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祥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质是历史的延伸。
舒城是酿酒业的摇篮,在已出土的大量文物看,早在商周时期,舒城的酿酒业就很发达,尊、爵、觚、觥、觞、壶等青铜酒器可作有力的佐证。1980年,文物部门在龙舒酒业现厂区孔集村酒墩发掘了舒侯墓,共出土183件器物,说明春秋时期舒地的酿酒业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相当高的技术水平。1984年,文物部门又在孔集酒墩附近的古城村出土了“父辛”铜爵和铜觚。这两件精美的商代青铜酒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出土,不仅证明了当时经济的繁荣,饮酒的盛行,更能证明舒地酿酒业的发达和历史的久远。舒城出土的历代酒器,除商周以外,还有战国时代的铜壶、漆耳杯,唐代的三彩壶、宋朝的影青瓷注子,以及明清时期的羊脂玉酒杯、青花、粉彩等大量的瓷质饮酒器。这些都证明了舒城酿酒业的传承历史。
在文学作品中,也能反映古代舒城的社会风貌和酿酒文明。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在一首专门
描写舒城风土人情的《春秋山庄四时乐》中唱出:“村村酒熟家家迎……地炉活火酒频煨”, 足见当时饮酒之风,酿酒之盛。清代吴江诗人金祖彭游历舒城,为龙舒美酒醉而狂歌,乐不思归:“龙舒主人挥弦余,盛携宾以轻装出……松阴列坐倒清樽,竹里梅花欹坐侧。行厨已供盘餐美,更有山翁携酒食。醉眼不知天地宽,巢湖灏瀚思一汲。仆马催归不欲归,斜阳渐向崦嵫入。良辰胜地两悠哉,平生快意宁多得!”可见舒城景致之美,人情之盛,酒质之佳。
自古至今,酿酒技术在舒城一脉相承,大大小小的酿酒糟坊遍布舒城各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最具规模、酒质最佳、技术最“正宗”的朱氏糟坊为人民政府所收购,组建了国营舒城酒厂。一时,舒城酒厂名闻遐迩,产品畅销江淮大地;同时,舒城的酿酒技术辐射周边县市。酒厂的技术人员被各地聘请,成为邻县兄弟酒厂的技术骨干,带上酿酒路子的不乏其人。通过言传身教,精心指导,有的“徒弟”酒厂已一跃而成白酒行业的知名生产厂家。
舒城酒厂是安徽龙舒酒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龙舒酒业的现厂址为舒城城关镇孔集村九里墩。九里墩原名酒女墩或九女墩,“九里”乃是“酒女”之讹。相传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有九个酒女酿造美酒,专供舒侯饮用。为什么要
九名酒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九”为乾阳之数,“六”为坤阴之数。“九”代表天子或国君。例如,商周时期的《韶》乐为国家大典之专用,因而又叫《九韶》或《九歌》。依周礼,其他人不得滥用这个数字,否则谓之僭越,是犯罪的。舒侯,偃姓,是当时舒国的最高统治者,显然,他的身份符合配用“九”之数的条件。这样看来,酒墩之酿应是当时舒国的国酒。舒国的疆域包括现在舒城的全境以及周边安庆市、巢湖市、合肥市、六安市的部分地区。舒侯爱酒,因而将自己的陵寝选在酒女墩。九名酒女也成了舒侯的殉葬品。虽说这只是个民间传说,但从出土的文物看,传说和事实还是很吻合的。无论是“酒女”还是“九女”,这个传说都与酒有关。
朱时茂舒城出美酒,一直得到社会的公认。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龙舒宴”品牌多次荣获国家名牌及各种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社会各界精英及文化名流品尝后无不交口称赞,其中2007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时茂先生品鉴后,为龙舒宴酒窖香浓郁、绵甜净爽的特质倾倒,拍案叫绝,并倾情为之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