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和布依族是远亲吗?——初访布依族村寨
探索稻田中的密码
稻田中蕴藏着多少历史的密码
布依族是中国的第11大民族,人口到底有多少?网上查到的是287万(应该是六普数字),和357万(据称是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以哪个数据为准?问题不大,总之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占第11位左右,是个不小的民族。
早就知道布依族的语言和傣族很接近,读书时,室友伍朝宁兄是布依族,但那时忙着关心世界大事,无意探讨这类“小问题”。
2021年11月下旬专门到贵州紫云县和伍朝宁兄相聚,他算是该县研究和整理布依族资料的权威人士之一,我则是三十多年来瞎逛了不少中外傣泰地区的国际流浪汉,经见颇多,于是老哥俩见面就有了“口头研究比较傣族布依族异同”的小冲动。伍兄特意安排去乡下布依族村寨转了一小圈。所见所闻所思,得出个小结论:
布依族是傣族的远古亲戚。
远到什么程度?说不清道不明,估计专家的考证除了能给自己的学术成就加分,评职称时更有底气之外,那些论点论据连他本人也不一定都相信。
是故,本文只是一篇游记,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和随口道来。
与历史,学术无关。
我们去的是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火花镇九岭村公所,在小坪院村民组和几个老人座谈了一番。
小坪院村,布依话发音:坪歌染。进一步问村名的意思,他们说,这寨子以一棵树来命名,这棵树是“迈染”(染树之意),“歌”是“树棵之意”,“坪歌染”,我的理解就是“有一棵大迈染的寨子”。
这里,“迈”(树),“歌”(棵,树桩)和傣语基本相通,如果这个寨子是傣寨的话,一般叫:“曼歌染。”曼是傣语“寨子”的发音。
看到没有?在村寨命名方面,两个民族的语法一样。
一个布依族寨子的寨树--“迈歌染”
话匣子打开后,大家就七嘴八舌聊将起来,总体而言,比较土,古,生活化,生产劳动,动植物,亲属称谓等语言,两族有大约50%的词汇相同;有趣的是,个别布依语词汇和西双版纳傣语,或泰语接近,而这个词在西部傣语(德宏到缅甸掸邦)又有不同的叫法。
因为事先没有做好“学术性准备”,比如把问过的每个词记下来,注上音标;所以聊过就过,除了“印象”,没有数据,那么所谓“大约50%词汇相同”的结论也是不严谨的,如果专家来和老夫“商榷”,还真不敢应对。
以本人的观察,布依族和傣族之间的异同有如下几点:
相同之处是语言比较接近,生产方式都以种稻田为主,以村寨为中心,性格温和易安于现状,历史观模糊。
傣族的风俗和布依族老乡的小型座谈会
无论傣族还是布依族,历史上都以村寨为居住单位,对城镇依赖不大,傣族大土司所居住的“允”,“者”,“景”这些带有城市含义的地方,其实都是一些大寨子;而历史上布依族分布
的地方,城镇也以汉族居民为主,纯布依族建立的较大城市应该没有。无论世事变化成什么样,谁来当大统治者,这两个民族都很淡定地盘田种地过日子,该交多少皇粮国税就交。因为所居环境自然条件相对较好,靠劳动就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对政治的诉求也不多,所以历史上这两个民族鲜少有扯旗造反对抗官府的农民大。
布依族在贵州历史上诸多对抗朝廷的战争中应该有不少英雄豪杰参与其中;而傣族土司之间的互相兼并,或者和缅甸王朝之间的互相冲突,历史上也有不少战争,但那是统治者发动的。农民主动造反酿成大战乱的几乎没有。
由于历史上没有一套值得继承和不断加强改进的社会治理体系,傣族和布依族对历史记忆都不太注重,远祖来自哪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也比较混乱。这就导致真正的民族历史很容易受外力影响,习惯人云亦云。
伍兄等人参与编写的《紫云县民族志》对该县布依族族源有如下表述:明清之后,在布依族中,普遍传说其祖先来自江西,湖广等省汉人。有很多人的家谱写得有根有据,但近年去祖地寻访,大都没有相关记载和传说,也就是那些“根”是不存在的。
“外来说之所以如此普遍流行,其主要的方面是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特别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规定土人不得任用为流官,其读书子弟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并任意欺压土人,强迫改装易姓等等。因此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与一些读经的儒生,为了自己的出路,与一些汉人往来日久,因同姓而联宗,借当地一些汉族居民中流传江西来的说法,忍痛隐瞒自己的族籍,报为江西湖广籍。而当时的少数民族儒生们也只有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由一人而影响全家族,以至各少数民族都自称祖籍系外来者,在家谱和碑刻中亦如此写上了。现今布依族中广泛流传先祖是洪武年间因“调北填南”或“调北征南”而来,即是这样产生的。 布依族各姓氏述家谱排列家族成员辈分之风的兴起,大都始于此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