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
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
——以成都部分中小学为例
张馨予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0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国内对四川清音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主流研究方向为四川清音发展历史、音乐形态、艺人生平经历几个方面,但专门针对其传承方式的论述并不多,特别是对新传承模式的探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思路。本研究将四川清音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着重探讨如何开拓四川清音新的传承方式及四川清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力争将古老的传承通过课堂得以实现。
【关键词】四川清音;传承方式;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四川清音的概况
四川清音作为牌子曲说唱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丰富的艺术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厚重文化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四川清音反映出了四川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通过音乐为载体重现在当今的舞台之上。
(一)历史源流
根据《四川通史·清》记载,四川清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唱赚,唱赚是一种音乐性和歌唱性较强的曲艺种类,四川清音的曲牌体结构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继承于此。但根据《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一书记载,清音正式形成时期应为明代,受唐宋巴渝民歌风格的影响,在明代时出现的“小唱”即是四川清音的雏形,再经历数百年历史的演化,通过融合各种曲艺形式及民间说唱,直至清代乾隆时期才形成以其独特唱腔为特点的“清音”。到20世纪30年代,四川清音以其巧妙的音乐形式和贴近生活的表演内容,可谓是当时“流行乐坛”的主力军。1950年以后,清音的演出进入剧场,甚至达到了半年500场的惊人数目。1960年之后,在以清音大师李月秋为代表的清音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清音艺术达到了巅峰。李月秋与其搭档熊青云(琴师)合作默契,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表演清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李月秋凭借《小放风筝》《忆我郎》等曲目获得了大会的金奖,将四川的传统艺术带向了国外,让世界开始了解四川清音这门独特的艺术。
四川清音虽在巴渝本土发扬光大,但其形成的阶段仍离不开各地音乐文化的交融。四川清音中的代表
曲目《小放风筝》,其曲牌与苏州小调《大九连环》相同,而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也与江南民歌《茉莉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四川清音与陕西郿鄂清唱进行比较,正如蒋守文先生在《四川清音溯源》中提到的,虽然两者旋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在调式、乐句结构以及落音等方面是有一致性的。因此,从唐宋到明清再到当代,从江南至陕北至巴渝,四川清音从来都不是一个狭隘的乐种。百家所长传入四川再与巴蜀文化相结合,汇聚江南民乐、郿鄂清唱、巴渝民歌及川剧音乐等音乐形式为一体,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淀,才有了今天所能听到的四川清音。
(二)传统曲目
四川清音,被誉为东方歌剧,其音乐十分丰富,传统曲目多达600余首。按照音乐曲调分类,四川清音可分为大调、小调和牌子。大调共有马头调、寄生调、滩簧调、背工调、西皮调、勾调、荡调和月调八个大类。大调现今流行于重庆地区,内容以故事传说为主,代表作如《贵妃醉酒》《昭君出塞》充分的体现了大调的特点。故事恢弘,背景深厚且篇幅较长。小调主要流行于成都及周边地区,其曲目约有100余支,代表作有《鲜花调》《玉娥郎》等;小调主要以山歌、民歌为主,形式更加单一紧凑,相较大调来说更为短小精悍。风格较为统一,常用于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简单明快。牌子流传至今的也约有100余支,《半边月》《叠断桥》等代表作都颇具特。
(三)唱腔特点
四川清音的唱腔特鲜明,其中以“哈哈腔”最具代表。“哈哈腔”,原被称为“呵呵腔”,是在清音艺人多年的传承基础之上,由著名清音艺术家李月秋,将传统的清音唱法与西式技巧相结合,其改进成为了独特的“哈哈腔”。“哈哈腔”既流畅轻快又有每一个音符的顿挫感,这种急促的顿音唱法需要舌根与气息的配合,顺应节奏在靠前的高位将气息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抖落出来。而四川清音中的丰富情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息,频率的调整来达到对应的效果,或是喜悦活泼,或是凄凉哀伤,或是急促或是悠闲,几个简短的哈哈音可以使各种情绪都在不同的技巧中得到充分表达。
(四)表演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四川清音被称为“唱琵琶”“唱月琴”,其主要表演方式为沿街卖唱,一名男子随身带月琴(伴奏者)与一名女子(演唱者)一同,沿着大街小巷,经过旅店饭馆,由观众指名曲目,再进行演唱。再后来,演唱者与茶馆合作,在店内挂牌演唱后,就由茶楼提供场所,只需一方小台,一面长桌,几个小凳即可。清音表演者少则三四人,多则十余人。主唱坐在中间,伴奏者将其环绕,坐其身旁,形成一个圆弧形面向客人,客人点什么曲目,演员就表演什么曲目。1949年之后,四川清音
张馨予Northern Music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