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
第二集年华
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术,对中医药的发掘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伴随着千年神话代代相传,与其缔造者一起见证人间冷暖,岁月迁徙。
字幕第二集:年华
浙江雁荡山
秋天是雁荡山最美的季节,山脚下,周朝义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个就是种在岩壁上的石斛,种在岩壁上的石斛吃起来口感不一样的。”
他在景区内开设的这家小店全年无休,店内的商品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为一种——铁皮石斛。石斛,《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被誉为“救命仙草”,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
周朝义林山而居,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绝壁采药人,这是周家世代相传的绝技,绳索,钢圈,背篓,这些都是父亲生前留下的宝贝。今天是父亲的生辰,周朝义心有所想。
“爸,我来看看你。”
“我家世代是采药的,我父亲就一直采石斛,高空作业多了得了冠心病,后来就叫我子承父业,继承他的衣钵。”
再见一次野生石斛,纪念的是父亲在绝壁上留下的身影。雁荡山形成于以一两千万年以前,温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的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铁皮石斛,味甘者良,老雁山最上”。绝壁采摘是雁荡山人与自然谋生的独家发明。一根绳索,一个铁环,采摘者纵身一跃,便是全部的秘诀。脚下是千丈深渊,心头却是万里前程。周朝义少年出道,这崇山峻岭见证了他所有动如脱兔的青春年华。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却轻易不再出手。
“我的师傅采石斛,石头掉下来刚好砸在后脑勺上,当场就砸死掉了,我们同行里面没人敢再去做这个东西。”
老一辈采药人相继离世,似乎就此终结了野生石斛的时代。手指发麻是体力透支的信号,周朝义不得不呼唤搭档,山之上,他显得形单影只。
福建武夷山
当周朝义为野生石斛一筹莫展之际,300多公里开外的武夷山脉中,另一味本草的寻觅之旅即将启程。
邓桂庭在大山里待了一辈子,他笃信深山里的野灵芝有着其他草药无法取代的神奇。他和哥哥总是相约同行,上山寻觅。灵芝与石斛一样,有仙草之名,《神农本草经》称灵芝“保神益精,好颜,久服延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由此衍生出无数神话传说,引得多少采药人为之踏破铁鞋,前赴后继。在武夷山中,像老邓这样的采药人并不在少数,只是野生灵芝难得一见。
与父亲想法不同,儿子邓忠贵大学毕业选择留在县城研究人工种植灵芝。九月秋高气爽,正是灵芝喷粉的季节。
“民间传说千年灵芝,一直把它神话,野生灵芝的话,一年之中成熟的时候你不去采摘的话,它自然而然就会被虫蛀了。人工栽培灵芝的话,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把他采摘下来,那才是最好的。”清晨5点,一粒粒直径不足6微米的颗粒从子实体的褶皱中弹射出来,这些肉眼难以辨识的微粒,很快如烟尘般弥漫于空气之中,人们管它叫孢子粉,传宗接代的种子。喷粉过后,灵芝凋零。孢子粉凝聚着灵芝一生的精华,将这些细腻光滑的褐粉末收集起来,以现代破壁技术处理便可为人体吸收。尽管一朵
1
成熟的灵芝能喷射大量孢子粉,但在野外状态下却极难繁衍。
邓桂庭兄弟进山有一阵子了,干粮和水都已耗尽,眼看日将尽,暮霭中的深山毒蛇密布,危机四伏。
“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我父亲上山去采野灵芝的时候,他就说有一条蛇盘在灵芝脚下面,那个蛇头搭在灵芝的柄干上面,他就说这朵灵芝感觉有雾气升腾的感觉。”
好运眷顾了邓桂庭,腐木之上一朵成年的赤芝泽饱满,形如祥云。邓桂庭按捺下激动的
心情,马不停蹄地往家赶,一顿全家团圆的灵芝餐才是最好的庆祝。
“爷爷,你要挂灵芝么”
“我挂灵芝晒”
“吃饭了”
“宝贝,喝灵芝汤”
一碗浓郁的灵芝老鸭汤,幸福感瞬间涌上心田,融化了父子间的隔阂。儿子取出实验室提取的灵芝菌种,在他的反复劝说下,邓桂庭终于答应尝试一次人工种植。椴木打孔,孔内塞入菌种,埋入深土,来年便能收获灵芝,这是儿子引以为傲的事业,也是维系人类健康的本草绽放出的另一种年华。
浙江雁荡山
山穷水尽,未必都是柳暗花明的前兆,雁荡山的绝壁采药人周朝义又一年与野生石斛失之交臂,无奈之下,他走向自家的石斛种植基地。像这样的种植大棚,如今在雁荡山比比皆
是,转型的绝壁采药人还自行研制了一种岩石种植法,如此养成的石斛,无论外貌还是口感皆与野生的相差无几,这迅速取代了危险的绝壁采摘。蓬勃的石斛产业,也让当地的主妇们多了一项手艺,那便是加工枫斗。枫斗又叫耳环石斛,电炉的热度将水分蒸发,女人十指纤巧,摆弄之间,僵硬的茎条纷纷化作绕指柔。7岁的儿子也来帮忙,在孩子眼中身怀绝技的父亲和手艺精湛的母亲都是了不起的人。
“我要把整个地球都种满石斛。”
但周朝义并不希望儿子再和石斛打交道。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祖上,这么辛苦的工作谁还会去传给孩子,我是希望他走出大山,去外面一个好的世界,不要呆在这里。”
石斛,呵护年华的仙草,也许即将失去自身年华的守护者。
广东广州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人们之于年华有着各自的理解。比起对长生不来的渴求,广东
人的养生方法愈显务实。一方本草化解一方病,在常年潮湿炎热的岭南一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凉茶铺子。凉茶既不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它以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所谓“上医治未病”,医术的最高境界在于防患于未然,而凉茶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众多养生凉茶中,有一种可上升到药物级别。
吴辉它叫源吉林甘和茶,是广东人预防感冒的常备品。
“我叫曾坤,1958年进入药厂。很多比我高大健壮的人都觉得辛苦,我不觉得辛苦,或许是因为练过功夫的缘故,我觉得是对我自己有好处。”
曾坤,90岁,广东佛山大名鼎鼎的精武门名誉会长,鹰爪拳传人,但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源吉林甘和茶解放后第一代老药工。曾坤平日里深居简出。这天青年药工钱碧坤登门拜访,如今能愿意学药的年轻人为数不多,工作十余年的钱碧坤已是其中翘楚。
“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学做源吉林甘和茶,都是在洁净厂房里,用煎药机,压茶机等等。”上世纪90年代,中药炮制步入现代化,钢筋铁甲之躯取代了药工的双手,即便是手工煎煮了100年的源吉林甘和茶也不例外,但曾坤坚持只用古法。煎凉茶首先要备好料,一剂源吉林甘和茶,33种中草药。
“紫苏叶,青蒿,香薰,薄荷,葛根,前胡,防风”
很多生活琐事曾坤记不清了,唯独说起源吉林甘和茶如数家珍。
“源吉林甘和茶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是也要很细致,不是仅靠体力那么简单。”
2
药有先煎后下之别,火候有文武大小调控。煎茶犹如武术,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茶煲冒烟,汤渐浓,几轮煎煮过后,源吉林甘和茶技艺中最精妙的部分方才开始。
距离佛山85公里开外的小城清远,连绵的山地丘陵中,一种野生药茶正在滋长。玉叶金花,可清热解毒,是药茶中主要的品种,曾坤要小钱亲自采茶,第一次上山,满山的青竹让他迷了眼。与普通凉茶不同,源吉林甘和茶并非纯粹的药汤,而是选择实实在在的野生茶叶。
浸茶,是茶剂制作的关键,让药茶与药汁融为一体。
“这层倒下去之后,就稍微拨平它,然后就倒些药水下去,让茶叶完全吸收药水。”挥洒着汗水,渗透者匠心,本草的生命在双手间转化。古法与现代,孰重孰轻没有定论,知识曾坤认为,古法炮制更像一门功夫,与武术一样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拥有着强健体魄的力量。
广西北海合浦县
三月,古老的大海从严寒中复苏,吴辉进是第一批来赶海的。以海为生的人在这里有个沿用千百年的称呼,珠民。农历十五,南海退潮,由此开始的五天时间适合采珍珠,当了60年珠民,吴辉进阅历丰富,打捞珍珠不计其数,但他从未像今年这般忧心忡忡。
“今年是我们广西几十年没有这么冷的天气,养珍珠这么多年了,也担心这个珍珠会收到影响。”广西合浦,自汉代起就以珍珠闻名于世,将珍珠研磨成粉,便可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安神定魄,去腐生肌”,美容养颜恐怕是留住年华最直接的手段了。穿上防水裤,一跃入海中,吴辉进采珠的这片海域名叫乌坭池,是现存不多的古珠池。3年前植下的珍珠贝已在海底孕育多时,是检验它们的时刻了。大海留给采珠人的时间不过两三小时,很快冰冷的海水上涨,即将淹没珠池,得赶紧离开。
“可以回家了”
高脚楼市珠民在海上的工作站,也是苍茫大海中唯一的依靠。楼里电力匮乏,淡水紧缺,每次出海携带最多的是面条,那是所有人几天的口粮,守护,注定与寂寞为旅,无论是采珠养珠,都需要有人常驻于此日以继夜,在旁人眼中,这堪比虚度年华,但吴辉进就这么寂寞了一辈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