”,西方心理学家又根据动机产生的原因将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顾名思义,内在动机,即内部产生的动机,它是由个体的内在兴趣、需求或是好奇心等内部因素引起的动机,如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习或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但却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的书籍,也许这样可以学习一些知识或是掌握一项技能。这种学习动机并不是为了迎合任何外界的因素,如成绩、奖罚而产生,完全遵从于个体的本心,学生自己因事情本身而乐。外在动机则是指并非由活动本身激起,而是由学生对活动外在因素的顾忌而诱发的动机,如学生努力学习,获得好的成绩,并不是学生内在的本来想法,而原因可能是家长的期许、对于奖学金的渴望、对于挂科的恐惧等等,这些动机都可以称之为外在动机。调查表明,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具有刺激学习行为的“正能量”。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人选择在寝室睡觉,有人
选择进行一些娱乐活动,看看电影、听听音乐,然而还有人选择去图书馆学习,是什么促使他们抵制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而安心学习?也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许多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的本能论、赫尔(C.L.Hull)的驱力论、斯金纳的强化论、马斯洛的强化理论等。我比较喜欢的理论是斯金纳的强化论,相对其他几个理论,我认为强化论相对于其他几个理论更易于理解,在实际运用中也较容易操作。
强化理论是一条关于刺激与行为发生频率的理论。强化理论认为行为的发生频率的高或低是由刺激引起的强化造成的,强化也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对于行为的发生起促进作用,而负强化对于行为的发生起抑制作用。以学习为例,如果学习行为发生后,行为主体受到了表扬之类的积极刺激,那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变大,反之,如果学习行为的发生使行为主体受到惩罚之类的消极刺激,那么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强化理论所强调的多是外部因素对人学习的影响,忽略了人本身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强化论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一、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动机的问题时,应注意两者的平衡。
(一)将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本身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积极性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对于所学的某一学科、某类书籍、或是某一项活动等特别喜欢,那学习起来将会特别用心,也会感到快乐,那么学习效果自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好,学习效率也会更快。兴趣并不都是天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例如选择授课内容时,注重它的新颖性、实用性等,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学生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将其转移到新的学科领域,类似于爱屋及乌,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与教师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两方面加以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教学设计艺术观,将教学设计看作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尽可能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事物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事、抱有期望心理的事、能带来快感的事、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应该极可能的靠近大学生的兴趣,或者更易于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对于注重学习成绩的学生,专业知识能吸引他们,而对于追求社会经验与个人能力的学生,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知识或实践课更能博得他们的眼球。
(二)对学生多多赞赏与鼓励
在人类早期的教育历史中,教师多采用责骂、体罚、嘲笑、训斥等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刺激学生认真学习,并且使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这种激发学习动机的负强化手段正在逐渐被淘汰,以国内为例,教师不准体罚、辱骂、讽刺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等等。
心理学实验以及事实都表明表扬和鼓励比嘲笑、讽刺、体罚等消极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些消极方式有时候不但不能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却适得其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令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答错问题加以讽刺或者惩罚,那么学生对于这位老师、这一学科,甚至是学习这件事都有可能产生厌倦,但是,如果教师对其回答错误这件事加
以鼓励,也许学生就会在心底对这一学科产生学习的欲望。
对于大学生来说,赞赏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的,用多了则会适得其反,所以不应事事都表扬,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于事情的判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教师则是应该利用好这杆秤,因势利导,才能效果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感是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的体验更能鼓励学生追求成功,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次成功就会增强自信心,对于学生的成功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反复成功更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知识,促进学生发展。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可能丧失信心,学习时一点劲头也没有了。当学生的成绩取得了超过自己所期望的水平时,就会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如
果成绩低于他自己所期望的水平,就会产生失败感。所以教师,教师在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去取得学习的成绩时,要提出比学生个人能力稍高一点的要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任何成功总是伴随着克服一定的困难才取得的,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逐渐培养他们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四)适当开展竞争
适当的学习竞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成果。心理学实验证明:个人间的竞赛比集体间的竞赛更有效果;简单的作业竞赛比复杂的作业竞赛更能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讲明竞赛的目的意义比不讲明慕斯的意义更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竞赛对于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会起促进作用的,而学习较吃力、成绩较差的学生有可能放弃竞赛的尝试,有时还会出现或者抵制或厌倦的显现象,甚至会有人采取欺骗的都断。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消极因素的出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树立崇高的志向
人的才智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其志向的大小关系密切。新华社记者张学金曾对上海四十多所高校的部分优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凡是那些胸怀大志的学生,根本不满足于60分,他们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树立崇高的志向,必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鲁迅从小就立志于学医,是因为他父亲死于庸医的误诊,他决心学习高超的医术,解救受疾病威胁的人们,这是家庭对他志向的影响。可是后来他的志向转向文学,原因来自社会,日军决中国人,看客竟然也都是中国人,鲁迅猛然醒悟,高超的医术也医治不了灵魂的麻木,于是他决定用文学唤醒麻木的灵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将目光放长远些,在社会中到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
(二)了解学习的结果
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具有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足以提高学习的热忱,增加努力的程度,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习动机,这也就是所谓的“反馈作用”。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受测试者为小学高年级儿童,分为两组做算术练习。他们两组的演算能力水平平均相等,联系我问题也完全相同,所不同的知识联系方法,即关于学生的练习作业,一组由教师评定改正,另一组则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并将每日的正误情况列
成表格,如此进行,一学期后,后者(学生自己改正错误)比前者(教师改正错误)大为优异。
三、如何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构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第一步。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首先,加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而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所讲知识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的特点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远景教育。其次,阐述只是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应。
另外,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兴趣也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产生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在实际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过程中,教师以及教育组织更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上理论,融会贯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