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三篇精选及赏读
中⼩学必背古诗⽂
先秦诸⼦散⽂
《孟⼦》三篇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
-----
《⽣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
-----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避患⽽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赏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是中⼼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和”三个条件的⽐较,阐述了“⼈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从⽽阐明了施⾏“仁政”的必要性。逐层论证,层层深⼊。显⽰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语⽓强烈,极具说服⼒,更兼论证过程中⼤量运⽤排⽐对⽐等⼿法,使⽂章⽓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春秋战国,战⽕纷飞,⼀个国家要想在列强环伺中⽴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不但⽴论⾼远,见解卓越,道常⼈所不能道,⽽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本⽂善⽤排⽐,层层深⼊进⾏论证,形成压倒⼀切的逼⼈⽓势。吃得苦中苦,⽅为⼈上⼈。孟⼦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管仲、孙叔敖、百⾥奚六⼈,所谓“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成为《孟⼦》最著名的篇章之⼀,后⼈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数志⼠仁⼈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种⾄⾼⽆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命悲剧意识,是对⽣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最终获胜的精神的弘扬。
《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告⼦上》。《告⼦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性⾥天⽣就有向善的种⼦,所谓“恻隐之⼼,⼈皆有之;羞恶之⼼,⼈皆有之;恭敬之⼼,⼈皆有之;是⾮之⼼,⼈
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的“本⼼”。⽂章本⾝的结构所揭⽰的中⼼论点应当是:⼈皆有“所欲有甚于⽣,所恶有甚于死”的“本⼼”,“贤者能勿丧⽿”。本⽂逻辑严密,析理精深,⽐喻、排⽐、对⽐等修辞⼿法的运⽤,使语⾔⽣动、流畅,⽓充词沛,颇具说服⼒。
来源:语⽂⼀起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