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程,硕士,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浙江·杭州。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10018
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5-0070-2
英汉数词语义异同研讨:以“二”和“两”为例
陈 程
摘 要:拟对英汉数词“t w o ”和“二”、“两”作一对二的比较研究。以多本英汉字典与词典的释义为语料,在词义的历史派生理论的基础上,从概念功能、文化功能与修辞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并对比较结果从文化与思维的角度进行解释。
关键词:对比;派生;文化;思维中图分类号:H 0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二”和“两”是最常用的表示相同数量的两个词,但在具体语用中相异并互补。其它词包括“俩”等均为方言变体,只存在于口语中,并非属正式用法。英语中对应于两者的表达式为“t w o ”。从历时来看,数词起源于对现实生活计数的需求,但随着语言与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二”和“两”的语义渐渐呈现多样化。对比这些词会对数词语义的研究有所启发。
2 研究理念与方法
因为“二”和“两”蕴含数词的基本特征与性质,是具有代表性的计数单位,所以研究“二”和“两”的语言表达能够揭示人类对数的思维习惯与认知方式。而对比英汉语中“二”和“两”语义的异同,则能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揭示英汉民族对数的认知取向和文化差异,从而了解不同性质的语言对语义的导向性作用。
由于认知上要一物多用,在语言上一词多义就不可避免。但一词的多义项是相互联系的,而非杂乱无章。(束定芳,2000;转引自张建理,2003)从历时来看,词义的宏观派生结构可以有三种:(1)辐射型:派生义像光芒一样从基本义(原始义)向四周辐射,而各派生义相对独立;(2)连锁型,派生义源出于基本义,并又派生出第三义,而第一义和第三义相对无关;(3)综合型,复合前述两种模式交叉派生繁衍词义。(汪榕培,1997;转引自张建理,2003)
在上述理论指导的下,我们的研究参阅了多本英汉字典与词典的释义。删除其中较为生僻的释义及专业用法,并归并其较为类似的释义,以求本研究尽可能精确、简洁。以英汉对比研究为目的,下文所列的义项都进行了英文字母编号,依次以同义词释义方法叙述。为了使各义项的表述更精确无误,在其后括号中辅之以详细的描述性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除连锁型派生外,很多其他派生义项先后顺序难以确定,均可视为“平行”派生项。
3 概念功能比较
“二”和“两”最本质的属性是用于计数。因此,我们首先正对这一概念功能范畴进行比较。
A .数词。(一加一所得,表示此数量)a .T w o :t w o a p p l e s ;t w o o f u s ;t w o t o t e n b .二:十二个,二人同心c .两:两匹马,两半,两万
B .序数。(第二,次的)a .T w o :r o o m t w o ,b u s t w o ,n u m b e r t w o b .二:二等货,二把刀,二手车
C .双方。(包括两者或双方)a .T w o :t w o 's c o m p a n y ,t w o p l a y a t t h a t g a m e b .两:两全,两厢情愿,两可
D .重量单位。(市制重量单位,1斤是10两,1两合50克)
a .两:三两油,一两甘草
E .分开地,分离地。(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a .两:势不两立
b .二:心无二用
这部分对比显示,英汉数词语义派生主要依据三条途径:(1)如B 所示,数量词“二”分别用以指代排序为
第二的事物,为转喻或借代式(2)如C 、E 示,以数量词“二”代数量为“二”的事物以及位置,为隐喻式;(3)如D 所示,以数量的其中之一代度量数量的通俗单位,为提喻式。三条路径由下图所示:
B 3(1)→A 3※
C 3※E 3(
2) ↑ D 3(
3)上述所列义项中,英汉共有的占三项,说明两种语言拥有很大的共性。正如王菊泉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所提到的,两种可进行对比研究的语言必然存在共性。(王菊泉,1995-2003)
其中A 项为基本义,与数词的起源相关。B 项表序数词理应在数词基础上做出相应变化,以示区分,但在语言的演化过程中,以简便原则,逐渐被先后次序或固定的习惯用法取代。D 、E 项只存在于中文中,却在英文中缺失。D 项表中国传统的重量单位,一两等于十钱,十两等于一斤。这与特定的文化习俗相关。而E 项作状语,表分离的位置或状态,这可由中英语言的显隐性特征来解释。人们常说英语是显性语法的语言,而汉语是隐性语法的语言。(刘宓庆,1991)英语往往更注重语法因素,对词的运用严格依照词性,词性的变化与衍生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与权威认证。而汉语注重“达意”即可,词性的运用相对灵活。
"两"和"二"的义项与用法有所不同: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二十等中的"二";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第二名等;"二两"不能用成"两两"。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如,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两对,两双。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两米,两吨。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两斤(二斤)。
4 文化功能比较
英汉数词蕴藏着各自民族所固有的或特定的文化思想,映射出不同的文化意义。(斯军民,2007)这在“二”与“两”身上得到充分表现。
A .不吉利(机忌讳之物,会带来厄运)a .t w o :t w o -b i t (差劲的),t w o -t i m e (背着……偷情)
B .和谐(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a .二:分而为二,合二为一C .劣等的(含有贬抑的讽刺,不入流的)
·
70·第10卷 第5期2010年10月 鸡西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O FJ I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10 N o .5
O c t .2010
a .二:二傻子,二赖子、二百二大夫、二流子这部分的比较显示,A 、B 、C 三项中,没有英汉共有项。A 、B 两项由基本义———数词,经过宗教与文化的熏陶和渲染,以隐喻的方式派生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语义。
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常常视单数为吉利,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数字是宇宙内在和谐的本质。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奇数(o d dn u m b e r )被认为是吉祥数字。在古罗马人眼中“二”是最不幸的数字,所以,他们把二月定为祭奠冥王(P l u t o )即阴间之神、地狱之神的月份,把二月二日为祭奠亡灵之日。毕达哥拉斯认为,“二”意味着变异和无序。西方人送鲜花,不喜欢花的朵数为双数,一定要单数(13除外),根源于此。(许先文,1999)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偶数(e v e nn u m b e r )被认为是吉利的,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斯军民,2007)中国人自古崇信阴阳二元学说。《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有名言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说明华夏民族讲“分而为二”,重和谐,重有序,两者互为依存,有序保证和谐,和谐促进有序,认为统一体内部各种对立因素的均衡与和谐是保持统一稳定、生存的根本条件。(蒋冰清,2004)
其中C 项由概念意义———序数词以隐喻的方式派生而来。强调的是其次于“一”的地位性质。这体现饿中国人注重尊卑有序的思维特性。
派生方式可由下图所示(为了区分不同小结的图示,英文字母以每小节的标号数字下标):
A 3※A 4
B 3※
C 4
↑ B 45 修辞功能比较
“二”和“两”是最常用的数词之一,因此在频繁的运用过程中产生出丰富多样的策略义项。
A .夸张(用夸大或夸小的词语来形容事物)a .T w o :F o l l o w i n gt h em e s s e n g e r ,o u t b o u n c e dM r s .M u r p h y —t w o h u n d r e dp o u n d s i nt e a r s a n dh y s t e r i c s ,c l u t c -h i n gt h ea i r a n dh o w l i n gt ot h es k yf o rt h el o s so f t h i r t y p o u n d so ff r e c k l e s a n d m i s c h i e f .句中的“t w o h u n d r e d p o u n d s ”(徐义云,2007)
b .两:三番两次,三拳两腿B .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a .T w o :N u m
b e r t w o (大便),at w o -b y -t w o (黄杂志)
b .二:二百五C .模糊(表示估计的大约数目,故意制造模糊,以取得特定的话语效果)
a .二:一清二楚,接二连三,三心二意
b .两: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这部分的对比显示,由原意数词A 3派生出的修辞功能有A 5,表借代,派生方式为隐喻;由A 3派生出的修辞功能B 5,表委婉,派生方式为隐喻;由A 3派生出的修辞功能C 5,表模糊,派生方式为借代。如下图所示:
C 5→A 3※A 5
↑B 5
对于表模糊意义的修辞功能,英语“t w o ”呈空缺状,
这是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语用的差异。语言、思维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语言是文化信息的容器和载体。(许国璋,199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延续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但
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至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人思维的精确性,但仍有古代模糊思维的特征。(连淑能,2001)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使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确立与发展,也促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精确性的特征。(连淑能,2001)
夸张和委婉的修辞功能英汉共有,说明二种语言具有文化的共通性。由于“二”或“两”本身数量小,很少用于夸张,常用于夸小或与其它词连用。
6 结语
本文对数词“t w o ”和“二”、“两”作了一对二的对比研究。虽然这组词的基本释义为计数词,但随着语言在的长期使用与融合,渐渐以各种方式派生出了多种功能与语义。通过对比发现,英汉在语义功能的多个方面具有共同点,尤其表现在概念功能方面,这说明两种语言具有相通的基础存在。而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与思维的巨大差异,在文化与修辞功能方面相似性较小。英汉数词的派生方式均表现为辐射与连锁,但综合性不强。
数词是词汇中比较特殊的体。由于其较强的语用性质,因此与民族的特性有较紧密的联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对英汉数词的语义与思维及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有所启示,并为语义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蒋冰清.英汉数词文化差异探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04,(3).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 ].社会科学,2001,(12).
[3]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5]斯军民.英汉数词文化功能比较[J ].科技促发展,2007,(9).
[6]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9]徐义云.试论英语数词的修辞作用[J ].科技英语学习.2007,(8).
[10]许先文.英汉数词文化意义论略[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11]张建理.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以“脸、面”为例[J ].外国语,2003,(4).
A n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E n g l i s h N u m e r a l a n dt h e
C h i n e s e N u m e r a l
C h e n C h e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h a s a na t t e m p t t o m a k e a 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E n g l i s h n u m e r a l a n dC h i n e s e n u m e r a l ———“t w o ”a n d
“二”,”两”.Am e t i c u l o u s a n a l y s i s i s m a d e t o c o m p a r et h e d i f f e r e n t m e a n i n g s p r o v i d e d i nm a n y E n g l i s h d i c t i o n a r i e s a n d C h i -n e s e d i c t i o n a r i e s o n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t h e o r y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p a r a l i n g u i s t i c s i nt e r m s o f c o n c e p t u a l f u n c t i o n ,c u l t u r a l f u n c t i o na n d r h e t o r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i s a l s o a r e d i s c u s s e df r o m t h e s t a n d p o i n t o f c u l t u r e s a n dt h i n k i n g m o d e s .
两个傻子在一起
K e yw o r d s :c o m p a r i s o n ;p a r a l i n g u i s t i c ;c u l t u r e ;t h i n k i n g C l a s s N o .:H 03 D o c u m e n t Ma r k:A
(责任编辑:张庆祥 郑英玲)
·
71·第5期 英汉数词语义异同研讨:以“二”和“两”为例 2010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