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篇)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特别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这说的就是我们宏大的祖国—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裕的土地,才智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刘惜君不照雅照片    当我在节目完毕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二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行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李玲玉离婚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诞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单独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彭丹的胸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策。这是孙武抱负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自破灭了他的盼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斗。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他再也见不到那个犹如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平和与。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们两个将永久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三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报,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当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绝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叙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醉效果,加上《书》中经典局部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
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剧烈的华夏儿女骄傲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叙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局部。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受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六一儿童节主持人台词开场白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缺乏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扮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觉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气?肯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肯定是《书》中的才智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呈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连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行能把《尚书》全部的内容全部展现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熟悉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隐藏的华夏才智。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汩汩读音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才智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全部探究,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才智做的注脚。
    盼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头,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根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学问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才智。
    此刻,许多问题,已有答案。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四
关于清廉的成语
    今日,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受。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大事,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始终在爱护《尚书》。假如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
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由于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很多书籍,包括一局部《尚书》。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爱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