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屮的红记忆
公/根据{〈大江东去》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2》剧照,宋运辉(王凯饰)正在东海化工厂工作。宋运辉是《大江东去》中主角之一,出身不好的他通过考上 大学改变命运,毕业后进入了国企。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活跃在改革开放前沿国有企业领导的形象
《大江东去》
时代巨潮中的前行者
文丨李思达
部刻画20年改革开放进程
--------的长篇小说,应该从何处
写起,才能激起大多数人的
共鸣?
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 定的是,彼时绝大多数普通国人不会
高屋建瓴地看到巨变的节点,更不会 在什么决策会议上见证关键一刻。他 们更多只是像小说《大江东去》中的 宋运辉那样,在某个天高风大的秋曰 看到了带来的手抄招生简章: “凡是……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
考……自愿报名,统一考试……不唯 成分……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 现……招生主要抓两条:第
一是本人 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得知出身 不好的自己也可以报考大学后,弟 二人兴奋得大叫,声音甚至压过猪圈
130 I
国家人文历史
P;江东去
里猪的尖叫。
情节虽是虚构,然而只要经历过
那个时代的人,就能知道这是多么真
实的一幕。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
中全会决定恢复在1976年被
撤销的全部职务。复出后,他主动要
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在他的亲自主
持下,从1977年底到1978年初中国
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
校考试制度,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
统一考试招收新生。得知此消息时,
不知道有多少知青、“黑五类”子女
或者其他在动乱中被打入另册的人,
如宋家妲弟一样,在田坎边、草原上、矿山里兴奋得高声大叫。他们为之高 声叫喊的只是自己命运转折的希望,但在激荡的时代洪流的共鸣之下,却 成为中国命运转折时最具代表意义的 呐喊。
或许,作家阿耐正是领会到了此 事之重大意义,才刻意将此情节设计 为长篇小说《大江东去》的幵篇,以此 为楔子,唤起人们回忆,进而展开一 幅篇幅浩瀚的改革开放全景图。公/《大江东去〉X全三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幵放前沿的代表人物,如国有企业的
领导、农民企业家、个体户、政府官
员、海归派、知识分子等等”,被誉为
一部“改革幵放20年之书”并不过分。
让人略感惊讶的是,创作出这部
鸿篇巨制的作者阿耐,平素极少在公
众面前抛头露面,人们只能从她的微
博和早先的一些采访中探知点滴信
息:她是浙江宁波人,1990年弃政从
商,长期担任浙江某著名民营企业的
高管(有消息称已辞职)。丰富的政商
经验让阿耐在财经题材小说上驾轻就
熟,在创作《大江东去》之前已经成功
创作出《食荤者〉X
〈不得往生〉X
〈回家》
(即后来大热的《都挺好》)等一系列
小说。
虽然都是财经主题,但阿耐早先
作品同《大江东去》之间的巨大反差,
还是让人觉得好奇,为何她要离幵熟
悉的创作领域,花费巨大精力创作一
部描写改革的全景式长篇巨著?对此
阿耐曾解释道:“我成长在一个不断
被否定的时代。出生在‘’时期,
记事起‘’结束;青春期接触社会
学习思考,却不得不面对计划经济
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
学毕业不再有分配;书本上学到的市
场经济理论并非适用中国国情;传统
社会经验和思考方式每一天都在遭遇
挑战……我们的物质生活进步清晰可
寻求答案的全景式改革开放小说
2009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公布。人们惊讶地发现,一
部名为《大江东去》的网络小说赫然跻身其中。网络小说登堂入室获奖,这同不少人过往的阅读体验多少有些 出入。不过,在读过小说过后,大家 对此结果也都表示服气。毕竟,长达 150余万字的《大江东去》三部曲洋洋 洒洒,“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 致、深入地表现了 1978年以来中国改 革幵放2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展现了 中国改革幵放20年来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变化、政治领域的变
革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等方方面 面;生动而真实地刻画了活跃在改革公/ 1977年12月,上海考生走入高考考场。在亲自主持下,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 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正式宣告恢复“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许多人都同小说中的宋运辉一样,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JUNE2021 |
131
义学经典屮的红a 忆
见,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偏离崇高、尊 严、真实,曰益被物质侵蚀。为什么? 我们该如何走出下一步?我需要写出 来,先给自己一个回答。”
的确,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自20 世纪70年代末以来,所有中国人都不 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发 展的时代。包括作者在内的几代人都 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同时也被心中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使着,全身心地 投入大家小家的建设。他们取得了骄 人成绩,但当他们驻足冋望,也看到 了很多盲目、很多不足、很多遗憾。直 面过去的不足和遗憾,所有人都难免 会涌出一些困惑,希望能到某种答 案。或许正是此种复杂情感,促使阿 耐用一种类似编年史的写法描写改革 开放时代,在小说中逐年回顾这段共
和国艰难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让所 有人看清过去,面向未来。
三种典型人物,变革时代的三种 命运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大江东 去》是以主人公之一宋运辉通过高考 改变自己的命运之事,拉开全书的序 幕。大学毕业后,宋运辉按部就班地 于1982年进入大型国有企业金州总 厂,在这里走出自己的仕途和前途第 一步。这种人物经历无疑符合当时实 情,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校 毕业生就业实施的都是与计划经济体 制相适应的“统包统分” “包当干部” 制度,所谓“包”就是学生的培养全部 由国家承担,毕业后全部由国家负责
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国家干部。 原本出身不好的宋运辉考上大学之后 身份为之一变,成为国家干部、国企 经济中的新生力M ,便是当时大多数 大学毕业生工作和生活的必由路径。
不过,彼时的中国也不是谁都
能考上大学,成为社会中的“天之骄 子”,中国需要改革开放的也不仅仅 是国企,而是全社会上下的整体大变 革。想要反映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真实 的方方面面,光用宋运辉这一个人物 是无法讲述清楚的,因此作者在小说 中安排了一场巧遇,让复员军人出身 的小雷家村大队书记雷东宝偶然间拯 救了宋运辉弟,通过雷东宝让故事 同农村经济改革牵扯上千丝万缕的关 系;而翻山越岭到雷东宝家用馒头换 鸡蛋的小贩杨巡,则带领读者切入了
132丨国
家人文历史
个体经济改革的视角。作者在此想要 表现的意图很清晰:从宋运辉的经历 中,人们看到的是改革中国有大中型 企业的风风雨雨;而雷东宝则是典型 的乡镇企业干部做派,通过他的经历, 人们能看到乡镇企业在那个年代的蓬 勃发展;从大山里走出的杨巡,则是 个体户的代表,他的境遇正是当时所 有个体经营者的真实处境,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分天下,恰好 组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景。
虽然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纯属 虚构,三位主人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 系也只是出于作者“无巧不成书”的安 排,然而考究那段历史,这些虚构的 人和事,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真实案 例汇聚而成?小说中,当过兵的雷东 宝是货真价实的“大老粗”,但雷厉风 行的他敢想敢干,横冲直撞中又不失 一点小狡黠:他从宋运辉那里听说政 策允许包产到户,但整个公社上下都 不敢迈出如此大的步伐,只准落实将 土地分到自愿组成的小队。于是看上 去粗鲁的汉子就耍了一个小心眼。在
大会上雷东宝振振有词,每个人都分 地,“但是旦慢,你一个人能做啥啊, 你一个人犁地后面谁给你扶着犁?你 那么能干还种什么地,趁早做神仙去。 所以抓阄后自愿组成小组,你可以 你爹妈儿女,也可以你兄弟妹朋 友妯娌,随便,一定要组成小组…… 这就叫分组联产计酬,隔壁村都那么 在承包。”明面上是分组联产,实际上 变成了包产到户,用农民的智慧与变 通,解决了公社要求和农民众实际 需求。
如果说这完全纯属虚构,人们在 现实中的确是不到小雷家村和雷东 宝,然而在彼时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 里,从条条框框中解放的众发挥聪 明才智,用着各种方式主动突破阻碍, 推动改革深化,又岂是小说虚构雷东 宝一个人如此?故事中雷东宝一步步 带着小雷家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 是建砖窑、水泥钢筋厂、电线厂、养猪 场,创办一系列乡镇企业,该过程更 是和中国农村改革大势严丝合缝:进 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推行,一大批农村劳动力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工、商和服 务业,原有的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 业,也逐渐演化为乡镇企业。1987年, 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8805 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首次超过 农业总产值,占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 的50.51%,成为农村经济历史性变化 的一年。乡镇企业的崛起,不仅促进 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更新了农民的观念,更是兴起了一大 批小城镇。以此而言,虽然在中国 不出真实的小雷家村和雷东宝,但改 革幵放中的全国乡镇,哪里又不是小 雷家村?哪里又没有雷东宝在带领人 们闯出一条致富路呢?
小说中浓墨重彩表现的另一个主 人公杨巡更具有代表性。出场时,他 家里欠了一屁股债,为了寡母和三个 弟弟妹妹生活,他15岁初中毕业就 只能弃学出来跑小生意,背着自己家 做的馒头翻山越岭换鸡蛋,然后拿鸡 蛋去集市上换粮票,再用粮票换来面 粉做成自家“小杨馒头”。对于熟悉浙 江改革情况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当 地小商贩创业的真实写照。昔日义乌 当地小商贩,就是如此挑着沉重的货 郎担子,背着自己产的红糖,赶几十 里山路去乡下收购农民的鸡毛,用换 来的质量上乘的鸡毛制成鸡毛掸子、 鸡毛毽子,获取微薄的利润改善家里 收入。随着改革深化,商品经济逐渐 解冻,小贩们冒着被当作投机倒把的 风险幵始长途贩卖、摆地摊做小生 意——
这也恰恰正是书中杨巡所走过
的路。书中讲到,杨巡正从换馒头幵 始,一步步折腾,倒腾电线电器,后来 逐渐做大幵始做电器城、超市,成为 一方富豪。值得让人注意的是书中一
些小细节:杨巡最幵始出来经商,是 因为家里只有老母和三个未成年的弟 妹,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身为老大的他
公/义乌货郎正在乡下“鸡毛换糖”,摄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义乌小商贩背着自家产的红糖,赶 几十里山路收购农民的鸡毛制成鸡毛掸子、鸡毛毽子,获取微薄的利润改善收入。书中杨巡用自家产 的馒头换鸡蛋的情节,即来源于此
JUNE  2021 |
133
文学经典中的红记忆
走上了个体经济之路,该桥段或许正 是向现实致敬:浙江义乌的农妇冯爱 倩,家中有5个子女,在生活的沉重压 力下不得不在县城偷偷摸摸摆地摊, 屡遭没收后鼓起勇气同县委书记谢高 华讨说法,最终促使当地在丨982年9 月5日正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成 就了曰后著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生活的重担,可以让农妇不惮 县委书记要说法,自然也让小说中的 杨巡四处奔走,无孔不入地寻各种 发财途径,逐渐做大做强。虽然人物 是虚构,但杨巡成长故事中反映出的 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却绝非向 壁虚构。丨982年,对安徽芜湖 个体经营者“傻子瓜子”(年广久)雇 佣问题上明确表态支持,打消了人们 对发展个体经济的顾虑,极大地促进 了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发展,仅仅3 年,浙江温州就涌现出13万家个体工 商户,家庭作坊遍布全市,不仅成长 起鞋王、笔王、锁王等私营企业家,温
州产品也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大地上有 着千千万万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式 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道路上以
步步惊情剧照自己 的方式探索前行,参与改革。小说中 的宋、雷、杨三位主角的经历,也恰恰 反映了当时全国千万人不同的改革开 放之路,他们在国企、乡镇和个体三 条道路上各尽其能、竞相发展的现实, 虽然小说中描写的只是三人的个人成 功之途,但这何尝又不是整个国家的 成功?正是在以他们为形象代表的全 国人民的努力下,从1984年到1988 年五年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 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五年间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12.1%,创造工业总产
®/农民骑车带孩子和交易的小猪前往义乌廿
三里市场交易,摄于1983年12月。1982年9 月5日,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经过调研,正 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历经发展成为后来闻名 于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值达6万多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由1983年的564.6元增加到 1988年的118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由1983年的309.8元增加到丨988 年的544.9元,居民消费水平由1983 年的人均315元增长到1988年的684 元,城乡储蓄存款由892.9亿元增加 到3819.1亿元,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直面阶段性问题的现实主义之作
对于所有经历过改革风风雨雨的 读者来说,《大江东去》最大的魅力就 在于细节上的真实。这种真实性不仅 来自小说细腻地以每年作为一个章节 的编排方式,更在于作者将20年的各 种具有重大社会影
响的事件都巧妙地 安排在了情节之中:1983年7月,全 国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严 打”),宋运辉室友寻建祥因为打架斗 殴,刚好撞在口上,被判了+年有 期徒刑;让全国记忆深刻的“价格闯
134丨国家人
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