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不耻下问典故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公明
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以讥笑
孺子可教的故事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公明仪的简介:
公明仪,战国时代人物。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音
调铿锵殊妙。不过家境贪寒,买乐器不起,只好跳踢踏舞。后有宫庭
乐师弥留之际,以为孺子可教,将毕生钟爱之琴馈赠于他。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对牛弹琴的故事对牛弹琴的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
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
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
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
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
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
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
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
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启示: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起死回生】
起死回生的主人公是扁鹊
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挽救了看起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扁鹊的简介: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于赧王五年(前310)。扁鹊善于使用四诊:问闻望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疾病,被尊为医祖。
起死回生的典故: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本名秦越人。据传他少时曾从长桑君学医,擅长诊脉,能够洞察内腑五脏的
症结,医术极为高明。
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
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
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
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
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
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
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
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实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孔圉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孔圉的简介:
孔圉又称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被授予"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不耻下问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
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能够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所以,才能够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不耻下问的启示:
一个人要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