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端午节,⼜称端阳节、龙⾈节、天中节等,源于⾃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的⽘辞⽈:“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星象⽂化、⼈⽂哲学等⽅⾯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体,节俗内容丰富。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四年级端午节⼿抄报内容:端午节古诗词
  1、《端午》
  唐·⽂秀端午节佩戴五彩绳有什么意义
  节分端午⾃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冤。
  2、《端午⾏》
  叶适
  仙门诸⽔,会流下⽡窰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
  ⾬夜逻⽆骚⾳,绛纱蒙⾸去。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去谁知感慨⽣;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添⽩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湮没⼏垂名。
  4、《五丝》
  唐·褚朝阳
  越⼈传楚俗,截⽵竞萦丝。
  ⽔底深休也,⽇中还贺之。
  章施⽂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
  5、《端午⽇赐⾐》
  唐·杜甫
  宫⾐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罗叠雪轻。
  ⾃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荷圣情。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复长。
  盐梅已佐⿍,曲糵且传觞。
  事古⼈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觉芦⾹。
  亿兆同归寿,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端午三殿宴⾂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符天数,五⾳调夏钧。
  旧来传五⽇,⽆事不称神。
  ⽳枕通灵⽓,长丝续命⼈。
  四时花竞巧,九⼦粽争新。
  ⽅殿临华节,圆宫宴雅⾂。
  进对⼀⾔重,遒⽂六义陈。
  股肱良⾜咏,凤化可还淳。
  8、《竞渡诗》
  唐·卢肇
  ⽯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9、《端午感兴》
  ⽂天祥
  当年忠⾎堕谗波,千古荆⼈祭汨罗。  风⾬天涯芳草梦,江⼭如此故都何。
  10、《和端午》
  宋·张⽾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去讵能还。  国亡⾝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1、《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臂,⼩符斜挂绿云鬟。
  佳⼈相见⼀千年。
  12、《端午⽇赐⾐》
  唐·杜甫
  宫⾐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罗叠雪轻。
  ⾃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荷圣情。
  13、《七律·端午》
  ⽼舍
  端午偏逢风⾬狂,村童仍着旧⾐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当⾻⾁,⽆钱买酒卖⽂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味⾹。
  14、《已⾣端午》
  明·贝琼
  风⾬端阳⽣晦冥,
  汨罗⽆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酒渊明亦独醒。
  15、《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壶。
  门外⾼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篇⼆】四年级端午节⼿抄报内容:各地端午节特⾊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洗⾝、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龙⾈、拴五⾊丝线、兰草⽔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上捉鸭⼦,吃桃⼦、吃粽⼦、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福州端午龙⾈竞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928年⾄935年),闽王王延钧倡导“龙⾈竞渡”。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以寿⾐、鞋袜、团粽、扇⼦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为药王晒药囊⽇,⼈家皆于此⽇作酱。上杭县端午⽤⼩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以绛纱为囊盛符。⼜以五⾊绒作⽅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江苏
  苏州是端午节龙⾈竞渡的发祥地。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外,节⽇饮⾷有粽⼦、雄黄酒、五黄宴,节⽇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戴⾹包等。⽽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之意。仪征县有“当裤⼦、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盒,加⼊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均⽤此⽔洗眼,称为“破⽕眼”,据说可保⼀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之戏,晚上在龙⾈四⾯悬上⼩灯竞渡,且有箫⿎歌声相和。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鱼(俗称鳇鱼)煮⾷。
  ⼴东
  ⼴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州扒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州城西疏浚“⽟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龙⾈竞渡。顺德、中⼭、东莞等地的龙⾈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浸龙⾈⽔等等。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吃粽⼦外,还有着洗龙⾈⽔、赛龙⾈、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端午,保平⾥有赛龙船之举。为⾓粽,祀祖先,以相馈遗。⼜采芦花、⾹草、菖艾,浸⽔供神,浴体。或折艾悬门,以辟疫。是⽇,⼠⼥皆出港门观竞渡。⼉童放各种纸鸢,⾓⾼下。乐罗冲育黎伏三⾥聚众千百,互相⽃殴,谓之打风筝架,虽官府不能禁。”可见,在历古崖州⼀带的⼈们在端午节前后有着极为丰富的庆祝活动。
  ⼴西
  ⼴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等民俗⽂艺表演。⼴西南部地区,⽐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粽”。包粽⼦前先到⼭上砍回⼀些诸如苦楝树等树⽊的枝叶,在
阳光下晒到半⼲时就堆放到平地⾥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个⽵制容器⾥⽤清⽔冲滤。最后⽤过滤得到的棕黄⾊的⽔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经过浸泡后的糯⽶会在原来的⾹⽓中透出⼀股草⽊灰特有的清⾹,包出的粽⼦煮熟后多呈淡黄⾊或者棕黄⾊。
  浙江
  端午是浙江⼈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化与习俗多样的⼀个特别的节⽇。从⼀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吃粽⼦、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包、采百草等是⽐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蒜的习俗。⾦华⼀带的端午,直到今还有出嫁的⼥⼉给⽗母“担端午”的习俗,⼥⼉准备⼀担粽⼦,粽⼦每五个为⼀⼩扎,两个⼩扎结为⼀束作为礼物送给⽗母,同时,还有送猪⾁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多则⼗⼆⾊;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
  江西
  江西过端午节有吃粽⼦、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制作⾖娘(⼀种头饰)、编织五彩绳、佩戴⾹包、画额、佩戴五彩绳、赛龙⾈等习俗。江西建昌府午节⽤百草⽔洗浴,以防⽌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安徽
  安徽的端午风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娘家、龙⾈竞渡、城⾥粽、农家粑、插蒲挂艾、饮雄黄酒、挂⾹包、佩五彩丝粽、⽃百草等等。⽃百草习俗⼀般有两种⽅法:⼀种是⽐试草名,互相以路边草名对答。⼀种是⽐试草的韧度,以强韧为胜。端午节这天,城⾥⼈⼀般吃粽⼦,⽽乡间⼈吃“⼤叶粑”。
  湖南
  湖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有办家宴、吃粽⼦、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观龙⾈、回娘家、辞端午等,还包括唱赞词、龙⾈下⽔、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化内涵的祭屈原等习俗。湖南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作草船泛⽔,称为“送瘟”。
  云南
  云南端午习俗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饮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汉服,诵读诗歌、表演越剧、射礼表演等节⽬。云南普洱当地⼈过端午不吃粽⼦,⽽是吃药根。
  四川
  端午节⾷俗,四川⼈⼤多吃粽⼦、盐蛋、苋菜。四川⽯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以两根⽵竿抬
起⼀张铺有红毯的⼤⽅桌,毯上⽤⽵篾编⼀个骑虎的道⼠,敲锣打⿎,街游⾏。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的习俗;是⽇,成都⼈皆买李⼦,于城东南⾓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年(⼀⼋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发⽣衡突,此俗因⽽停⽌。乐⼭、新津等地端午赛龙⾈时,还举⾏盛⼤商品交易会。
  贵州
  “游百病”是盛⾏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幼往往在端午节穿上新⾐,到野外游玩;在中午⼀时左右,路上⼭上或树下挤满了⼿抱花草的⼈;晚上回家将花草和⽔煮开洗澡,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年⼈认为,端午节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湖北
  湖北的传统习俗有贴端午对联、门⼝挂艾叶菖蒲,还有包粽⼦、煮盐蛋、泡雄黄酒等。湖北秭归是屈原故⾥,端午习俗的形式独特,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屈原有关。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初五是“头端午”,五⽉⼗五是“⼤端午”,五⽉⼆⼗五是“末端午”。
  ⼭东
  ⼭东各地端午风俗:采药、五彩线、剪纸、拉露。端午节之⽇,⼭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插艾蒿,胶
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东邹平县过端午,每⼈早起均饮酒⼀杯,传说可以避邪。⽇照市过端午给⼉童缠七⾊线,⼀直要戴到节后第⼀次下⾬才解下来扔在⾬⽔⾥。临清县过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孩带⽯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做的黄布鞋,鞋⾯上⽤⽑笔画上五种毒⾍,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即墨在端午节早晨⽤露⽔洗脸。
  ⽢肃
  在⽢肃,端午时节会采摘新鲜的玫瑰⽤蜂蜜腌渍并⾷⽤,有的地⽅还会蒸⾯扇⼦。⾯扇⼦是⽤发⾯整治的扇形⾯⾷,⼀共五层,中间会撒上胡椒粉,据说这是由端午时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来的。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过端午节赠新婚夫妇⾹扇、罗绮、⼱帕、艾虎,⼦弟并邀集⽗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
  ⼭西
  饮雄黄酒,也是⼭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有相似之处,主要⽤于防病和祛毒。节⽇期间,成年⼈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点;⼩孩⼦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筷⼦蘸酒,点在孩⼦的⽿、⿐等处,历代相传。⼭西解州端午,男⼥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晋南地区则要将⼀些粽⼦⽤五⾊线捆绕。其⽤意都在辟邪。怀仁县端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以麦⾯蒸团,称为“⽩团”,与粽⼦⼀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
  陕西过端午节⼀般从农历四⽉底开始,⼀直持续到五⽉五⽇。主要活动是挂五彩缕、⾹荷包,悬挂艾草,吃鸡蛋、粽⼦、油糕、⿇花、⾯等,也有安康赛龙⾈。旧时陕西兴安州过端午,地⽅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下⾯再缝上⼀个⼩⼈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贴门,称为“镇病”。
  河北
  在河北的有些地⽅,端午期间是忌打井⽔的,民间传是为了避井毒。并且在端午时期还要吃⽤五种毒⾍作为花饰的“五毒饼”⽤来避五毒。市井⼩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苍蝇。各炉⾷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官府会⾄城南举⾏聚会,邀请城中⼠⼤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河南
  河南,过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纪念屈原,⼀般是前⼀天把粽⼦包好,夜间煮熟,早晨⾷⽤。包粽⼦主要是⽤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包糯⽶的叫⽶粽,⽶中掺⼩⾖的叫⼩⾖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煮
粽⼦的锅⾥⼀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东北
  东北过端午,清早折⼀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有的⼈家还会扎⼀些⼩⼩的笤秫,和葫芦挂在⼀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放在⽔⾥⽤来洗脸。⼩孩⼦的⼿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红黄蓝绿⿊⽩等颜⾊的细线拧在⼀起的。脖⼦上带着⾹包,花花绿绿各⾊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港台
  ⾹港过端午节有吃粽⼦、赛龙⾈这些传统风俗,此外还有⼀些独特的习俗,⽐如“⽴蛋”与“龙⾈⽔”⾥游泳等。台湾的端午习俗有打“午时⽔”风俗,午时⽔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据说午时⽔⽤来泡茶酿酒特别⾹醇,⽣饮甚⾄具有治病的奇效。
【篇三】四年级端午节⼿抄报内容:端午节习俗
  ⼀、赛龙⾈
  赛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许多⼈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五⽇划龙⾈以纪念之。⼈们借划龙⾈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体。竞渡之习,盛⾏于吴、越、楚。
  ⼆、端午⾷棕
  端午节吃粽⼦,这是中国⼈民的⼜⼀传统习俗。粽⼦,⼜叫做“⾓⿉”、“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纪念屈原,⼀般是前⼀天把粽⼦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包粽⼦主要是⽤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叶的`,统称粽叶。粽⼦的传统形式为三⾓形,⼀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的叫⽶粽,⽶中掺⼩⾖的叫⼩⾖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粽。枣粽谐⾳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参加科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