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三学生致信本报:
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
《中国青年报》(20120107  03版)
编者按:这是本报编辑部近日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是江西农业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这名同学在信中坦承地诉说了他目前的迷茫和焦虑:他曾经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但忙忙碌碌之后又觉得失去了自我;他不愿意被动地为了就业去加入考证大军,但又常常担心将来不到工作;他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不到奋斗目标。
我们认为,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种焦虑和迷茫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比如大学教育和就业压力。今天,我们刊登这名同学的来信以及本报记者和他的对话,就是希望这一现象能引起更多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大家一起来思考该如何走出迷茫,不再焦虑。
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
教育科技部,:100702,:jiaoyu@cyd.
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寒假到来的时候,我决定给你们写这封信,把我的迷茫和困惑告诉你们,希望中国青年报这张属于青年人的报纸给我一些建议。
201111月,当我决定不考研时,我把“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作为对自己的解释。当我知道那个不是我想要的东西时,我又开始迷茫哪个又是我想要的呢?我始终都没有坚定地把握自己的追求。
渐渐地,我对“考证”再也没有了动力。正如同学说的:最近图书馆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在准备四六级、教师资格证和期末考试,起码我们班的绝大部分同学是这样的。
就我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考以下证书:英语、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导游证、秘书证等等。在众多的证书当中,我只考了一个本科生必须要持有的英语四级证书,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看着身边的同学在紧张地准备着四六级考试与教师资格证考试(今年这两证刚好在同一天统考),本来并没有多大压力,但是当你看到10个人里有8个人在考,而自己却每天悠闲地看看书、上上网、写写字,难免就会感到不安。有时我会问自己:我这样是不是不思进取?我以后会因为没有这些证而错失很多机会吗?我以后会为现在的选择而后悔吗?未来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我不知道哪个航向是正确的。我动摇过,但还没有破坏自己价值观的基石。我只是有点犹疑与担忧,不断地审问自己:我究竟有没有勇气坚持我想要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了每天记忆各种复习资料与试题集,机械地参加一场场考试,等拿到证后就彻底地忘却,然后再准备下一门考试。我不想去评估这些证书以后对我到底有多少作用,我只是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与考”的生活方式,我总是在试图寻一种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总是在想我能不能为“自己”读点书,这也是对沉寂、苦闷、茫然的大学的反抗。
大三了,我放下了诸如“委员”、“主席”、“会长”的头衔与各种学生工作,如室友评价的“做一名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学生”,安安静静地过好每一天。时间是自己的,自由地安排每一个时间段,沉浸在自我中很快就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快乐,很幸福!
在这个学期,我不遗余力地在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只有在出现经济危机时才停止。2
011年南昌的冬天似乎没有了往年肆虐的寒风与阴冷的冬雨,每天都是暖暖的晴天。我喜欢拿着一本书到寝室的天台上或楼下的草坪上,让和煦的阳光照在脸上,又让冰凉的西风清醒发热的头脑;一般在一个节气到来时,气温就会骤降并伴随着刮风下雨,如果没有课,我也就会懒懒地窝在床上,不吃早饭,打开电脑看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每天晚上差不多10点多从图书馆回来,然后开始记录每日的言与事。我们大三有一门让其他专业很羡慕的专业必修课——汉字书法,在老师的激发下,我深深地陶醉于汉字的书法艺术,每晚写完日记后,都会花半小时临摹一页颜真卿的楷书,经过两个多月的练习后进步明显,不禁窃喜。书法已然是继音乐后我的又一情感载体。周末的天气总是那么好,我喜欢在校园里,拿着自己心爱的相机留下一处处可爱的风景。
上大三以后,我逐渐养成了这4个爱好——藏书(看书)、写日记、书法、摄影。半年了,我明白了我喜欢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才是我坚持想要的东西。但是,在“考证”、“拿奖学金”、“评荣誉”、“工作”等外在目标的侵扰、诱惑、压力下,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坚持我想要的东西——仅仅是对自由独立的自我的向往!
老师,我有点害怕。我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坚持下去,
不知道坚持了以后会怎样,不知道不坚持又会怎样,不知道怎样坚持,不知道坚持意味着什么。
我该怎么办?
                                            江西农业大学  杜克海
一个大学生的忙与盲
不想跟风,却又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本报记者 陈强 中国青年报 》( 2012010703 版)
收到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大三学生杜克海给中国青年报写的信后,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他。
记者(以下简称记):看了你的来信,感觉你有点迷茫。以前有过这种感觉吗?
杜克海(以下简称杜):之前,目标一直很明确,过得也挺充实。我是个农家子弟,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读高中的时候,几乎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是围绕“读大学”这3个字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奶奶出门的次数多了,妈妈的笑脸多了,家里的客人也多了。而我也得以有机会第一次走出生活了18年的小县城,去感受外面的精彩。
然而,大学和我之前的想象不一样。大量的课余时间,极少的作业,很容易对付的考试,要是不参加些课外活动,那一定很无聊。在无知无畏中,我参加了班委的竞选、学生会干部的选拔、社团的招新,最后成为了班级的纪检委员、学生会的干事、文学性社团《飞白报》的会员。每天的课余时间有了会议、活动的填充,听从学长们的安排,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有时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社团组织中,没有孤独寂寞,有的是“优秀班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会员”、“三等奖学金”等荣誉,初来乍到的我内心很满足,似乎
该有的我都有了。
大二刚开学这段时间,各社团都在紧锣密鼓地“抢人”,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并感觉自己不适合在学生会中工作,我留在了《飞白报》,并意外地被推选为报社社长。作为一个社团负责人,要承担很多,很累,很不容易!一年中,我没有课余时间,没有周末,甚至连暑假都留在学校编辑报社承办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期刊。这一年,我把重心放在“走出去”,与江西校媒联盟及其他校园媒体取得联系,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在全体社员的努力下,我们报社荣幸地被评为“江西省十佳校园媒体”、“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三星级会员媒体”,个人荣获江西农业大学“先进社团负责人”、“《江西农业大学校友》优秀编辑”称号及“社团与学生工作特长奖学金”、南昌市“谷雨诗会”原创诗歌三等奖等。
在大学里,大家习惯于用担任什么职务或得什么奖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许在某些同学看来,我算是功成身退吧。在去年10月换届后,我彻彻底底地成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不时有同学问我:你为什么不去竞选社联部长或主席?你来担任校刊主编怎么样?……我告诉他们:大三了,我只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好好地看看书,好好地为自己生活。
记:在经历了前两年忙碌且被认为成功的社团生活之后,大三的你选择了看书、写日记、
书法、摄影这么一种自以为悠闲自在的课余生活。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可为何又觉得心里惴惴不安呢?
杜:打个比方吧。以前都是跟着大部队前行,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走到哪儿,只知道跟着走没错。走累了,独自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当发现大部队走远了,自己却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前段时间,自从班主任在班会上介绍了考研的相关事项之后,我的内心便起了波澜。刚进大学时我便认定自己是应该去考研的,正如我们美学老师讲的: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在同学当中,人家听说你要考研,条件反射似地就会问:考什么专业?考哪个学校?然而这些,我都不能自信满满地回答,而只能忐忑地问我敬重的一个老师:老师,我想考研,但不知道考什么专业。“我觉得你更适合做实事!”老师醍醐灌顶的点拨,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并不适合考研。但我又适合干什么呢?
我时常问自己,自问自答好像很容易进入到一个矛盾的怪圈。起初我把读书、摄影、书法作为我想要的东西,然而往深处想想,这些兴趣爱好仅仅是我生活的点缀,仅仅是我在繁重的压力下的精神润化剂,它不是我生活的主页。那我究竟想要什么呢?我的人生追求、
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我感到茫然!
记:你在来信中说,周围那些忙着“考证”的同学是为了就业而学习,你的内心很排斥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你想寻一种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享受在阳光下看书的小资情调。可是你想过没有,将来毕业之后靠什么来维持这么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杜:这个问题问到了我的痛处,这也是我近期焦虑的根源。在大学里,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不外乎两个:拿奖学金和考证,因为这是日后工作的重要筹码。可我知道自己内心是极度不愿意机械地参加各种证书考试,我已经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与考”的生活方式。我不喜欢的东西考过就忘了,而我喜欢的书读过之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有一天晚上,我随手拿起《古文观止》,翻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每当心为形役,形为名趋,体为利使时,偶尔也觉得看看书、写写字、拍拍照这种淡然的生活蛮好的,既然本性喜欢安静,又何必那么浮躁那么功利呢?“何不委心任去留”。
然而转念一想,又心有余悸。人们常说年少轻狂,年轻人就要去社会上经历风雨干一回才
不枉此生。有时我会问自己:我这么悠哉地过日子是不是不思进取?我会不会因为没有考证而错失就业机会?
再过一年我就要面对棘手的就业问题。我似乎没有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职业。而没有一份好工作,我又怎么能延续目前我喜欢的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呢?每每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的纠结。这也是我给报社写信求助的原因,希望你们能帮助我走出迷茫。
迷茫“与上大学俱来”
洛阳师范学院 张腾飞 考研压力大怎么办 中国青年报 》( 2012011403 版)
看了中国青年报刊载的杜克海同学的信“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我内心起伏不定。杜克海同学在信中提到的种种以及和记者的问答,我感同深受。
首先我要对杜克海同学送上我的祝福,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够思考并且不跟风想谋一条与众不同的出路,需要很大的勇气。然后我送上我深深的诚挚的敬意,因为他道出了一所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的普遍心理。
在我周围像杜克海一样的同学有很多,包括我自己。我不能说我身上没有或根本不存在这种焦虑和迷茫。但同时也有同学把大学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过得充实有意义。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但他们把这种焦虑和迷茫当成是生活的调味品,甚至是动力。
像我们这种普通学校的学生大致分为几种。一种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者家庭背景硬的,当然也不乏家庭条件既好背景又硬的。他们的路早就有人铺好,他们当然不会有这种焦虑和迷茫;二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学生,好好学习,考研考证,安分守己,踏踏实实追求自己的理想。剩下的大概就是焦虑和迷茫的或者是选择逃避的。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焦虑和迷茫的,大多是如杜克海一般的身处非名校又来自农村的普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