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莎士比亚
—有关神秘作者的传记电影探析1
吴辉
【摘要】从19世纪末开始,几乎所有的莎剧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但莎翁本人却没有登上银 幕。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了有关他生平的影像作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剧情片《莎翁情史》(Love)和《匿名者》(如) —上映就吸
引了大量观众,同时也招来很多批评。近年来,这位大作家甚至在情景喜剧《新贵》
中作为主角登场。本文试图探析类型电影传记片是如何与影视产业 和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彼此互利、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莎士比亚;传记片;纪录片;剧情片;情景喜剧;新历史主义
To Be, or Not to Be Shakespeare:
An Analysis o f Biographical Films o f the Mysterious Author
Wu Hui
【Abstract 】In the past century almost all the Shakespeare drama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movies, but as a historical figure,Shakespeare himself has never been on the screen.It was not
until the 1990s that images of his life appeared.Unexpectedly,the release of the films
Shakespeare in Love and Anonymous have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viewers,and a
lot of criticism.In recent years,the great poet even starred in the sitcom Upstart Crow.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ntends to analyze how the type of biographical film is
mutually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ilm&television industry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Key Words 】Shakespeare;biopic;documentary;feature film;sitcom;new historicism i引语
1899年,首部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剧改编的默片《约翰王》_/〇/!«)诞生后,莎剧
①本文的题目“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莎士比亚”借用了莎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
个问题”(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的英文句式,包括文中的六个小标题的运用。本文原刊于《珠江论丛》第25辑,此次发表作者又进行了重要修订。
被搬上银幕四百多次®,可谓名副其实的改编之冠,这使莎翁成为电影史上被改编作品最多的
作家。莎剧几乎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不仅来自英语世界,也有来自俄罗斯、巴西、日本和中
国的改编。®
吴辉
相反,作为创作者的莎氏本人在这些电影中几乎又是缺席的。®而其他一些著名的作家在
默片时代就登上了银幕,例如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912和1913 )、贾科莫•卡萨诺
瓦(Giacomo Casanova,1918 和 1927),以及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923 )。④
在早期的有声片中,被塑造为民族英雄却在个人悲剧与文学成就之间抗争的作家有亚历山 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1937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 1938—1940 )、席
勒再次被拍摄(1940 ),还有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1942 )。⑤随后,传记电影
里的文学人物如史诗般被展现的有塞万提斯(Cervantes,1969),莫里哀(Molidre,1978 )和
夏洛蒂•勃朗特妹(the Bronte Sisters,1979 )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威廉.莎士比亚
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才真正进人了属于他的传记电影的时代。
2 To see,or not to see Shakespeare®
“被造物”似乎远胜过“造物主”,这种局面在过去的20世纪末终于发生了变化。1996年,在美国的电视传记栏目中首次播出了《威廉•莎士比亚:戏剧人生》(奶 d 这是一部传统的人物纪录片。两年后上映
的剧情片《莎翁情史》( 1998 ),则
标志着莎士比亚作为片中主人公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人物传记片伴随着莎剧电影的改编在 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这两种势头“被一个受欢迎的莎士比亚的文化想象所助推”®。于 是,莎翁作为传记片和电视节目的主题,流行度逐渐升高,尤其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以及 2014年莎士比亚450周年诞辰和2016年辞世400周年的纪念活动,都为莎翁传记片的拍摄提
供了特定的语境、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笔者将在本文探析以下五部作品:《威廉•莎士比亚:戏剧人生》《莎翁情史》《匿名者》(2011 )、《揭秘莎士比亚》(SAaA:e5p eare[/«coverefi?,2012)
和《新贵》(2016/2017 )。此外还有一些创作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如《伊丽莎白•雷克 斯》)和《可耻的浪费》(/(恥他o/S/uzwe),以及从2017年开始拍摄的系列片 《威尔》(奶7/)。®
①2014年《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了 420部莎士比亚剧情片和电视电影,其中包括79个版本的《哈姆雷特》和52个版
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最近列举了超过丨300种莎士比亚作品的参考文献.尽管其中
有些是记录不详并与其无关的内容。(Guinness World Records,www.guinnessworldrecords/ne
ws/2014/4/william-
shakespeare-tums-450-ten-s tart1ing-great-bard-themed-world-records-56900; IMDb,www.i mdb.c om/name/nm0000636 )
② Hui Wu.“Shakespeare in Chinese Cinema”.A/w/mw/rwra/S/ia灸espeflre,2013, 10(25): 71-81.
③除了一部根据《裘力斯•恺撒》改编的默片,莎翁出现在该片的背景故事里(参见Howard《莎士比亚的电影衍生品》,
第 309 页),和 1978 年的英国电视剧以外。来源 Wikipedia,/wiki/Will_Shakespeare_(TV_series).
@Wikipedia,/wiki/Leo_Tolstoy;/wiki/Giacomo_Casanova;/wiki/Casanova_ (film,1927); /wiki/Friedrich_Schiller_(1923).
©Wikipedia,/wikiA^oung Pushkin;/wiki/The_Childhood_of_Maxim_Gorky;/ wiki/Friedrich Schiller_-_Der Triumph eines Genies;/wiki/The Loves of Edgar Allan Poe.
®Wikipedia,/wiki/MigueldeCervantes#Cervantesenelcine;/wiki/Moliere(1978 film);en.wikipedia.
org/wiki/The Bronte Sisters.
⑦该标题可直译为“看,还是不看莎士比亚”,也可以理觯为“能拍,还是不能拍莎士比亚电影”。
⑧ Douglas M Lanier.“Shakescorp Noir”.2002, Volume53(2).
®/wiki/List of William Shakespeare screen adaptations
那么,如何来解释莎翁传记片长久以来在小荧屏和大银幕上受到冷落的现象?相反,为 什么近些年来他却成了备受欢迎的主角?似乎这两个问题又将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
尽管莎士比亚各种版本的文学传记已被众多的语言文字出版,但400年来莎士比亚始终 作为一位的“未知”作家被熟知。有关莎氏生平一直被视为复杂矛盾的谜团,为此也产生了 “真假莎士比亚”之谜。面对如此模糊晦暗的人物,对任何一个想要拍摄关于他生平的传记片 的人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拍出一部缺乏文献的纪录片?没有他的书信、日记、手稿,或他同时代人们的记录等去展现这位
大师的生活,所有这些空白和疑点对影视创作者 来说是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对那些想要侧重艺术而非学术类型的传记片就更难了。电影如何 来填补有限的资料和素材所留下的空缺?更何况莎翁的个人生活就我们所知的点滴来看,也 并非具有戏剧性和传奇性。除了他是一位成功的作家这一事实外,从编剧的角度看,似乎没 什么特别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正如斯蒂芬•格林布兰特(Stephen Greenblatt)在其《俗世威 尔——莎士比亚新传》(奶7/k Ae ForW) —书的前言中描述的那样:“16世纪80年代末,一 个年轻人从偏远的小城镇移居伦敦——他没有独立的财产,没有权势显赫的家庭关系,没有受 过大学教育。然而,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他不仅成为他那个时代而且是一切时代的最伟大的 剧作家。” ®也许,这就是一个故事。但如何把它视觉化地呈现出来呢?
纪录片《威廉•莎士比亚:戏剧人生》(以下简称《戏剧人生》)可以作为一个缺乏事实 证据的可叹例证。1996年,它由美国的A&E电视频道制作并在传记栏目播出。按惯例一位主 持人开场做介绍,然后播放正片。50分钟的片长恰好是适合一档电视节目的长度。全片概括 了莎翁的一生并按线性的时间顺序介绍了他的剧本创作过程。这是典型、传统的对历史人物 的讲述方式。该片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莎士比亚的出生、家庭、童年、结婚和生子;第二部分叙说这位年轻人如何去了伦敦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第三部分重点放在失去儿子后 给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上带来的冲击和转折;第四部分展现莎剧的创作高峰和取得的成就;第 五部分表现莎翁的退休生活和他的英年早逝。本片也按编年顺序介绍了剧作家早期的历史剧 和喜剧创作、中期的悲剧和晚期的传奇剧创作。该片有完整、封闭的叙事结
构,即开始、冲突、高潮和结尾,就像莎翁通常的五幕剧一样。片中也提及了一些公开的“秘密”,如莎翁与 一名“美少年”(Lovely B o y)的关系和一位神秘的“黑肤夫人”(Dark Lady)的轶事,以及 有关作者的真实身份等问题。影片结束时引用了本•琼生(Ben Jonson,1572—1637 )那句著 名的论断:“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的时代。”
“纪录片并不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而更近似于文学创作中的报告文学。它是现实生活的 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 35因此,它不需要迷人的情节,只要合情合理的结构和令人信服 的细节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但吸引人的视听细节却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而上述的《戏 剧人生》只是一个静止的展现。影片从头至尾仅靠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人物肖像绘画的拼凑来 弥补资料的不足,例如莎士比亚的出生证明和出版的剧作样本等。在被采访者中,年长的教 授多于演员,这意味着本片更侧重于展示莎翁的学术成就。所有的采访都是在室内或摄影棚 里拍摄的,并用柔和的暖光照在人物半身的画面和特写的脸部镜头。正如片名所示,影片运 用了大量的舞台演出剧照,除了结尾一闪而过的几个画面外(静止的电影海报),整部影片几
①斯蒂芬■格林布兰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204页。
乎没有利用任何改编电影的动态画面。片中也只有两种声源,即语言(画外音、剧本朗读、台词对白、被采访者的介绍)和音乐(贯穿始终、渲染气氛、调动情绪),没有环境音响或其 他纪录元素,只有资料的罗列和再现。
传记电影的改编不仅要源于作者的作品,还要源于人物的生活。这就涉及一个所谓“忠 实”的问题。《戏剧人生》只选取了那些已被学术权威们证明了的史料,却避免了任何有争议 的悬案,其目的是要打造一部严肃正统的纪录片。因此,尽管证据不足,该片还是展现出来 了一些原始材料,堪称是一部传记片的标准化版本或范例。后来英国制作的另一部纪录片《揭 秘莎士比亚》,则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和创新的范例。
3 To sell,or not to sell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的生活故事,记载太过破碎,严重影响了银幕上的呈现。与其说他是主人公,更不如说是一个貌似的幻影。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想象、进行演绎来拍摄剧情片比根据客观 事实的有限记载来拍摄纪录片也许更容易。想象力的探索能够打破原有的禁锢而使其成为“莎 士比亚”,即根据真实却不完整的原型创造性地虚构一个人物。
那么,是否可以寻一些其他的来源来填补欠缺呢?虽然我们对莎翁本人的生活了解得 很少,但我们对其时代却知道得很多。那段历史的全景与个体的英雄同样具有吸引力。例如,可以探寻制作传记电影的多样性,也可以尝试不同的叙事技巧,还可以编织时代与人物的关 系等,以此来构建主人公在电影里所缺失的生活细节。
由英国导演约翰•麦登(John Madden)拍摄的《莎翁情史》聚焦在莎翁生命中一段特殊 的时期,即当他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剧本的时候。用导演的话 讲:这位写出了许多非同寻常之事并有着令人震惊之洞察力的人,一定是在他的生活里发生 了什么才使他能够如此创作。在影片中,尽管威廉和维奥拉之间的爱情是一种想象的虚构,但作为一个诗人、剧作家的已婚男人,莎翁一定有过浪漫之爱并借剧中的恋人表达出自己的 情感。
“故事片是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诸种艺术因素,通过具体视听形象反映生活,以塑造人物为主,具有故事情节,并由演员扮演的影片®传记电影可以拍成故事片,但要依 据真人真事。它允许用想象、演绎和修饰来建构人物的生活细节以使历史人物更加完整、生 动。事实上,虚构的“莎翁情史”以一个有趣的“真实”而呈现出来,银幕上真实的罗曼史 比舞台上的现场演出和剧本里的浪漫描写更让观众感到亲切、兴奋。此外,作为后现代社会 里的文化产品,该片靠消费“莎翁的罗曼史”(或大师的身体)给观众提供了比阅读一个感伤 的爱情故事所带来的想象更快乐的视听快感。使原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不同凡响的关键是 其戏剧类型的融合:即从浪漫喜剧到令人心碎的悲剧。同样,这部影片
也融合了几种电影类 型:爱情、历史、喜剧和传记片,其中也包含了悲剧因素、暴力场面和女性片的特点。这种 融合能让故事饱满、人物真实、情节生动、冲突更加强烈、画面更有质感。
《莎翁情史》中有两条情节线。主线设置在16世纪90年代的伦敦,莎士比亚和富家小
①该标题可直译为“卖,还是不卖莎士比亚”,也可以理解为‘‘拍,还是不拍莎士比亚大片”。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177页。
维奥拉的爱情故事。辅线设置在11世纪的维罗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对观众而言,两个情节都发生在过去的时空,但莎士比亚和维奥拉的爱情在银幕上是展现当下的时空。这 种平行叙事是彼此交叉呼应的。剧作家的爱情故事和剧中的爱情故事在影片中构成了一个剧 中剧的结构,代表着台上与台下。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莎士比亚与维奥拉都证明了 真爱的存在,但前者追求的是爱情与婚姻的结合却以悲剧告终;后者接受了爱情与婚姻的分 离而理性地回归现实。就像电影里伊丽莎白女王做出的最终裁决一样:她把舞台上的朱丽叶 (维奥拉扮演)奖励给罗密欧(莎士比亚扮演),然后又把走下舞台的维奥拉还给她的未婚夫 韦塞大人。这说明艺术和生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也表明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
该片的创作缘起十分复杂纠结,来自各方的影响和要求彼此矛盾、甚至曲解,因为好莱 玛试图拍摄一部偶像级的英国作家大片。先后有两位编剧(Marc Norman和Tom Stoppard)进 行剧本创作。导演与两位主要演员在制作中也被替换过。影片的名字是从作家亚历山大•杜 瓦尔(Alexandre Duval)写的一部法语戏剧(《莎士比亚之爱》57!aA:eypeareJwiowreM;c,1804 )“借”来的,同时还从布莱姆和西蒙的小说(Caryl Brahms&S.J.Simon,Sflcon, 1941 )中“借”用了一些想法编织情节。
斯蒂芬•格林布兰特是伯克雷大学一位研究文艺复兴的学者,曾是该片第一个编剧的顾 问。他说自己的著作“《俗世威尔》的写作灵感就起始于几年前和马克•诺曼的一次对话,作 为编剧,诺曼当时正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早期阶段。” ®这种合作堪称在好莱坞大片制作和新历 史主义理论实践之间博弈的一个有趣案例。格林布拉特对历史重释的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 《莎翁情史》的最初构想。同时,为电影写剧本、为大众讲故事的特殊要求也是对这位学者的 一次挑战,结果他写出了自己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可以说《俗世威尔》是在新历史主义理论 指导下的一次创作。新历史主义更看重各种“文本”和历史语境的相关性而非个体的成就。历史可被视为一种虚构的形式,虚构也可被看作是真实历史的重现。
在这种语境里,影片就不会有真实或虚假、事实与虚构的烦扰了。换言之,历史就是一 种叙事。真正的主人公不是一名个体的男主角,而是历史本身。“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 论在诺曼的早期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的并行中扮演了一个造型的角。” ® “诺曼剧中的 经济必要性和严峻性,以及血流满地的暴力恰恰折射出格林布拉特书中的伊丽莎白时代英格 兰的政治压迫、宗教迫害、公开处决和普
遍恐惧的背景。”®
从对个体的莎士比亚的关注转向对他所处时代的艺术生产状况的关注,格林布兰特对历 史的阐释观促进了电影情节的发展。尽管《莎翁情史》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不能被证实,但 它们也不是轻易地被杜撰出来的。两位编剧充分利用原剧中诗意的语言,把剧情片的自由想 象与权威研究的基本要素相结合,遵循视听综合艺术的创作规律,打造出历史的貌似真实性。这就是电影类型中的一种——传记故事片。该片的制作花费了 2 500万美元,而仅在美国本土 就收入1亿美元,全球收入2.89亿美元。®此片在1999年还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这是一个 令人惊奇的艺术和商业双赢的案例。如此骄人的票房说明,莎士比亚适合大众市场,也许恰 恰是由于有限的传记事实给了创作者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①Stephen Greenblatt,奶//i’n r/ie worW,New York:W.W Norton&Company,2004: 15.
@C.Dipietro,“Sex,LiesandVideotape”,57iflA:&speflre,2007,3(l):45.
③C.Dipietro,“Sex,Lies and Videotape”,2007, 3(1): 44.
④数据来自票房网站 www.boxofficemojo/movies/?id=shakespeareinlove.htm。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