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教育部印发了《⾼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6⽉8⽇组织召开“全⾯推进⾼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作视频会议”,对“⾼校课程思政建设⼲什么、怎么⼲、谁来⼲”进⾏全⾯部署。
如何建好课程思政领航校?如何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如何全⾯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对接课程思政⽬标,挖掘每⼀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中内蕴的思政元素,做好课程设计与思政融⼊?学科与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切实把握课程思政⼯作与教书育⼈初⼼之间的深层次关联?
课程思政是全⽅位⾏动。
上海⼤学已基本形成“学校党委统⼀全⾯领导、党委宣传部抓总营造氛围、教务处研究⽣院负责课堂落实、院系主体具体推进、各部门密切协同、教师主体作⽤充分发挥”的⼯作格局。2019年下半年,结合“不忘初⼼、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上海⼤学做全做细做实做亮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德树⼈⼯作。
⽽今在上海⼤学,“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会育⼈,党员个个当先锋”的课程育⼈风景正在形成。在这风景⾥,有课程思政团队,有课程思政名师,有课程思政⾦课,还有凝聚着名师智慧、体现⼀流课程质量的课程思政精品⼒作。
⾸创
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
上海⼤学,2007年,⾸创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奖。2014年,⾸开“⼤国⽅略”选修课,提升⼤学⽣政治认同和⽂化⾃信,引领其在“国家发展和个⼈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未来,规划⼈⽣,上海⼤学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系列”课程的发祥地。学校先后开发“创新中国”“经国济民”等课程,形成系列;与之相呼应的是⼀系列相关教材、著作的出版。
⼤国⽅略
⼤国⽅略——⾛向世界之路
本书为青年学⼦更好地了解当下中国的综合国⼒与国际地位、中国梦演化为世界愿景、中国成功对世界的意义,增强青年学⽣实现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标的信⼼和社会责任感⽽编写,是青年学⼦了解国情的重要读本。
⼤国⽅略课程直击
"⼤国⽅略"课程直⾯中国若⼲重⼤战略和青年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发挥上海⼤学的优秀教学传
统,通过"项链模式"访谈教学、情景模拟与⾓⾊体验、⽹络论坛互动探讨、随堂反馈考核等形式,从不同⾓度分析当下⼤势,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梦。本书为该课程⼗讲内容的实录。
创新中国
创新路上⼤⼯匠
本书选择了上海⼤学⼗位卓有成就的教授和研究员,展⽰了他们锲⽽不舍、终成佳绩的过程和贡献之⽚段,意旨所归不在于展⽰个⼈,不在于展⽰某个⼤学校园中的⼩体,⽽在于⼒图为⽀撑起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国⾝姿的⽆数中国⼤⼯匠树⼀组象征,⽴⼀尊雕,谱⼀串⾳符!
创新中国课程直击
本书原⽣态地展现了上海⼤学通识课“创新中国”课程师⽣的教与学,以期可以为读者勾勒出鲜活的课程样貌及其背后的课程教学理念。它汇总了来⾃多学科的名师⼤家在“创新中国”课堂上的真知灼见,涌现了“同向同⾏”教学团队的教学创新智慧,迸发着⼀种在课内外师师和师⽣之间的教学相长与师⽣同乐的⽓息。
智慧,迸发着⼀种在课内外师师和师⽣之间的教学相长与师⽣同乐的⽓息。
创新时代青春出彩
本书为上海⼤学2017级本科⽣“我的上⼤我创新”征⽂活动优秀⽂章选编。
经国济民
经国济民——中国之谜中国解
本书⽴⾜改⾰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速发展的事实,梳理中国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探索中国话语权的理论架构、传统智慧、⽂化⾃信、政府效率、国-民共赢、中国道理等,并以此为⽅法论,提出能为⼤家听懂和接受的中国声⾳。
经国济民课程直击
“经国济民”是“⼤国⽅略”系列课程的第五门课程,也是上⼤“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项⽬新开设的⼀门“中国系列”课。课程注重发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内在智慧,选择“国民关系”作为解读当代中国发展策略的主线,沿⽤“项链模式”教学,汇聚了经济、管理、社会、法律等学科优质教授资源。本书为“经国济民”课程实录,它全景式的展现了课堂内外、⽹络内外的师-⽣互动。
中国好书⾯对AI浪潮,依托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作室——顾晓英⼯作室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范团队——顾骏团队,学校全新打造了“育才⼤⼯科”——⼈⼯智能系列通识选修课程。
⼈⼯智能
⼈与机器:思想⼈⼯智能
这是⼀本关于⼈⼯智能的哲学思考之书。内容主要包括:图灵测试到底灵不灵?机器智能是如何⽣成的?赢了围棋,机器就能战胜⼈类吗?等。全书⽴意⾼远、思想突出,以“机器中国⼈”为最后⼀章的主题,寄寓了对中国科学家在⼈⼯智能研究领域,借⽂化之优势,发挥思想之潜能,在新⼀代⼈⼯智能的发轫上,为⼈类做出创造性贡献之期盼!
⼈⼯智能课程直击
“⼈⼯智能”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国⽅略”系列课程之六,也是学校“育才⼤⼯科”之开⼭课。17名教授从多学科、多视⾓讲述AI故事,帮助学⽣实现对⼈⼯智能技术和⼈类⾃⾝的跨学科认知。本书是继《⼤国⽅略课程直击》《创新中国课程直击》《经国济民课程直击》之后出版的第四部直击课程的“原⽣态”图书。它完整再现教学情景,带您⾛进课堂,对话名师,遇见“打开脑洞”的学⽣。
“⼈⼯智能”“智能⽂明”“量⼦世界”“⼈⽂智能”“智能法理”和“⽣命智能”,联通科技与⼈⽂,对接国家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复兴培养有担当的智慧学⽣。2017年起,学校⽴项70门课程思政“⼀院⼀课”试点课程,从中遴选出“科技与伦理”等10门作为⾸批⽰范课程。2019年⽴项“⼀专业⼀课程”60门试点课,从中遴选18门作为专业课程⽰范课程建设。
2019年7⽉,上海⼤学成功⼊选上海⾼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整体改⾰领航⾼校)。作为领航校,学校将从综合实⼒较强的⼀级学科尤其是“双⼀流”学科⼊⼿,增强教学团队,系统挖掘和梳理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编制相关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做到“学院有部署、团队有亮点、课程有特⾊、教师有出彩、学⽣有收获”。
⽣命智能课程直击
2019年,上海⼤学新开“⽣命智能”通选课,呼应国家战略,对接教育部“新⼯科”建设要求,挖掘⽣命科学与⼈类命运之间的契合点,以⽣命科学领域具体问题为导向,认识⼈⼯智能在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的⼴泛运⽤,关注⼈⼯智能加医疗技术可能产⽣的多⽅⾯社会效应,尤其是⼈类⽣命⾃然属性的重⼤变化,引导学⽣⽤通观的视野看世界、悟⼈⽣、思未来。本书完整再现教学情景,带读者⾛进课堂,对话名师,遇见“打开脑洞”的00后青年。
意志与责任:法律⼈⼯智能
本书主要围绕⼈⼯智能技术⽴法进⾏法哲学思考。⼈⼯智能技术在局部超过⼈类智能带来⼀个重⼤的法哲学问题是,机器⼈的权利和责任到底如何界定。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智能技术运⽤将遭遇严重瓶颈。本书内容涉及机器⼈作为权利主体的法理依据、机器⼈创作的知识产权、伴侣机器⼈的⼈格权,以及⼆元法制的利弊分析等。
情理之间:⾝⼼灵的⾃由
本书是在上海⼤学核⼼通识课“爱情⼼理密码”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编纂⽽成,是⼀本爱情⼼理的科普读物。凝结了笔者六七年的⼼理辅导和⼼理咨询的经验和感悟,也融⼊了课程思政的很多内容。书中不仅有爱情⼼理的知识性介绍,还有许多经典、鲜活的爱情案例分析,能够帮助⼴⼤青年读者,尤其是⼤学⽣开阔视野,从不同层次、不同⾓度认识爱情。
体以载道:体育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融⼊
基于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缺失,对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进⾏了梳理,对中外相关内容进⾏了分析、⽐较,并结合体育课程标准中的道德教育⽬标,归纳总结聊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基本内容,为学校体育教学实施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撑和实践参考。
科技与伦理的世纪博弈
本书将以新⼀轮科技⾰命为背景,以⾝体为视⾓,以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的关系为对象,主要对现代科技的应⽤引发的诸多伦理问题进⾏讨论,如⽣命伦理、⽹络伦理、环境伦理、⼈⼯智能伦理、⼤数据伦理等问题,并以此引发⼤家对科技伦理的重视和思考。
⽣命脉动:探索⽣命科学前沿
本书是上海⼤学通识课“⽣命脉动”的配套教材。“⽣命脉动”课程作为上海⼤学在全⾯实施⼤类招⽣以及通识教育改⾰背景下开设的⼀门通识课,该课程将基本⽣物学常识以及⽣物学的前沿研究进展以深⼊浅出的⽅式进⾏教授,从⽽帮助学⽣在本科阶段能够初步建⽴对⽣命知识体系的基本认知与框架,学会运⽤⾃⼰的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法独⽴思考、解决问题。
聚丰园路是⼀条快乐的街道
当更多的⼈在追求诗和远⽅时,我尝试着将镜头和聚光灯对准这条街道上的普通⼈。在镜头下和笔触间,充满欢乐,暗含忧伤。在这条街道上,我们看到了全球化的缩影、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以及⾼速发展的城市给普通⼈带来的希冀和焦虑。
与⼦同⾏
本书收录了五年来的五期学⽣征⽂。这些⽂章⼤都是“我⼿写我⼼”,没有堆砌美丽的辞藻,却真实地传递出学⽣对⽼师的诚挚情感。思想教育要进⾏,但⾸要的是⾝教。分享青春岁⽉青葱校园的珍藏,倾听学⽣的声⾳,沉浸于师⽣间的故事,读者能观照⾃我,让⾃⼰的内⼼丰盈起来。让师德师风在课堂落地⽣根,让青春学⼦在涵濡浸渍中成长成才。
媒体中的我们
本书收录了⾃2014年11⽉19⽇《解放⽇报》对上海⼤学⾸开的“⼤国⽅略”课程报道⾄2019年12⽉31⽇间新华社和《⼈民⽇报》《光明⽇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报》《⽂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青年报》《新闻晨报》《东⽅早报》等纸媒和央视、上海电视台、东⽅卫视以及“⼈民⽹”“新华⽹”“中国新闻⽹”和中华⼈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站、上海市⼈民政府“中国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等有关上海⼤学课程思政⼯作的新闻报道与部分师⽣作品。
师⽣作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