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做香囊作文(精选2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做香囊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佩戴五彩绳有什么意义端午节做香囊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节,阳光明媚,不时还吹起阵阵凉风真是凉风拂面的好天气。
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和哥哥一起坐上公共汽车外婆家过端午节。
一路上我看到了家家户户都挂上了艾草,买来了五黄——黄酒,黄瓜,黄鳝,黄鱼,蛋黄。
一进外婆家我看见了这些可防五毒的中药。
外婆拿出了一些材料—粽叶,糯米,肉,豆沙和线。我们看的很纳闷,外婆拿这些东西干吗?难道要我们包粽子吗?我们可不会包呀!不过外婆是耐心的教包粽子:了首先把粽叶包成漏斗的样子,然后放入糯米和自己喜欢的馅,再把粽子抱起来用线绑好,粽子宝宝就做好了,马上就可以下锅了。
听了外婆的讲解我和哥哥的粽子宝宝都包好了,和外婆包的粽子宝宝一起下锅了,我们看着粽子宝宝在锅里跳舞,滚动。终于粽子宝宝出锅了。那粽子宝宝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让我们直流口水。
粽子宝宝烧好了,我说要送给最敬爱的妈妈;哥哥说要送给外婆;弟弟说要送给外公。算我们的一份敬爱吧!
在晚饭后我们三兄弟进行了一场滑板大赛由外婆外公做裁判,我们各自用处自己的“绝招”来“杀敌”。最后哥哥第一个被淘汰弟弟第二个被淘汰而我拿到了冠军奖励西瓜一个,而哥哥弟弟奖励西瓜半个。
到了深夜11点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了家。
今年的端午节,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做香囊作文 篇2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合唱团的老师和同学一早就要到乌兰恰特剧院为内蒙古电视台录制节目,我和妈妈早早的就从家出发了,因为早,路上不堵车,不一会儿就到了。正在上台阶时,就听到我的好朋友白亿达在不远处叫我,不是吧?他居然比我来的还早!看出我们有多激动了吧!
当我们排队进入大厅以后,看到舞台上方的一盏盏大灯和几台大大小小的摄像机,我心里像装了十八只水桶一样紧张地不得了,老师安顿我们在看台上坐好以后,节目录制就正式开始啦。
首先上场的是一个年龄总和超过1720岁的老年合唱团,台上的爷爷奶奶们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他们用洪亮的歌声征服了观众,当主持人向我们介绍其中的一位爷爷已经有81岁时,全场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因为这个环节是“红歌代代传”,接下来就要轮我们小朋友的合唱团上场了,我的心里更紧张
了,拿着小国旗的手心里不知不觉捏出了汗,生怕唱不好,但是,当歌曲《国家》的伴奏乐响起时,我已经顾不上紧张了,随着音乐很快进入了状态,我们唱的很投入,我也早把紧张扔到了九霄云外,随着乐曲的终了,我们听到台下的阵阵掌声,压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半天的录制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很累,但是我也挺高兴,因为能来这里表演节目是我的一个愿望,而且我也能向其他的叔叔阿姨那样参加新红歌唱草原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我觉得我真的长大了。
端午节做香囊作文 篇3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等20多个。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知道此消息后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
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渐渐发展成赛龙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原因。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我映像最深的就是戴香包。香包有用五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甘松、高本行等。戴香包很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因为相传端午节是恶日。所以,端午节那天,家门口都要挂艾草、菖蒲或石榴。通常把这些东西绑成一束,然后挂在门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插在门口可保健康。菖蒲等也各有寓意。
中国的文化真奇妙、丰富啊,吸引了多少外国人关注啊!
端午节做香囊作文 篇4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五”通“午”,端午节又名“端五”,另外又称“端节”,“午日”、重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相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汩罗江自尽,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咬龙水兽吃了,因而纷纷划船下江捞救。
可是河水很急,早已不见屈原的身影了,于是人们往江中投饭团,外系五彩绳,鸡蛋等食物,让蛟龙水兽有东西吃,就不会伤害屈原了。渐渐地就流传着在端午节这天要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了。
以前的端午节我没什么印象,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就端来一盆香喷喷的粽子,一个个清翠清翠的。粽子的形状有棱形的、四角形的、有肉粽子、也有八宝粽、还有碱粽等各式各样的。看上去真不错。闻着粽子的香味,我馋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拿了一个粽子,剥开粽叶,哇!里面包了肉,香菇、小虾米等佐料,味道一定好极了。
我三五口就吃完了一个粽子,接着又拿来一个,妈妈告诉我说,粽子虽然好吃,但不能吃太多,吃多了消化不好,叫我吃二三个就可以了,可是味道太好,我觉得吃不够……
我们一家人围着吃粽子,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感觉好温馨!
端午节做香囊作文 篇5
清粼荷上露珠凝,碧影帘下水艾亭。
清明晓雨伴风铃,久久弥弥苦艾情。
阳台上至今还挂着一排风铃大小般的香囊,在那初夏的清晨,守一杯清茶,看弥弥雾气融进窗外的蒙蒙细雨。这时艾香会渐渐漫出,淡淡的、涩涩的、暖暖的,它环绕着、低语着、陪伴着,仿佛在梦境中怅惘的地追忆……
每逢端午制香囊的习俗是姥姥从太祖母那里承来的,说来也平凡,实则寓意颇深。自我出生后,每年端午给小孩子配配香囊一事渐渐成了习惯,我是家中唯一的幼子——自然而然地对这香囊有着说不清说不尽的感情了。
提到香囊自然就不得不说到艾。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顶青瓷大缸,大的也颇像一个小水塘了。在春夏尤显得勃勃生机,嫩绿的藻、油油的萍、清澈的绿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这缸呢,年年只种艾叶。这艾也出奇,在姥姥的细心栽培下每年都长得很盛——并非是一片郁郁葱葱,而是每一束都挺拔,每一束都各有千秋。
第一次与姥姥一同去采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是一年初夏,站在姥姥偌大的瓷缸前,看着艾叶,莫名有一种清新感扑面而来;满眼的绿,让年幼的我也兴奋了起来。联想到一位散文家的比喻实在恰当“艾是乡村的女儿,淡淡妆,浅浅笑。”《诗经》中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也略有此意。那时的我对这苦艾还是抵触的,总是不耐烦地挥舞着手,胡乱着拔一阵,便丢下了姥姥,独自一人去内屋玩儿去了。
从那以后,年年都要去姥姥家过端午。我有幸完整的观赏这整个制香囊的过程。那时的姥姥,虽已入耋耄之年,头脑却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她总会微微笑着,给人以淡泊宁静的美感。
姥姥会先挑几片艾叶,用刀切成碎末儿,那一刀刀的响声是清脆悦耳的——如夏日里的一缕清泉。一刀、两刀……慢慢地,那苦艾的中药味儿便溢出来了,愈来愈浓。缭绕在各个角落,将碎末倒入一个竹筐,放在日下曝晒上一昼夜。这时姥姥也不闲着,她会取一些薰衣草、陈皮、腊瓣儿等,掰成小块儿混在一起。这种气味是甜的,薰衣草薄薄的珊味儿飘
在鼻腔上端,腊瓣儿沉沉的韵味儿压在下端,陈皮的清新会刺激着鼻腔,混合在一起,好不如在仙境一般。
调好了香料便是包料了,姥姥会先洗净手,身子也尽量坐的端正,一张不大却很精致的丝绸巾平铺在台面上。手持一根鲜红的、细细的丝线,两角一对,那双灵巧的手便开始劳作了,她的手法娴熟,却不杂乱无章,如轻盈的蝴蝶般翩翩起舞。那时,姥姥的神情会显得颇为庄严。
包好的香囊颇像个小粽子,下面垂着丝带,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姥姥将它系在我的衣角,寓意“除五蛰,一年中平平安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