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后素”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论语·⼋佾》中的“绘事后素”,我⼀直不是很明⽩。读过的⼏本近现代⼈写的书,也是众所纷纭,⼤家都将之归为“素为后”和“素为前”之争。
钱穆《论语新解》:古⼈绘画,先布五采,再以粉⽩线条加以钩勒。你看绘画,不也是临后始加素⾊吗?(素为后)
朱时茂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礼⽂”的“⽂”有如绘画的⽂彩,是画在“礼”的⽩底之上。(素为后)
杨逢彬在《论语新注新译》⾥从古⽂⾥“后”字作动词的⽤法⾓度出发,认为素为后的解释更多,也就是⽀持南怀瑾的解释。(素为后)
唐翼明的解释:后素的意思是后于素。礼仪也是⼀种⽂饰,像作画⼀样,必须先具备本质。如果本质不具备,礼仪就会变成⼀种虚⽂,就像画要画在绢上,笑和盼要发⽣在美⼥⾝上。(素为前)
《华杉讲透<;论语>》:呼应上⽂林放问礼之本,都是讲先有本质,然后可以加⽂饰。古⼈在⽩⾊⽣绢
上作画,如果那⽣绢质量不好,不⽩,画画就不好了。同样,美⼥的风采,是先有天⽣丽质,然后化妆,就更加美丽。(素为前)
钟茂森《论语讲记》:明礼之体为仁。先有这个根本,然后讲礼,这就是美上加美。所以忠信是素,素⽐喻忠信,“绘事”⽐喻礼。“绘事”是⽂采,绚丽多姿的⽂采,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好看的⽂采,必须建⽴在美好的质地上。(素为前)
个⼈感觉问题的关键并⾮素字在前在后的问题,⽽应该是“素”、“绘”代表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素”代表“礼”还是“绘”代表“礼”的问题,从《论语》⽂字的逻辑上我是更倾向“素”代表“礼”的说法,也就是以仁为本,以礼节之的说法。⽽“素为后”的其他解释⼤多有“灿烂归于平淡”的⼼灵鸡汤味道。不喜欢。
举个例⼦,⽐如《牧马⼈》⾥⾯的朱时茂为啥那么容易就上⽼婆了?底⼦好,“颜值即正义”嘛。
另外,杨逢彬使⽤统计的⽅法研究论语,初读令⼈⽿⽬⼀新,和⾦观涛的《 观念史研究》有近似的趣味。但是这种⽅法拿来出论⽂可以,我个⼈是不喜欢的,感觉缺少了⽂化的韵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