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尽心篇》有感8篇
读《孟子尽心篇》有感8篇
【篇一】
今日读到孟子与尽心篇之“什么是正命”,觉得有一点感触:孟子曰:“顺受其正”,南先生解读为不怨天不尤人。真正的修养在动心忍性之间,能够确实检查出自己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有时候明明自己错了而不自知或反省不出来,反而迁怒与别人。这种错误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总会为自己的错误出很多条主客观理由,但很少从自身反省错误;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个过错,而去编造很多谎言,把大量的时间浪费了。有时部门工作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少从自己管理中问题,总是盯着问题本身和犯了错误的直接责任人,每次如果能够多想一点,出问题产生的制度或流程缺陷,尽可能完善制度流程,防微杜渐,确保同样的问题不会再次出现。对照财务工作,个人觉得财务案例分析是提高财务人员技能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中心财务管理部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更新财务案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过往的教训,我们及时修订制度流程,通过案例培训,让财务人员知道有些做法的危害性。“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把控风险是
第一要务;风险过大的事情,须尽量提醒并阻止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决不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做一些风险较大的财务处理,给公司带来潜在的危害。
反省错误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修养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是自己的修养不足,而修养不足的原因很多,但客观原因主要是工作经历不足,见识不够。今年公司提倡的轮岗制和项目组工作制都是帮助管理人员解决工作经历不足和见识不够的问题,让管理人员通过不同岗位历练,了解不同岗位特性,不断积累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全面性管理人才过渡,增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为公司管理团队建设打好基础。
【篇二】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有人?
释义:
一个人的生命本来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变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众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也就根本无惭无愧了。
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猾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总可以达到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
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实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
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作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读后感:
比起古人,现代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给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无限的方便,我的体会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要说现代人的幸福指数应该很高了吧。但在中国的事实是,没钱的人不高兴,有钱的人也不高兴,没权的人不高兴,有权的人还是不高兴,为么?因为人人缺乏安全感,就拿人人赖以生存的空气和食品来说吧,人们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吸入多少有毒气体?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化学元素合成
的东西?为了辨别这些,人们得自我掌握PM2.5指标、防腐剂、添加剂……
先贤所讲的无耻之心在哪里?惭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道德和良心已经完全没有了底线。
好在我们还有油条哥、托举哥以及无数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心存惭愧之心,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一定要想想这样做能否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让别人批评我、指责我?用内外的力量约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就自然会守礼,自然能够尽义务,企业效益自然会提升,社会环境也自然会和谐。所以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吧。
【篇三】
在思考如何构思这篇文章之前,猛然间有件小事撞入脑海,便想着就以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的引,也是不错的。如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自然而然地还在你写上一句的时候,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来,并且自觉排好了队,你不想记录下来,怕是都不由着你了。
一天,与一位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谈读书,她问我该读些什么书,能够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至于迷惑。我想这是许多尝试着与自己对话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既生存于这个变
幻多化的世界,又不想被这个世界同化得过于 __,总想着最后留一张书桌给自己。在她问出这个问题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告诉她,去读读南怀瑾老师著的各类书吧,可能起初读起来不能让你透彻理解他的话,甚至很多时候你跟不上他的思路,但只要你能多读几遍,哪怕一本书中只能理解那么几页,也是收获颇丰的事。她又问,我总觉得那些古书早就用不上了,为什么还要读。于是我对她说,读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你在现有
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你觉得现在的这些作家所著的书让你读了之后透彻了觉悟了,还是让你更加困惑了。她说是后者。我告诉她这就对了,现在的很多作家们,连自己的思想问题尚且解决不了,怎么能够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呢?一个思想比较混乱的人,他写的书怎么可能条理清晰,怎么能让人内心坚定呢?
说到条理清晰,让人内心坚定的好书,便不得不提南老师著的这本《孟子与尽心篇》。最近跟着南老师的思路,读到了《孟子教修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一共有几篇
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自然顺受而死的生命,就是正命。所以说,知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的正常死亡,都是正命,非正常的死亡,受刑或自杀身亡等,都属于非正命。孟子之所以成为亚圣,从尽心篇可见一斑。他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让人消极地去适应天命,而是要在自己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时时处处都处在道中,才是真的正命,一旦这些都做到了,“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好也罢,坏也罢,长寿也罢,短命也罢,就这样静身宁神以候,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和不满的了。
那么孟子修身篇,于我而言的启示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偶然幸得
思想,有意识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自我,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修身?想来,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时时处处都处在道中,去恶从善;无论身处山巅抑或低谷,始终铭记《大学》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而如果要总而言之,那就不得不又归于孟子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篇四】
“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尽心’题篇”,赵氏之注开篇便点明此篇题旨——存心养性,知天立命。
世世如事,人生在世,就如同扁舟泛于湖海,内心的守望便是风帆,航向的驶离,都靠着风帆的指引。
心若简单,干净,便得到的是静怡和稳稳的生;心若嗔念过多,
便时常觉以石为饱,那么你驶向的便是无尽的贪念之海。
我心虽为明镜,怎奈世间落花太多。修身,最难把控的是内心的
欲望、外在的诱惑。有人因富贵放弃德行,有人因德行放弃富贵。也许彼此都认为对方不值得。差别何以如此?
在人世的幻海中沉浮,我们必须保持自己内心的,修身养性之事,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一个人能做到表里如一,不拿腔作势,就会真正快乐了。一个人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就会有仁有义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投机取巧、放弃原则、不顾名誉的人,是没有什么羞耻感的人,也是无可救药的人。
死生有命,谁都无法强求于立世百年,我们能做到的,只不过是尊于自己的内心,确立一
个人生目标,往前走,就可以了,逆境可以让人养成警醒、多虑的好习惯。一切太顺利的时候,人就疏于思考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存其心,养其性,才能做到凡事平常心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