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短的寓言故事(6篇)
孟子简短的寓言故事1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对惠文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日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__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
孟子一共有几篇“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日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那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
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我的脑袋说:
“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当认识到,有头脑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孟子简短的寓言故事2
抱瓮老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旅游。他在回到晋国经过汉水南边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那位老人挖了一条渠道,一向通到井边。老人抱着一个大水罐,从井里汲水。水沿着渠道一向流到菜园子里。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他费了很大的力气,可是工效却很低。
于是,子贡走过去对老人说:“老人家,此刻有一种机械,用它来浇地,一天能够浇一百畦呢,用不着费很大的力气但工效却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吗”
浇水的老人抬起头,看了看子贡说:“你说的是什么东西”
子贡十分认真地对老人说:“将木头砍凿加工,做成一种机械,让它的后面重,前面轻,用它来提水,就像把水从井里连续不断地抽吸出来一样,水流得很快,哗哗地卷起的浪花简直像开水翻滚一样。这种机械名字叫做橰(gao)。”
浇水的老人听了子贡的话却愤愤然变了脸。他不以为然地讥笑说:“我听师傅说过,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机械,就必须会有投机取巧的事情;有投机取巧的事情,就必须会有投机取巧的思想。一个人一旦有了投机取巧的思想,就会丧失纯洁的做人的美德;丧失了纯洁的美德,人就会性情反常;而一个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话,他就会和社会、自然不合拍,成为一个与天地自然社会不相容的人。你所说的那一种机械我并不是不明白,只是因为我觉得使用它,就是在于投机取巧的事,而做投机取巧的事是很
可耻的。”
子贡听了这个老人的一番话,像自我做了什么错事一样,难为情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个抱瓮老人所说的一番道理,看起来有一些逻辑推理的正确性,然而他在机械效用上借题发挥,把刁钻、险恶与机敏、智慧混为一谈的做法则是错误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新事物面前抱残守缺的人,做起事来不但吃力不讨好,并且还会被后人笑话。
孟子简短的寓言故事3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
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十分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
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一句话也答上来。
孟子简短的寓言故事4
百发百中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仅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并且没有射不中的。所以,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可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能够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能够引用。
例如,喜欢玩射击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能够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能够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
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能够说他是“百发百中”。孟子简短的寓言故事5
名不虚传
薛道衡是北朝时代的人,他的诗作得很好,闻名于当世;所以,常常有慕名的人前来求教于他。
有一次,齐国邀请他前去观光,因为当地的人民过于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的好意,就一向这样在那住了下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称的人日,薛道衡就在这一天作了一首纪念人日的诗。这时,齐国有个慕名者前来拜访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诗,就念着头两句:“立春才七日,离家已半年。这是什么诗呀?”那个人失望的问,“人家都说薛道衡很会作诗,但这首诗中说的是什么话呀?看来只是虚有其表,被人误传罢了。”那人说着,又接下去看后面两句诗:“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点点头说道:“薛道衡的诗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的成语,就这样成了恭维之词,它本来是指一个人既然有了名气,必须会有些本领,绝不会是虚传的。此刻则广泛的被运用,只要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孟子简短的寓言故事6
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为了劝齐威王要虚心理解大臣们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