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每章内容概括
一
《说文解字第一》——仓颉造字是假的
内容概括
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
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 (源自书中)
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特点:
1 、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籍文古文
2 、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3 、书中每字都有说解,还标注读音 作用价值:
1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2 、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 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3 、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4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是一部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补充】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 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教语文的小裁缝
二
《周易其二》内容概括——儒家的夹带私货
内容概括
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 八卦真正的由来 (筮法) ,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 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 发展。
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 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
《周易》 (源自书中)
1 、 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2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 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 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在汉代,成为《六经》之首。
三
《尚书第三》——读了一千多年的“盗版书”
内容概括
本章,朱自清没有把重点放在《尚书》的内容上,而是重点介绍了伏生传书的故事,《尚书》古 今正真,真伪之辩,展现了《尚书》曲折的流传过程。《尚书》《尚书》素以“佶屈聱牙”著称,其 文辞之繁难、流传之复杂令人望而生畏。对于这样一部有难度的经典著作来
说,如此介绍,的确能在 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朱自清真是煞费苦心,每种经典怎么介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主要内容:1 、《尚书》2 、伏生传书 3 、古今之争,真假《尚书》
《尚书》 (源自书中)
1 、总体概括——《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1) 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
(2)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 卜辞我们称为“辞” ,《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
2 、《尚书》 内容
(1)《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2)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号令多称为“誓”或“诰” ,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 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 ,有关军事的叫“誓”。
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
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
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
(3)名字由来:这些被记录的辞,存做档案,为“书” ,汉人便将“书”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 “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 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补充】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
《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四
《诗经第四》——报告!儒家又夹带私货了
内容概括
本章从诗的源头写起,介绍乐《诗经》的由来,和《诗经》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外交利用《诗经》进行对他 国进行“内涵”,孔子利用《诗经》进行对人的教化,后世对孔子以诗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最后介绍诗经六义。 整体思路是: (诗) 歌谣——乐工收集记录——诗经——诗言志——毛氏《诗传》——《诗序》
《诗经》 (源自书中)
(1) 有了文字后,为了职业需求,歌谣被乐工记录下来,不仅搜集乐歌,还搜集乐谱。
(2)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代,贵 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
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 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
(3) 到了孔子时代,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补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计有“周南”“召 南”等十五国风,共 160 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 的典礼,共 105 篇,又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 篇,用于诸侯朝会; “小雅”74 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其中“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现存共 40 篇。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孟子一共有几篇”“雅”“颂” (《诗经》根据所配乐曲的性质划分的三个种类) 合称《诗经》的“六义” 。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烘托、衬托,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
五
《三礼第五》——“礼教是吃人的”
内容概括
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礼” ,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 后介绍“乐” ,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
朱自清在写关于礼这一篇的内容时,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 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如果不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则是“伪礼”,所谓“吃人的礼 教”,但是又不像一些人全面地否定和打倒礼的思想。这里不仅介绍关于礼的发展变革,更宝贵的是 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继承的看法,就由我们现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 思。
主要内容:1 、礼 2 、乐 3 、三礼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1 、《仪礼》和《周礼》
(1) 作者、创作时间: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2) 内容:《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 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 《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 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2 、《礼记》
(1) 内容: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 想的。《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 2 ) 发展:《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
个广泛的名称, 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
《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强调】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