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赵欣悦周逸豪白雪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融合的持续演进,跨越国界与文化疆界的沟通交OP益频繁,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高素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力军。目前学界大多调查对象聚集在外语类、综合类院校,针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调查研究及高质量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以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际模式为理论框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本科在校生为对象,从跨文化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四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问卷形式的定量研究和访谈形式的定性研究分析本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发现,理工科大学学生普遍认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欠佳,各高校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及提高学生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学理工科大学学生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07)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要求明确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理工科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停留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上。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过级考试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力,学习、的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之又。事实上,语言教育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培养和训,而是包括语言能力、人文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12研究目的
了理工科大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以及学生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识和,对这的
行分析解决。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在的,一
的,提出培养策略,提高理工科大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3研究意义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外,内,
究对大多集中在外语,对于理工科。在以的上,用,理工科大学学生这一对象的不。这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在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对于高,
于和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学,有利于发英
语学习空缺,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2.文献综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当交流的不的文化,用一种语言交流,这种现象被称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跨文化的研究起源于国外。1956年,Chomsky首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1967,语言学家Hymes率先使用了“交际能力”这一;Edward Hall是跨文化交际的奠人,这一始于对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探讨(焦晶,2017)。随着范围的广泛和内容的,跨文化交际逐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末,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和模型逐渐增加)国内的跨文化始于八代)跨文化交际引入中,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相各持己见)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要,众多学者也不同的看法)贾玉(1997)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交际略
四个系统的总”。文秋芳(1999)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组成”(周海岩,2020)。此外,高永晨、张卫东、胡文仲学者的论述各不-在这样的,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达到了前所未的高频率,对具备高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更是与俱增。大学生是高素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力军,对其的教育和指导具重要的意义。
柳铭锤(2019)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是语言和文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作用-于此原则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以下三个途径:开设焦点聚在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文化类课程,提高本教学内容的,多文化相!
文化(陈庆斌,2019)。增学生对文化的感性、适应性及对多元文化的容性(阙爱金,2017)。我们不118
2021年第4期(总第886期)丈敖冬‘科
仅要探讨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研究如何评析这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析对学习和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段心#,2019"白文霞,2016)。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发展多年,测量工具较多,较为可靠。通过检测其生态效度,认为最可靠的三个测量工具是文化智力量表(CQS)、跨文化适应潜力量表(ICAPS)和多元文化人格问卷(MPQ)(焦晶,2017)。但需要考虑这些量表和问卷能否直接用于国内研究。跨文化交际测评的主要方式是
定量的测量方法、评方法和评方法。
通过量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对理工科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研究较少,且实证调查研究较少,高量成相对较少。文是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学()为的自我评析。本文的是基于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际式,跨文化、能、和态度度研究。通过问卷式的定量研究和式的定研究,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教学
对。
3.研究内容
3.1调查对象
研究的受试者均来自理工类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一学生。学生的
%学、工、测绘工、学、气工化多个。
32调查方法
3.2.1定量研究(问卷)
本研究用的问卷量表主要基于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能力(ICC)度。文的作,其用调查问卷,实际问卷内。
问卷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包含性别、年、、考成绩(、、或雅思考成)、是否曾国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的次数。二部分为跨文化能力评量表,其绕态度、、能(其分为跨文化交流能与跨文化认能)和知识(其分为本国知识和外国知识)四个方面展开,共28个问题。量表中的每个题目都“无、非常弱/些微、较弱/一点、一般/一些、较强/较多、非常强/非常多”六个选项,采用Likert量表分分法,按05分依分。
3.2.2定性研究(访)
围绕跨文化能力构成的四个维度,抽取各专业学生10名作为访的对象,并在访时录音。每访谈时间持续约30分钟。
3.3数据分析
本次共发放问卷发放280份,手动去除8份无效问卷,回收效问卷272份,问卷效率约97.14%。
3.3.1调查问卷数据的处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频数统计、平均数统计;在部分项目上对各标差异显著性比
较和相关分析;对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探索因素分析。
朱丹离婚332访的数据处
访束后,研究者对访谈数据进行了整理,最后形成了访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一部分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分析、总结和归纳数据的影响因素,最终成研究报告。
4.结果与讨论
4.1大学生跨文化知识自我评价分析
表1跨文化知识
雪的唯美诗句Q1Q2Q3Q9Q识Q7Q2Q0QQ Q言国有效272272272272272272272272272272缺失、000000000平均值3=93=23=92=3 2.言 2.2识2=32=22=02=2
中位数3=09=09=02=02=02=02=02=02=0 2.20
众数3993222222
方差=67=61=05=02=61同以=25=65=言.823
最小值1111
最大值识识5识识识5555
)1=了解本国知识,Q2=T解本国的社会规范知识,Q3= 了解本国的价值观知识,的4=了解外国的历史知识,)5=了解外国的社会规范知识,Q6=了解外国的价值观知识,Q7=:T解外国的文化禁忌知识,Q8=了解外国人言语行为知识,Q9=了解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概念的基本知识,Q10=了解一些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和技巧。
观察表1,发现Q7、Q9、Q10平均值较低,数值普遍在2.0左右。表明学生普遍对外国知识了解不多,特别是涉及外国文化禁忌、文化交流与传播概念等知识。说明学生在日常生跨文化,导致相关文化、。
原因可以从访谈结果中窥其一二。比如来自测绘专业的一名同学提到“我主要通过手机A pp或者影视剧了解跨文化交流”,表明同学在选择跨文化知识了解渠道时有些局限,更多的从理论方面进行知识的获取,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知识的来源。通过和同学、外国人进行交流,在实践基础上获取的知
识记忆相较于单纯的理论更清晰、更具体,在此同时,进行一定的理论补充,巩固相关跨文化知识,最终形成系统的体系识
除此夕卜,在教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调查结果对比发现,Q9,Q10的平均值相差较,差分为0.62和0.49。分析发,的调查对象是学学生,多,具一定的普适。后,是本文,是工科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的问卷,具一定的对。理工学学生在方面比较弱,在取跨文化方面能力较差,最后一定的差。
数据分析要背后的。“我国应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价值”(周密,2019)。从微观的角度来,跨文化是对跨文化能力的,是值的提高。长远来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国的重要分。外国文化是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一,是在外国文化的础上国文化119
教育研究
输出的前提!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 生丰富精神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我国文化教育的国际 化发展夯实基础(潘影,刘瑞玲;2020)o
4.2养学生跨文化态度自我评价分析
表2跨文化态度
宁波哪里好玩Q ,,Q12重础
N
有效
意提意
272
272缺失意Q 0
平均值 3.98 2.91
4.95
中位数
2地意意
4.90 4.90众数化5
5
方差
,地意意化
.973 1.962
最小值1
1最大值
,化
5
5
Qll=愿意和来自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和学习,
Q12=愿意尊重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Q 13=愿意学好外
国语言和文化。
从表2可看出,Q 12,Q13的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愿意尊 重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并且愿意学好外国语言大文
化。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呈现一致性。效位来自数学系的同
学说:“当我在国外时,会感知和观察当地人的习惯和风俗 文化,在放下偏见和成见及种族中心主义的情况下,尊重当 地文化,并尽可能地适应融入当地生活。”可见学生在面对 跨文化行为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能够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不同文化的差异%但是与Q12,Q13的结果相比,Q11的数值较低。在面对
外国文化 并 的 好态度的前提下,学生 外国人 不 与进行交流%
,学生语能力 ,平时教学 输入的重 大于实输出,致跨
文化交流能力出现 %夕卜, 国跨文化交流 有
, 实的机会% 可看出,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
际时,应 主,
,有 不断交流能提
%与同时,主 交流条件,国学, 线上跨国交
是非常可行的措施%数与 教的'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 评价分析》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本调查结果中的Q12,Q13数 %
,一方是因为调查 不同%
教的调查 是全国 类大学的学生,学生能力有有,涵盖各种
的学生,有一的普适性%本
文的调查 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本科学生,作为一
211高校,能力 集,有一的针性。一方面
是因为调查数量不同。 教收集了 1300份问卷,文
来说数量较少,只有280份。在样总量 的情况下,
数均 小, 集中,反样总量小,数
明显。文Q12,Q13的数 现 。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着等、 、共赢的原则,按弃 主观的固化思维和文化偏见(邢雅琴,2019)%在
的
态度前提下,才能正确了解他国文化和 % 4.3大学生跨文化技能自我评价分析
表3跨文化技能
Q14
Q 础
Q12
Q11Q18Q19Q26Q21Q22Q23Q24Q25N 有效
272272272272272272272272
272272
272
272缺失66666
6066
66
6
平均值
2923当6 2.95 3.72
3.93 3.65 3.72 3.92 3.422当5 2.92 3.92
中位数 3.96
3.96
3.96
4.96 4.96 4.96
4.96
3.96
3.96 3.96
3.96
3.96众数
4、
44
3
方差 1.114 1.907"95
1.944 1.9451当65 1.184 1.992 1.182最小值1
1
1
最大值
55
Q14=出现跨文化交流误解时和对方协商的能力,Q15=
语言交流障碍时借助身体语言 他语言方式进行交流
的能力,Q16'使用外语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领域的 人进行功交流的能力,Q17=与外国人交流时礼貌 他 们的能力,Q18=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尽量避免用不恰当的语
言和行为冒犯他们的能力,Q19=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尽量避 免对他们产生 的能力,Q20'在与外国人交流时避免
提到他们有关隐私话题的能力,Q21=具有对跨文化差异敏
感性的能力,Q22'看待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时会从对方文 化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Q23=具备通过与外国人的接触 直接获取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能力,Q24=具备运用各种
方法、技巧与策略帮助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的能力,Q25'出 现跨文化冲突和误解时进行反思和学习并寻求妥善解决途
径的能力%
由表3可见,在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Q15、Q17、Q18、
Q ”9、Q20、Q21、Q22的平均分均大于3,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方
面的能力较强,其中Q17的众数最高(4和5齐平),学生认为 自己与外国人交流时能礼貌对待的能力最强% Q14和Q16的 均
3,学生认为现跨文化交流失误时和对方协商
的能力 ,认为自 使用外语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和领域的人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较弱%
Q16作为技能维
的问题,重受访者的外语技能%
(2002) 语言能力义可, 语言能力
的技能( 说写等)是融语法(及词汇)、语篇、语用、交
际策略等识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外语技能不同外
语识,后 语言能力识体系的有语音知识、语法
识、语篇 识、语用 识、交际策略 识等% 访
的外语能力
识方的学习,并且重语法识的
学习 他方的学习,致了解语言识不 ,“我
们的 学生 8 10 的 语学习后 不 、
交际的 篇 ,交际
反语用 则( 使用不
体的语言),到表 时不 用交际策略进行
”
(戴曼纯,2002)%同样,在访谈问题中,当问 访者“前所的大学阶段,认为自学习英语是
? 自学习语的 的 有 ? ”,10位受访 有8位提及
是为了“学”“语言
”学习语, 一位访谈道:“影响我学习英语的因素主要还是实用主义作祟,学
语是为
是我进入新学校的门槛,是我获
offer 的
,果语 与这些不 ,我不学了%”win10安全模式
语言识学习的“功” “
”导致语言识 ,限
120 -
制了受访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将语言作为一种技能去使用#同样,尽管Q14更强调受访者出现误解时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知识及运用,但通过对语言技能的认识,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跨文化交际误解时和对方协商能力低的原因中,语言技能因素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此外,Q16虽然侧重受访者的语言技能,但题干中的“与不同文化背景和领域”和“进行成功交流”涉及受访者对特定文化及领域的知识和跨文化,成为受访者低自的原因。“不同文化背景”而言,
言,他们接受的外语教育以英语为,英语教材涉及的英语文化以英美文化为主,他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文化,以及英语文化同中文化的(刘艳红,Lawrence Jun Zhang,Stephen May;2015)。对于"不同领域”,交方都使用同一母语,方自涉及的领域交过,进行领域内的通。虽然“进行成功交流”以语言技能及文化领域知识为,但不:的:过往的成功交流以交际者,让他们在跨文化交流自信。如果受访者的跨文化交际',他们在自时自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受访者同 自不同文化的人(夕卜"接的:
表4我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外国人)接触的次数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或2=.6.6
工院3=3=比4
多院7占2211.0
D0129.=29=比=
求16159占59占ltXJ.O
总计以2160.=100占
我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外国人)接触的次数:A.每天一次及以上;B.每周一次及以上;C.每月一次及以上;D.每年一次及以上;E.没有
从表中可看出受访者中每年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一次及以上和没接触过的占比最大,分别占比29.8%和592%,累计占比89%,反映了大部分受访者的跨文化交际经历很少甚至没有。跨文化交际经历的缺乏使受访者对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客观的认识,增加了对跨文化交际的不自信,影响自评分数#
跨文化认知技能方面,&23和Q24的均值都在3以下,学生认为通过与外接接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能力'运用种方、技与策略外语言和文化的能力#的是Q24(具备运用种方、技与策略外国语言和文化的能力),本受访者自明显低樊''(2013"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试中该题目平,测试结中该问题的自平为4.01,高于本测试该项结果平(得分为2.92)#针该问题,在线下采访中,研究者问及受访者外语和外文化的学习态度和方,十位受访者中六位了
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余四位提及了外语学习主要在课堂学
,课后除了应考试外,动英语#结合本次和樊''的自评对象以推测,樊''的调查象7所综合性的,本次调查对象为中矿(北京)
生#综合性大学文理工科分配较均衡,学校研究及教学重点较纯理工科或者文科学校相对平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理工科学校,文科专业占比较少,除了外语系接触外语课程较多,其他院系除了大学英语课程外,很少设计外语课程,本专业课程已经相对繁重,除了有留学需求及外语等级考试需求,学生很少空出时间学习外语及外国文化、
4.4大学生跨文化以识自我评价分析
表5跨文化意识
Q27Q以Q28国有效2222272
缺失000
平均值Sg3占93占1
中位数9占09占59占5
众数993
小孩子饮食方差1留已 1.,651占已
最小值1
最大值555
Q26=意识到与外国人交流时彼此存在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Q27=识到与外交流时文化身份的差异性,Q28=
识到要同文化视角审视跨文化交流情景#
由表5可知,跨文化意识方面,Q26、Q27、Q28的平均分(分别为3.63)3.64)3.61)均在3.5分以,且Q26、Q27、Q28的众为4,见,受访普遍认为自身跨文化交流意识强#此外对比樊''的调查结发现,研究中与Q28应的问题aw3(识到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具体情景调整交流策略)的平 4.27,高于Q28的平均得分3.61#可见,本校跨文化交际意识虽强,但距离
有一距离#
五、结语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外国知识了解,本文化知识了解为#夕卜文化知识的系性的,多通过性方,以具备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尊重外语言文化的愿高,但动与外进行交际的意愿低#大使用外语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较低,擅长 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现的误#由此推断理工科的跨文化交际平,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提高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容#高校应当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跨文化教
的性,级和化教,提高教的跨文化交际平,跨文化教,跨文化教,
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和识,增强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性和应性,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下转第13页)121
影孤#”杜牧“乌”的使用和上述一样(黑":“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诗的隐喻和转喻,这些诗有明显的共性。两种咏物诗都建立在拟人化的基础上。两种诗虽然基于一样的认知模式(鸟),但是因为两个不同的鸟在输入空间提供特性的信息,的结果不一样。最重要的差别是颜,两个颜是相反的白和黑。这表现在两点:一是转喻引起隐喻,证明转喻比隐喻更早出现。二是两个颜代表象征的,创造跟道德有关的模式:“是”和“是”,即是洁、黑是)言,唐代的禽鸟咏物诗有关),它们的意象
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映射和影,在每个诗人的笔尖都略显不同。
四、结语
虽然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诗学来自西方,且往往不关和化的差,但然有用的
法来研究非西方的语言和学。本文的分析表现了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诗学可以以独特的语言系统研究汉语,尤其是诗歌)虽然认知语言学是一个现代的研究领域,其理论依据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可说终于有一个理说和方法解释分析在特殊性质的古汉语里包含的古代中国思想了。根据认知理论,人认识的世界包含于隐喻和转喻这两个基本机制里面,语的内在也固有这两个机制)此外,成语、古诗、赋和的元
素(如意象)非常有意象性,甚至更明显是基于这两个机制的)这些表明,认知 语言学是分析语文学的一种有趣、有价值的式和角度)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 London:Routledge,2002.
[4]刘志茹.语言学的发展[J].文教资料,2014(5).
[5]李春华,李勇忠.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吴仪凤.咏物与叙事——汉唐禽鸟赋研究!M].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7]彭定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上接第121页)参考文献:
[1]白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2]陈庆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3-6.
[3]戴曼纯.外语能力的界定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6):412-413.
[4]段心[.大学生跨文化接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5]樊蔵蔵,吴卫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J].中国外语,2013,10(06):53-59.
[6]焦晶.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50年[J].晋阳学刊, 2017(05):117-12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8].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学习策略[J].现
代交际,2019(06):87+86.
[9]刘艳红,Lawrence Jun Zhang,Stephen May.基于国家
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的教材文化研究[J].外语界,2015
(06):85-93.
无名狂
[10]潘影,刘瑞玲.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
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42-144.
[11]阙爱金.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探究[J].安徽文学(下
半月),2017(09):112-113.
[1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探究[J].现
交际,2019(06):1-2.
[13].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评分
析[J].海外英语,2020(01):58-59+65.
[14].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中
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J].,2020,(5):后插5-
6.
1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