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临床常用药对与药组
药对组成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药物性能,即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有的性能配伍药对;二是证治法则,即以辨证论治原则为前提选择药物,将二者紧密结合,以取得最佳效果为目的,配伍各类药对。
药对与药物性味归经
(1)药对与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属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与凉,功主清热解毒,其性属阴;温与热,功主温中散寒,其性属阳。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规律进行药对配伍是必然的原则。临床应用一般是阳热同类相伍,阴寒同类相伍,或阴阳寒热错杂成对。
(2)药对与五味: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是药物不同功用的概括,酸能收敛固涩,苦能泄燥坚阴,甘能补益缓急,辛能发散通行,咸能软坚散结。此外,有的药物尚有淡、涩之味。药味的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关于药味与脏腑关系,一般规律为: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药对的组成,是利用单
味药之特性与功能进行配伍,一般组合形式有同味相配与异味相合两种方法。如同味相配药对有二辛相配、二甘相配、二苦相配等;异味相配药对有酸甘相伍、辛甘相伍、辛苦相伍等。此外,有些药物同时具有几种性味,组合药对,必须注重主导药味的作用。
(3)药对与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病变有着明显的选择性作用。同时药物的范围亦不同,如寒物皆可清热,但作用范围有清肺热、脾热、肝热的不同。因此,药物归经是影响组合药对的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可有寒热虚实之分,同归一经的药物,又有温、清、补、泻之别,所以对药物的选择,可采取同归一经的药物相伍,亦可采取分别归属两经的药物相伍。
总之,组成药对需要考虑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综合协调,采取最佳配伍,才能充分发挥药对功效。
药对与药物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性能之一,标志着药物作用的方向。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的,升者上行,降者下降,浮者外散,沉者内泄。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本身的气味及其质地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是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大多味属辛、甘,其气温热,质地轻扬;有沉降之性能的药物,大多味属酸、苦、咸,其气寒凉,质地重沉。一般可采取升浮同功,沉降共用,或取升降、浮沉双向相配,使异曲同工。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亦是药对组成需考虑的一个因素。然而升降浮沉之性,寄寓于四气五味之中,故临床选用药对,一般应以药物气味功能为主导因素。
药对与药物毒性
阿肌苏丸药物有无毒与有毒之分,故药对的组成要注意药物的毒性。为了减低毒性,清除不良反应,缓和烈性,提高疗效,临床可选择具有相互制约、拮抗等功用的药物组成药对。
综上所述,药对的组成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性能与“七情”配伍关系为原则,筛选药物进行组合。
颜德馨先生常用药对
相传上古有两部《药对》,一部出自桐君(见《七录》),一部为雷公所作(见《旧唐书》)。
陶弘景在《药总诀·序》中说:“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
先圣已经认识到,药物若孤立地看待,仅具有单纯的一般属性,可是,当它们形成一定的组合时,其整体则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而产生新的复杂的意义。
药物组对的产生,乃导源于八卦,爻交相叠,演化以广其用,表达了朴素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平衡观念。
归纳起来,配伍及其效应有三大特点:相须协同、相辅佐助、相反相成。
1.相须协同类
瘀血在心,菖蒲、郁金;在肝,癥用三棱、阿魏,瘕用水红花子、炮山甲;在肾,泽兰、益母草;在肺,苏木、降香;在脾,五灵脂、香附。
当归、侧柏叶,血虚脱发;鸟不宿、地锦草,治消渴;骨碎补、石菖蒲,治链霉素中毒性耳聋;全蝎、蜈蚣,止偏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
鲜藕、大枣,治血崩;三七、蒲黄,能治膜样痛经,使瘀块及内膜化屑排出;牛角腮、棕榈皮,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黄药子、刘寄奴,各种囊肿;土茯苓、百药煎,改善组织变性。
2.相辅佐助类
水红花子、泽兰,结节性脉管炎;当归、细辛,治大动脉炎;鬼箭羽、露蜂房,治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变形;海桐皮、海风藤,治风湿性关节炎;海藻、莪术,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威灵仙、白茄根,治跟骨刺。
水蛭、通天草,治老年性痴呆;黄芪、升麻,治低血压病;丹皮、泽泻,治眼前房积水。
莪术、苡仁,子宫颈癌;鸡血藤、升麻,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马鞭草、甜茶叶,疗不明原因之发热。
广犀角(水牛角代)、泽兰叶,治重症肝炎、转氨酶指标高而不下;仙人对坐草、老勿大,治乙肝澳抗阳转阴。
生麦芽、檀香,运脾和胃助消化;生山楂、泽泻,降脂;南烛子、蜡梅花,疗百日咳;佛耳草、款冬花,治一切咳嗽、昼夜无休;半夏、夏枯草,治失眠。
牛膝、乳香,排尿路结石;米仁根、乌蔹莓,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六月雪、鹿衔草,治慢性肾衰竭高氮质血症。小茴香、泽泻,利气泄浊治尿闭;琥珀、沉香,开癃闭。
3.相反相成类
黄连、川朴,治慢性胃炎(寒热合用);
降香、葛根,冠心病心肌缺血(升降同用);
附子、磁石,顽固性高血压(动静结合);
干姜、五味子,治过敏性哮喘(敛散并用);
紫河车、连翘心,再生障碍性贫血(补泻并进);
细辛、熟地,慢性肾炎水肿(刚柔并施);
苍术、黑芝麻,雀盲(润燥并用);
生半夏(先煎2小时)、生姜,尿毒症、饮食即吐(相畏相杀);
乌附、半夏,哮喘持续发作(相反相恶)。
4.>2味的配伍
笔者用药对并不止限于二味。
如习惯用麻杏石甘葶,即有五味药物(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组成,用治咳逆上气,常能一剂而安。
又如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喜于活血化瘀方中加紫石英、蛇床子、韭菜子;
治冠心病心绞痛用人参、琥珀、三七为末吞;
薄荷、丹皮、山栀,取“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之旨,调治更年期抑郁症;
龙葵、蜀羊泉、蛇莓替代免疫抑制剂;
附子、干姜、大黄泄浊,以助肌酐的清除等等。
按照旧说中的相畏、相杀是指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应用毒物时的一类配伍。
而相反、相恶原属配伍禁忌,李时珍说:“相反两不相合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会产生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加剧,相恶会使药效下降或消失。
笔者以为这些结论还当重新评价!
如临证常以人参配五灵脂、丁香配郁金、甘遂配甘草,某些重症、顽症,“相反适相成,相恶以相激”变法之用,正取其剽悍之性。
可见,“相须、相使同用者如王道,相畏相杀同用者犹法道,相恶相反同用者乃霸道。有衡有权,全在善用者之悟性与胆识耳”。
名医秦伯未 临床常用药对与药组
中药处方的配伍,中医讲君、臣、佐、使,我们这里从略,本节主要讲临床中药常用的药对与药组。
一、相反相成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
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
例如:
气—血
桂枝—白芍 (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 (气—血)二参丹,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牡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寒—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散,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补—泻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泻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劳热。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杞菊地黄丸,明目。
散—收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升—降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苏子(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辛—苦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黄(酸—甘)连梅汤,化阴生律。
乌梅—黄连(酸—苦)连梅汤,泻烦热。
当归—白芍(动—静)四物汤,养血和血。
二、相辅而行
第二类: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
例如:
苍术—厚朴 平胃散,燥湿行气。
淡豆豉—葱白 葱豉汤,散寒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