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104评剧是我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
剧本的特点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清朝末年中国京东唐山一带,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简称和京剧因政治因素而改换的新名称“平剧”“平戏”混淆,成兆才于是在建议下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在。
评剧早期叫“蹦蹦戏”,也叫“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起源于冀东民歌,胚胎孕育于莲花落。它是广取博采,融化吸收京剧、二人转、乐亭大鼓等部分唱腔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而来的。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主要演职人员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评剧的行当因评剧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农民阶层、市民阶层、下层官吏的生活为主。因此,早期评剧以旦角为主,小丑、小生居其次,老生、花脸各行均处于从属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和新编现代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
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评剧最为著名的剧目是该剧种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于1919年写的《杨三告状》,另外有《小借年》《小姑贤》《马寡妇开店》,还有《秦香莲》《刘巧儿》、
《花为媒》《茶瓶计》《对花》《牧羊圈》《小女婿》《刘伶醉酒》等。改革开发放以后,评剧剧作家又创作了《夺印》《金沙江畔》《疙瘩屯》《我那呼兰河》《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成兆才》等。
评剧的早期艺术家们成兆才、月明珠、花莲舫、李金顺、筱桂花、金开芳、花、花月仙、刘翠霞、鲜灵霞、爱莲君、喜彩莲等为评剧的革新和发展做出毕生的贡献。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华北和东北,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东路评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鲜明的有代表性的流派。
以白玉霜、小白玉霜、小玉霜、刘萍、王冠丽为代表的白派,演唱风格典雅大气,唱腔低回婉转,身段优美端庄,代表剧目有《秦香莲》《马寡妇开店》《珍珠衫》《海棠红》等;以新凤霞、古文月、戴岳琴、刘秀荣、王丽京、高闯为代表的新派,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艺术特点为鼻腔共鸣、特有的疙瘩腔和吐字归韵,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告状》
评剧的由来及特点
王炎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