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主编:《东南亚的华人饮食和全球化》(公维军、孙凤娟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299页)
孙梦迪
刘东意味深长地将这样一段话作为“海外中国丛书”的序言:%在中国门户重开的今 天……我们不仅必须放眼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认识中国;不仅要向国内的读者 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1%这种认识体现出国人面对国 外学术繁荣的紧迫感。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译介热潮中,饮食一这个国内学界鲜少有人 关注的话题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而这种热度持续了 30余年,依然活力不减。关于饮食,中国学者翻译了大量西学名著,如叶舒宪所翻译的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 谜》一书,即试图从文化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各民族的饮食禁忌问题的来由;而在马纓、刘东共译的尤金•N •安德森《中国食物》一书中,介绍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从 古至今的梳理、分析工作。
饮食何以成为一种文化研究?这无疑与早期人类学家对特定族的饮食习俗的记录、研究有关。可以说,正是通过人类学,饮食成为一种“文化表达,并置于文化象征主义 的语境之中”〔2〕。从早期的功能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文化研究,在人类学的每次转向中,饮食的方式、作用和意义都会被特别提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饮食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 种特殊的和表达风格,人类学家可以通过对食物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考虑、了解进而分析某种文化系统的复杂关系和社会情形。”$3%
中国饮食已然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口。诚如前文所述,西方学者已经对此做出了 非常系统的研究。作为一种“探寻作为食物‘形而下’中‘形而上’的文化符码以及表 述”$4%,我们惯常的饮食习惯在西方异样眼光和学术思维体系中被重新审视。中国人自然 是喜爱美食的,但美食抛开它的味觉意义,似乎从来没有被认真研究过,这不能不说是一 种遗憾。当然这种重新审视必然伴随着某种不适。叶舒宪在《文化模式方法论》一文中
$1% [美]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马櫻、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彭兆荣&《饮食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1页。
$3%彭兆荣&《饮食人类学》,第31页。
$4%彭兆荣&《饮食人类学》,第32页。
中国美食—15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