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期学生学情分析和解决方案
学生的学习无动力,可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原因。
一、社会方面:竞争激烈、压力大、节奏快,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的媒体导向对孩子也产生一定影响。如“一切向钱看”的扭曲思想等,逐渐厌学。
二、学校教育体制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在这种形势下,学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伴随着学习时间加长,考试次数增加,作业量加大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三、家庭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忽视子女的教育,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或过高期待,使得孩子感到力不从心,都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的产生。家长有 1、专制型:绝对权威、包办代替、棍棒出孝子。2、放纵型:放任自流、金钱至上、树大自然直。3、矛盾型:代际冲突、父母矛盾、两代不统一。4、溺爱型:娇生惯养、一切照办、孩子自家好。
四、自身方面:自身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的厌烦可能与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有关。学生出现:
价值观多元化,重视个人价值;传统美德约束力减弱;信息吞吐量大,负面信息影响也大;情感需要强烈;民主意识增强;生理发展提前,心理成熟滞后;理想淡薄;责任意识淡薄,责任能力差;重物质、重金钱倾向明显。
作为学生来说,前三个方面都是外部因素,第四个方面是内部因素。作为老师来说,要改善学生的厌学状态,从学生内部因素入手要显得相对容易且效果更明显些。
基于这些原因,学生出现如下表现:
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半服从半逆反;半开放半闭锁;半自觉半自发。
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从学生本身出发,解决他的个体需求。
需要是激发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来源。学生有很多的需要,不同的时候有不同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他把需求分为七种: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美、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的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一旦得到了满足之后,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也就是说,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作为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了解一下学生的需要,看看学生的需要在哪一个层次,然后根据学生的相应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更高一级的需要。一辆车动力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它的车速和持久性。我们每天的学习也有这样的动力系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动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业成绩。想象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一个发动机,一旦启动就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动力,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带给你动力的程度,由大到小罗列出来。然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如学生写的是“学习的动力是不被父母打?”显然学生的需要层次停留在“安全的需要”这一层面;若写“学习的动力是获得老师表扬和父母的奖励或同学的认可”这是“归属与爱的需要”;若写“学习的动力是得到他人尊重或者提高自己的自尊感或地位”这是“自尊的需要”;若写“学习的动力是学到新的知识或做
出难题后获得的巨大成就感”这是“求知的需要”;若写“学习的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在老师们了解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时候,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大体集中在哪个需要层次。一般而言,在学校中学生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归属与爱和自尊。然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在集体层面做一些工作。如老师营造一个安全、包容、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觉得安全自在,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理解和接纳,不会因为自己出了差错而受到嘲笑甚至惩罚,那么学生将更加渴望学习,乐于创造和冒险,敢于接受新观点,就能成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也就是追求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即求知的需要。在集体层面做些工作后,在根据个别学生的个别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策略 1 :了解学生的需要层次,满足学生的相应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需要指克服障碍,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部动力倾向。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成就动机理论。这种理
论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理论。其公式为:
追求成功的动机 = 成就需要×成功可能性×成功诱因值
在这个公式之中:( 1 )成就需要,是个体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 2 )成功可能性代表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的期望;( 3 )成功诱因值,是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更大。
阿特金森在一项经典实验 ,他在实验中把 80 个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 20 人,给他们一项相同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20 );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4 );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 10 名可以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2 );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十五名都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果如图所示。这个实验揭示,中等难度(即在个体看来成功概率约为 50% )的任务对学生最具有挑战性。
从图可以看到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第一
组学生大多都认为,即便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极少有可能成为第一名;而第四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肯定在前 15 名之列,于是,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没必要那么拼命了。这一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 1 ∕ 2 左右。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尽自己努力,很有希望获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话,也有可能会失败。
需要提醒的是,这一理论并不是在探讨学习任务本身的难易的问题,而是涉及成功标准(如评分标准)的问题。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低级的水平。因此,这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策略 2 :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最佳成功概率为 50% 左右。这样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三)关系需要
关系需要指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和联系。与其相一致,亲和需要强烈的人喜欢同他人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喜欢成为一个体的成员。
关系需要可以促进学习,如学生所在的集体是崇尚求知的氛围,每个人都在追求真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快乐和彼此认同,那么要想融入这个集体,就要成为这样的人。可以说,在这个集体中关系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关系需要也可能妨碍学习,比如一个学生想与一些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可是这些学生的爱好非常广泛、经常有一些聚会,因而要想融入这些学生就要减少一些学习的时间而且参加他们的各种聚会,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这个学生的学习。
人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关系能够促进人的成长;不良的、消极负面的关系会影响人的成长。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所关注的关系主要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作为老师来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关系需要的层面可以做如下工作:通过对学生充满爱、合理的期待、积极关注、公平、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期待;通过多种集体教育的方式,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满足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期待;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班会、心理课等途径,进行亲子关系方面的教育和辅导,尽可能满足学生对良好亲子关系的期待。
策略 3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四)自主需要与自我决定理论
自主需要指个体希望具有控制事情发生、发展及其结果的能力,即希望能够更多地依赖自己而不是他人做出决定。如果受到他人或外部事件控制时,大多数的人会感到不愉快。
根据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三种类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