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乐40年特辑⾳乐不会停⽌流⾏
⾳乐背后最⼤的⽀撑,是政治、是经济、是⽂化、是⽣活状态。
当1976年10⽉粉碎了“四⼈帮” ,那⾸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给了亿万⼈⼼灵的慰藉,全国到处充满⽣机。1978年⼗⼀届三中全会提出“改⾰开放”国策时,全国欢欣⿎舞。在巨⼤的政治变⾰之际,1981年那⾸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野上》应运⽽⽣,唱遍⼤江南北。
中国改⾰开放的40年,对演艺界最有影响的就是流⾏⾳乐的发展。对演艺业和唱⽚业来说,⾳乐作品与⾳乐⼈永远是主体。
1978年—1985年:流⾏⾳乐第⼀波
△朱晓琳《妈妈的吻》
△苏⼩明《军港之夜》
此⼀时期,是被称为“⾮主流”“次主流”的流⾏⾳乐的复兴和开拓期。因为,此期间是⾰命歌曲、红⾊歌谣向流⾏民谣、流⾏歌曲转换的颠覆性⼤时代。以施光南为⾸的充满历史责任感的⾳乐家,写出像《祝酒歌》《在希望的⽥野上》《打起⼿⿎唱起歌》等充满时代特点的抒情歌曲。王酩以电影为载体写出《边
疆泉⽔清⼜纯》《妹妹哥泪花流》《绒花》《被爱情遗忘的⾓落》等⼀批优美动听的中国乡村伤情歌曲。王⽴平以电影为载体写出《太阳岛上》《⼤海啊故乡》《牧⽺曲》等脍炙⼈⼝的歌曲。⾕建芬以演出舞台为核⼼,写出《校园的早晨》《那就是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校园歌曲。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新⾳乐⼈的强⼒冲击下,许多⽼⾳乐家像吕远、⽣茂、唐诃、魏、⾦凤浩等⼈也写出《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五的⽉亮》《我们的⽣活充满阳光》等时代主流⾳乐。
这⼀时期流⾏⾳乐的创作特点是:新鲜、浪漫、轻柔、真情、愁怨、⽆奈······充满⽣⽓,也充满缠绵与⾃我。这和当时流⾏的太阳镜、喇叭裤、三洋⽴体声⼿提录⾳机、红棉吉他、霹雳舞、迪斯科、茶座、歌舞厅等相呼应。1979年,⼴州太平洋影⾳公司引进24轨⽴体声录⾳⽣产线,到1982年,北京农业电影制⽚⼚录⾳棚引进⽴体声录⾳系统,都成为⾳乐⽣产的科技推动⼒。创作体发⽣裂变,从团队⾛向社会,从词曲创作单⼀化⾛向制作⽣产复合流程,这些都成为流⾏⾳乐重⽣的基础要素。
△蒋⼤为《牡丹之歌》
在政治、经济新浪潮冲击下,⼀⽅⾯受到港台、欧美⾳乐的影响,受到像邓丽君、⼭⼝百惠、刘⽂正、谭咏麟及披头⼠、杰克逊、麦当娜等⼈的巨⼤影响;另⼀⽅⾯受到歌坛主流名家带动,像李⾕⼀、郑绪岚、蒋⼤为等国内主⼒名家的影响,中国歌坛开始了“通俗民歌”的⼤胆尝试,流⾏⾳乐开始艰难缓步⽣成,并以微弱的声⾳和强⼤磁⼒进军⽂化市场。在缺乏主⼒传媒⽀持下,在空前活跃的唱⽚(磁带)产业以及演出舞台⾛⽳市场的推动下,流⾏⾳乐带着草根性挤向主流快车道。
1978年⾄1985年,还是中国流⾏⾳乐复甦和重⽣的时期,演唱以真声为主体,创作以民谣体为主体,乐队以电声为主体,传播则以盒带商品为主体,反映着都市、时尚、⼈⽂⽣态。
通俗民歌演唱代表⼈物李⾕⼀在1980年元旦前夜演唱的《乡恋》(马靖华词/张丕基曲)轰动歌坛,她突破传统演唱,让听众有了全新的听觉认识,从此有了“通俗民歌”概念。学过美声的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马⾦星词/刘诗召曲)流传全国,她对传统唱法的反叛,遗弃声⾳表现,返璞归真,平⽩⾃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过⼆胡的程琳成为童星,13岁⾄16岁期间演唱的《⼩螺号》(付林词/曲)和后来的《童年的⼩摇车》(付林词/曲)《熊猫咪咪》(侯德健词/曲)共三张专辑,使得她成为邓丽君式、西德“英俊少年”童星的流⾏唱法第⼀⼈。
△程琳《⼩螺号》
△程琳《⼩螺号》
⽽另⼀位⼆胡⼿、以演唱欧美乡村⾳乐著称的成⽅圆也演绎了电视剧《虾球传》主题曲《游⼦吟》、专题⾳乐⽚《九州⽅圆》插曲;上海歌⼿沈⼩岑演唱了《请到天涯海⾓来》(郑南词/徐东蔚曲);江苏姑娘朱晓琳演唱了《妈妈的吻》(付林词/⾕建芬曲) ······他们与缺少原创但是依赖港台歌曲⽽影响颇⼤
的李玲⽟、张⾏、张蔷、张蝶、赵莉、吴涤清、蔡妙甜、吕念祖、段品章、张晓梅、王⼩菁等歌⼿形成第⼀代歌星,累计录制过上千万盒磁带专辑,并活跃在⼤⼩舞台上,形成流⾏乐坛灿烂风景线。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歌⼿的⽣成与唱⽚业的兴起,⽴体声磁带的传播推动了流⾏⾳乐第⼀波。王⽴平、王酩、⾕建芬、张丕基、付林、刘诗召、马丁、许镜清等作曲家,晓光、王健、凯传等词作家也都涉⾜或挺进了流⾏⾳乐。
1986年—1990:流⾏⾳乐第⼆波
△⽑阿敏《思念》
这⼀时期处于粗糙的多元状态,唱⽚公司繁⽣,是严重的翻版、盗版时代,盒带⽣产和歌舞厅的繁荣,养育了⼀代职业歌⼿,电视传媒跃上潮头成为推动明星的超级舞台,电视⼤赛开始专业分类,即三种唱法细分,也提升了流⾏⾳乐的认定地位。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歌曲成为三⼤新兴⾳乐艺术市场的需求⽅。
这⼀时期,⾹港组织了“明天会更好”⼤型演唱会,港台每年各类“排⾏榜”如⽕如荼,⽽苏芮、齐秦、童安格、王杰、费⽟清、费翔、姜育恒、千百惠、梅艳芳、谭咏麟、张国荣、张清芳、伊能静、⼩虎队等明星仍是唱⽚发⾏的主流。
流⾏⾳乐创作中出现了民歌体流⾏⾳乐和摇滚作品。“西北风”流⾏民歌成为主流。
1986年5⽉,百名歌⼿为国际和平年演唱了《让世界充满爱》(陈哲、⼩林、王健词/郭峰曲)。《让世界充满爱》这⾸歌,代表着新⽣代词曲作家的成熟。1986年5⽉,在⼤型演唱会上,崔健乐队以崭新精神状态登场,《⼀⽆所有》(崔健词/曲)赢得了全场最多最热烈的掌声,⼀种中国式的摇滚从地下⾛向台⾯,宣告着⼴义的摇滚流⾏诞⽣,从此也拉开“西北风”的浪潮。次年,程琳演唱的《信天游》(刘志⽂、侯德健词/解承强曲)唱响全国。
由范琳琳、杭天琪、胡⽉、那英、韦唯等歌⼿演唱的《黄⼟⾼坡》(陈哲词/苏越曲)、《我热恋的故乡》(孟⼴征词/徐沛东曲)、《⼗五的⽉亮⼗六圆》(张藜词/徐沛东曲)、《⼭沟沟》(陈⼩奇词/毕晓世曲)、《认识你的时候》(陈哲词/付林曲)、《⼼愿》(任志萍词/伍嘉冀曲)等“西北风民歌流⾏”成为⼀个时期的热门歌曲。
△韦唯《爱的奉献》
刘欢、孙国庆、张伟劲、范琳琳、李娜、付笛声等演唱的电影《红⾼粱》,电视剧《雪城》《便⾐警察》,电影《黄⼟地》,电视剧《篱笆·⼥⼈·狗》等影视剧的插曲,形成“西北风”强⼒风⼼。
苏红演唱的校园民谣《我多想唱》(徐楠词/⾕建芬曲)、《⼩⼩的我》(王健词/付林曲)也流⾏⼀时。朱
哲琴演唱的《⼀个真实的故事》(陈雷、陈哲词/解承强曲)为当时各类声乐⽐赛的热门歌曲。⽑阿敏演唱的《思念》(乔⽻词/⾕建芬曲)、《烛光⾥的妈妈》(李春利词/⾕建芬曲)奠定了她在歌坛的实⼒派地位。韦唯演唱的《相聚在龙年》(曹勇、韩伟词/付林曲)、《爱的奉献》(黄奇⽯词/刘诗召曲)也使她成为实⼒派歌星代表⼈物。臧天朔创作并演唱的《⼼的祈祷》《朋友》成为各个歌舞厅必唱曲⽬。⽥震演唱的《最后的时刻》(陈哲词/董兴东曲)则震撼了⾸都体育馆。
这⼀时期,⽼⼀代作曲家⾕建芬、付林、温中甲、马丁、许镜清等仍然充满活⼒,新⼀代的崔健、侯德健、郭峰、苏越、徐沛东、雷蕾、李黎夫、伍嘉冀、臧云飞、解承强、⾦巍、董兴东、侯牧⼈等,都成了流⾏⾳乐创作的主⼒军。词作家乔⽻、张藜、王健等依旧活跃,陈哲、陈⼩奇、甲丁、黄⼩茂等也成为词界新锐。
1991年—1999年:流⾏⾳乐第三波
这⼀时期,歌⼿除了依赖“电视晚会”“⼤赛”外,⽐欧美晚了⼗年的MTV⾳乐电视开始出现,以崭新⾯貌推动了原创,同时各地电台的“⾳乐歌曲排⾏榜”盛⾏,为流⾏⾳乐多元化、歌⼿个性化、更新换代起到巨⼤推动作⽤。此时,偶像派歌⼿与实⼒派歌⼿泾渭分明,原创作品开始年轻化、商业化。此期间的港台歌星“四⼤天王” ——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还有陈淑桦、黄莺莺、潘美⾠、潘越云、张⾬⽣、林忆莲、周华健、张宇、张信哲、赵传、任贤齐、孟庭苇等歌⼿以及他们的作品仍占据唱⽚、演出的半壁江⼭。
这⼀时期的流⾏⾳乐作品题材多样化,“⼩我”与“⼤我”并⾏,民谣流⾏与传统流⾏并⾏。
△刘欢《弯弯的⽉亮》
尹相杰、于⽂华演唱的《纤夫的爱》(崔志⽂/万⾸曲),⽕风创作并演唱的《⼤花轿》,江涛演唱的《愚公移⼭》(韩永久词/卞留念曲),使他们成为上世纪90年代“乡村民谣流⾏”的代表⼈物。⽼狼、朴树分别演唱的《同桌的你》(⾼晓松词/曲)、《⽩桦林》(朴树词/曲),使他们成为“校园民谣流⾏”的代表⼈物。
艾敬、李春波、孙浩、谢东分别演唱的《我的1997》(艾敬词/曲)、《⼩芳》(李春波词/曲)、《⼀封家书》(李春波词/曲)、《中华民谣》(冯⼩泉词/曲)、《笑脸》(富钰词/陈翔宇曲),使他们成为“城市民谣流⾏”的代表体。
刘欢演唱的《弯弯的⽉亮》(李海鹰词/曲)、影视剧插曲《千万次的问》(冯⼩刚、郑晓龙、李晓明词/刘欢曲)、《好汉歌》(易茗词/赵季平曲)、《从头再来》(陈涛词/王晓锋曲),还有后来的《你是这样的⼈》(宋⼩明词/三宝曲)影响了整个年代。⽥震演唱的《野花》(⽥震词/刘君利曲)、《⼲杯朋友》(杨海潮词/曲)、《执着》(许巍词/曲)奠定了她在歌坛的主⼒地位。
△孙悦、邰正宵《好⼈好梦》
李娜、李琼分别演唱的《青藏⾼原》(张千⼀词/曲)、《嫂⼦颂》(裘逸词/张千⼀曲)、《⼭路⼗⼋弯》(佟⽂西、尹建平
词/王原平曲)都形成俗称“民通”的民歌流⾏风格。
孙悦、陈明、朱桦、何静、周彦泓、王菲菲、陈琳、江珊等⼈,分别演唱了《⼼情不错》(甲丁词/卞留念曲)、《好⼈好梦》(樊孝斌词/宋书华曲)、《快乐⽼家》(浮克词/曲)、《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妮南词/刘彤曲)、《我怎么了》(崔博、裘斯词/崔博曲)、《家园》(李杰词/曲)、《⼜见茉莉花》(周艳泓词/张宏光曲)、《⽔中花》(李杰词/曲)、《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洛兵、丁原词/周笛、丁原曲)、《梦⾥⽔乡》(洛兵词/周笛曲)等⼀批⼒作。
△李春波《⼩芳》
林依轮、黄格选、戴军、⾼林⽣、景岗⼭、罗中旭、郑钧等⼈分别演唱了《爱情鸟》(张海宁词/张全复曲)、《透过开满鲜花的⽉亮》(张全复、张海宁词/张全复曲)、《春⽔流》(⾼枫词/曲)、《阿莲》(⼩曾词/曲)、《牵挂你的⼈是我》(杨湘粤词/李汉颖曲)、《我的眼⾥只有你》(黄⼩茂词/三宝曲)、《星光灿烂》(罗中旭词/曲)、《回到拉萨》(郑钧词/曲)等作品。
此波近⼗年,出现了⼀批新⼈新作,陈⼩奇、陈涛、宋⼩明、乔⽅等新词风使流⾏⾳乐更加具有⼈⽂
⽓息和现代时尚意识。徐沛东、刘青、张千⼀、三宝、李海鹰、张全复、毕晓世、张宏光、薛锐光、王晓峰、卞留念、肖⽩、李杰等中青年作曲家、⾳乐⼈成为上世纪90年代流⾏⾳乐创作主体。
2000年—2010年:流⾏⾳乐第四波
这⼀时期,中国⾼速发展,世界经济⼀体化,⽂化讯信交流已⾛向同⼀个平台,互联⽹的出现,数字化的牵领,使⾳乐艺术传播更加便捷,流⾏⾳乐流速、节奏更快。我们⾯对的不仅有港台⾳乐竞争,也有欧美的强势流⾏⽂化的输
⼊,“R&B” 、“雷⿁” 、“饶⾆” 、“嘻哈”等融⼊年轻⼈的⽣活。李玟、张惠妹、蔡依林、萧亚轩、许茹芸、周杰伦、王⼒宏等港台歌星影响着中国⼤陆⾳乐市场。
韩红演唱的《我的家乡在⽇喀则》(韩红词/曲)、《天路》(屈塬词/印青曲)、《天亮了》(韩红词/曲)和翻唱的《青藏⾼原》(张千⼀词/曲)、与孙楠合唱的《美丽的神话》(王中⾔、严艺丹词/崔浚荣曲)等歌曲使她⼀跃成为歌坛实⼒派代表。
△汪峰《怒放的⽣命》
孙楠演唱的《拯救》(梁芒词/周笛曲)等作品使他的歌唱事业如⽇中天。谭晶演唱的民歌流⾏歌曲《在那东⼭顶上》(仓央嘉措词/张千⼀曲)和《蔓延》(郭乔伊词/李海鹰曲)以及她的跨界歌唱,使她成为“民
通流⾏”的代表。汪峰创作并演唱的摇
嘉措词/张千⼀曲)和《蔓延》(郭乔伊词/李海鹰曲)以及她的跨界歌唱,使她成为“民通流⾏”的代表。汪峰创作并演唱的摇滚流⾏歌曲《飞得更⾼》《怒放的⽣命》使他成为摇滚界最有魅⼒的男歌星。韩磊演唱的影视剧插曲《等待》(葛根塔娜词/张宏光曲)、《向天再借五百年》(樊孝斌词/张宏光曲)使他成为最有实⼒的男歌⼿之⼀。
杨坤创作并演唱的《⽆所谓》《兄弟》、陈坤演唱的《⽉半弯》(郝雷词/曲) 、张靓颖演唱的《天下⽆双》(樊馨蔓、时勇词/陈彤曲)《画⼼》(陈少琪词/藤原育郎曲)、凤凰传奇演唱的《⽉亮之上》(何沐阳词/曲)、雪村演唱的《东北⼈都是活雷锋》(雪村词/曲)、庞龙演唱的《两只蝴蝶》(⽜朝阳词/曲)、杨⾂刚演唱的《⽼⿏爱⼤⽶》(杨⾂刚词/曲)、马天宇演唱的《该死的温柔》(秦天词/曲)、王蓉演唱的《我不是黄蓉》(李敏、王蓉词/王蓉曲)等等成为这⼀时期传唱度很⾼的歌曲。
△韩红、孙楠《美丽的神话》
这⼀时期产⽣很⼤影响的还有⽻·泉组合、阿⾥郎组合、彝⼈制造组合、蝌蚪合唱团、⼥⼦⼗⼆乐坊等。
流⾏⾳乐在这⼀阶段的特点是:产量俱增,⽹络歌曲跃上潮头并挤⼊快车道。创作多元化,各种组合
演唱等形式更加成熟,创作体不再局限在三宝、⼩珂、王晓峰、卞留念、陈彤、捞仔等⾳乐⼈的圈⼦,⼀批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成为⾳乐⽣产不可忽视的⼒量。
△凤凰传奇《最炫民族风》
思考:融合是未来⾳乐发展的主流
从1888年柏林纳发明碟式唱⽚,到1940年利⽤磁带录⾳,到20世纪末数字产品不断更新换代,QQ、硬盘、MP3及⾳乐⽹站的出现都为流⾏⾳乐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聆听⽅式已跳出⾳乐会的单⼀传播渠道。“⾃由选择”将影响主流⾳乐传统聆听⽅式。其结果是:“权贵⾳乐” 、“假贵族⾳乐” 、脱离⽣活的“概念歌曲”均将受到抛弃。⼈们在“流⾳”中享受⾃由的空间与时间。
21世纪初始,⾳乐创作与制作量成倍增长,显现⽣产过剩的趋势。其特点为:电脑制作数字化,产⽣⽆数电脑⾳乐制作⼈,促进了⾳乐⼈更新换代。流⾏⾳乐制作体形成,机械⽣产、批量成品也使艺术作品⾛向了国际化、同⼀性。
电脑录⾳系统家庭化,降低了⾳乐合成录⾳成本和门槛,使公司、⾳乐制作⼈、歌⼿都成为⾳乐⽣产者。⾳乐创作将更加良莠不齐。互联⽹的⼴泛应⽤使歌曲与歌⼿⽆门槛地⾛向新媒体平台。
失去原创精神,是现代⾳乐批量⽣产的结果。丧失艺术的个性化,也是“流⾳”⾯对的问题。融合、杂交,
是未来⾳乐发展的主流。⼼灵感动、真实⽣活触动创作是⾳乐⼈的克⼰内功。放慢⽣产脚步,减少“⽩⾊垃圾” ,增加“环保产品”已成为⼤众的呼声。当我们开始培养⽆数⾳乐制作⼈时,同时我们也将⾯对模仿、翻版年代的再度来临。
新⾳乐⼈、制作⼈的出现,带来对传统创作⽣产的巨⼤冲击和变⾰。在我们欣赏和羡慕、爱护他们的同时,也要关
注“机械⽣产”带来的“伪⽍粗俗”产品。创新⾳⾊、⾳响化软件,跳出固有的乐器⾳感局限,⼈们可以听到更宽阔、更具想象的声⾳,现代⼈越来越不依赖原有教材设定的⾳乐表达⽅式和聆听⽅式。现代科技颠覆着传统艺术,制造着并⾮真实演奏和演唱的“真品” 。需求⽅也适应着仿真品⽐真品更物美价廉的优势。所以,⼈们开始低估了现场表演表现的基本功训练。捷径使⾳乐⼈增⽣投机⼼态、浮躁性格。
梅艳芳张国荣中国流⾏⾳乐并不缺少流⾏歌⼿,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职业歌⼿,但缺少素质⾼、有国际竞争⼒的顶级歌星,缺少有影响⼒的各类组合形式;中国流⾏⾳乐并不缺少创作制作⼈才,但缺少有创新能⼒、形成⾃我体系的⾳乐⼈;中国流⾏⾳乐并不缺少最现代的乐器,但却缺少好的乐队;中国流⾏⾳乐并不缺少传统⾳乐教育,但却缺少系统化的流⾏⾳乐教育。其中最⼤遗憾是受强势媒体的牵引,卡拉OK式还⾳演唱假唱,使乐队现场演唱演出被挤出主流舞台,越来越边缘化,电声流⾏乐队和电⼦乐队少得看不见了,这是中国流⾏⾳乐最⼤的缺失。
对流⾏⾳乐的关怀,绝对不可以仅仅停留在技术创新上,传播扩张性上,以及创作、歌唱表体形态上。抽去⾳乐的社会价值和⼈⽂价值,⾳乐将失去光彩符号的记忆,不再有⼼灵的主旋律,也将失去历史的记忆森林。流⾏⾳乐与社会价值,与社会⼤众互为表⾥,所以我们关爱流⾏⾳乐的社会作⽤,也关爱流⾏⾳乐对⼈⼼的慰藉作⽤。未来社会越繁荣,⼤众越⽂明,就越不会没有⾳乐,⾳乐也不会停⽌流⾏。
选⾃《中国艺术报》作者:付林,中国⾳协流⾏⾳乐学会主席
—The End—
点击“阅读原⽂”拥抱中国⽂艺评论⽹更多⾳乐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