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的饮食文化自然而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人们真正享受生活的时刻是从厨房开始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道理。从古到今中国孜孜不倦的对美食的追求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中华美食是怎么演变的呢?
在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的形成期。在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回来许多新的水果和蔬菜品
种,如葡萄、胡桃、西瓜,还有胡萝卜、芹菜、大葱等。我们如今常吃的豆腐也是从当时被发明出来的。到了唐宋,这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高峰期,在唐代,小麦的地位逐渐增高,成了人们餐桌上必备的主食,小麦在此时也成为国家税收的征收对象。唐朝的饮食已经开始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宫庭皇家宴为第一档,官吏日常饮食第二档,普通百姓吃的为第三档,这就慢慢凸显出饮食的层次和多样性。到了宋朝,水稻的地位又变得越发重要,从此,水稻和小麦成了我国主要的谷物和主食原料。宋朝不仅上层社会饮食极为奢华考究,在民间,也逐渐形成了美食的多样化。宋朝夜市尤为盛行,各种小吃也层出不穷。明清之后,中华美食走向成熟。明朝从国外引进辣椒,马
铃薯,对中国饮食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无辣不欢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饮食习惯。人工饲养的畜禽也在明朝成为肉类的主要来源。在清朝,满汉全席可以说是中华美食的极致了,这也是皇室最高规格的宫廷宴了。说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下面也为大家介绍几道中华美食,这些菜肴也显示出古人对饮食的重视和对烹饪技术的极致追求。
中国美食诗人厨师:东坡肉
说起来,苏东坡是中国一位敢于将猪肉,推荐给世人的伟大诗人。苏东坡不仅是个诗人,他还写了很多菜谱,什么《煮鱼法》《东坡羹颂》《猪肉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也就是出自《猪肉颂》当中。在宋朝,百姓一般以羊肉为主,猪肉很少有人吃,而且当时的东坡肉烹饪技术有限,也不会有现在东坡肉那么美味。如今的东坡肉在做法上工序更多,做出来的肉质肥瘦结合,肥而不腻,软
糯合口,入口即化,配上料酒和调料味道妙不可言。
在明代以后,由于烹饪技术的增进,东坡肉的做法与现在已经很接近了。清代文人在《调鼎集》中写到“肉取方正一块,刮净,切长块,约二寸许,下锅小滚后去沫。每一斤,下冰糖数块,将汤收干,用山药(煮烂去皮)衬底。肉每斤入大茴三颗。”之后这道菜也成为中国餐桌上的常客。东坡肉老少皆宜,因为肉具有软糯性,所以不用担心不
好消化,而且吃着也不费劲,还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味,吃了之后也特别舒服!
珍稀美味:鲥鱼
张爱玲一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刺多,二恨海棠无情,三恨红楼未完。张爱玲对鲫鱼该是有多喜欢,才会让她对鱼刺作为一生之恨。鲥鱼,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三鲜”,另外两鲜是河豚和刀鱼。鲥鱼也被称为“鱼中之王”,是历来的河鲜珍品,自古有俗语称“红烧鲥鱼两头鲜,清蒸鲥鱼诱神仙”的 说法。但鲥鱼味道虽鲜,却又很多刺,江南美食家做鲥鱼时,用慢火把鲥鱼炖煮一夜,然后去除鱼骨刺,用鱼羹下面条,鲜美无比。现在由于频繁捕捞,鲥鱼几乎濒临灭绝。
即便在古代,鲥鱼也是个稀罕物,是用来进贡皇家的。在清朝黎士宏《仁恕堂笔记》中也提到过,大致意思是每年鲥鱼捕捞季节,刚出的鲥鱼上千钱一条,非达官贵人和富商,是不可能买到的。在《金瓶梅》中也提到过鲥鱼,书中写到过刘太监为了恭贺西门庆升任提刑,特意派人送来的糟鲥鱼,鲥鱼在古代已经成为送礼的奢侈品了。《金瓶梅》中鲥鱼经常用的做法是糟和煎,在书中形容糟鲥鱼的味道写到“入口而化,骨刺皆香”,真是鲜美无比。
程序复杂:茄鲞
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红楼梦》里最能体现。书中有大量对美食精妙绝伦的描述。在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就在贾母请她吃饭的宴会上,贾母专门让王熙妃给刘姥姥夹了一道菜,这道菜就是茄鲞。刘姥姥吃了这道菜,竟不知这道菜是什么做的,后来大家说是茄子做的,让她吃惊不已。她觉得吃着有点茄子香味,但又不像茄子,还要求王熙凤告诉她制作方法,自己回家也做着吃。
然后王熙凤告诉刘姥姥这道菜的做法,大致的意思是:先把茄子去皮切丁备用,鸡脯肉、蘑菇、香菇、新笋、豆腐切丁备用。鸡油倒入锅内烧热,茄子下锅炸至金黄,捞出备用。准备鸡汤,将各种丁全部放入鸡汤,用大火熬炖,煨干后捞出。用香油收汁,装入瓶罐密封放置阴凉处保存。想吃的时候,取出与鸡爪一拌,茄鲞就做成了。这道菜的做法让刘姥姥着实吓了一大跳,一道菜得用十几只鸡来配着做,怪不得会有这个味道。这道菜既费材料又费功夫,刘姥姥只能望而却步,摇头说不做了。在《红楼梦》中,描述的美食不是说大鱼大肉,而是讲究精致,这么看来,古人做的高端美食也不亚于现在米其林三星饭店所做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