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三中 高兆娣
大多数教师在讲解《雷雨》时,主要关注的是课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之间交叉的多重矛盾,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构成的激烈的戏剧冲突,或者是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和他们所反映出的各自的个性特点。这固然很重要,也是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的问题。但还有一个我们应该深入品味但却常常浅尝辄止的问题,就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深入分析。
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如果说在舞台演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人物,而在剧本中,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却不能作细致的描写,只能作一些必要的提示,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只能通过对话独白等。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可以说是剧本在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独具的特点。而正是对这个特点进行探究性阅读,才出现了有价值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对学生分析文章,提高写作能力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意义。
在对话剧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之始,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相应的语段,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几句台词,如: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如果学生的不很准确,教师可以在投影片中出示相应的台词,以引导学生出正确的语段。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周朴园或者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有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的解读也会是多样化的:“惟利是图”“封建专制”“虚伪、自私、残忍”等等。面对不同的理解,教师也应尊重学生,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因为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文学作品,更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但我们对周朴园或者鲁侍萍的性格特点评价的最终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通过对其语言的分析,最终我们归纳出:要想塑造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必须有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支撑。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也正因为这样,周朴园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人们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所以,用归纳法总结出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品味、领悟、思考,这是很重要的。
戏剧文学不同于小说,可以有丰富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活动。它所能够展现出
来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除了舞台说明之外,只能由读者对其台词的分析,由自身把握体会,这就是“潜台词”。巴金曾说过:“《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雷雨》的可读性固然由于其构思精妙、情节曲折、戏剧冲突尖锐鲜明等诸种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对话中潜台词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潜台词的意义,我在上课过程中,适当地举出《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在听人报告祥林嫂被抢的过程后,他只说了一句:“可恶!然而……”这里的“可恶”说的应该是祥林嫂的婆婆,因为她这样地抢人,闹得沸反盈天,影响了他们家的声誉;“然而……”则应是他转念一想,婆婆动手抓儿媳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也就不必说什么了,这充分显示出他是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的。短短两个词,包含的内容却是不简单的。或者把《荷花淀》中水生嫂的“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拿出来让学生品读,学生也能很快的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总之,用熟悉的课文去引导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效果会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圈点评注的方式,出《雷雨》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教师可以在之前给出示范性的评注,这样学生的目标会更明确,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了。如: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其实并非闲事,而是自身的痛苦经历。这是明知故问,借以试探)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用“我们”而不用“我”,故意掩饰)
“亲戚?”(哪是什么亲戚!意外、震惊)
“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忏悔心理,伪善面目)
“哦,——那用不着。”(冷冷地刺向对方)
“怎么?”(不解)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你想赎罪吗?)
“什么?”(意外,一种威胁感猛然袭来)
“她没有死。”(你打算怎么办?)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丰富的潜台词,才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到此为止,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的潜台词,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除了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但也比较难理解的,就是人物语言的“动作性”。
在学习《雷雨》之前,这种“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学生已经有点儿接触,如在王熙凤看见林黛玉时所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这一场面中的语言描写,让读者看到了王熙凤携黛玉之手、上下细细打量的热情,也看到了她为讨好贾母极尽奉承之能事的居心。她作为大观园的“总管”,在初来乍到的表妹面前一会儿眉飞舞,一会儿以帕拭泪,一会儿又转悲为喜,其变龙的神态真是“表演”到家了。
这里所谓“动作性”,主要已不是传统戏剧所说的形体上的动作性,而是这种形体上的动作性渗透并表现在人物内心的心理上,即表现在人物的思想情绪上,除了口语对白,主要是面
部动作——并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上。由此,相对来说,从人物手足、举止等外部形体上的动作来看,反倒具有静态性;然而正是在这相对静态的动作举止下,表达的却是人物内心的大波大澜与巨大冲撞,是人物心灵上的暴风雨。以此类推,话剧中的“动作性”主要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到在情节发展中人物(周朴园)心理的变化,并且指出在他的面部表情或者语言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如在谈雨衣时,周朴园是漫不经心的;在看到鲁侍萍似曾相识的关窗动作时有些惊奇;在鲁侍萍淋漓尽致揭露隐情时,有些慌;在鲁侍萍述说侍萍还活着的时候,他变得严厉:这些都体现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点。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对戏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和独特的动作性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精读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剧本的特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