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文化源远流长,光彩夺目的石文化古迹,遍布祖国大地;古朴典雅的石景奇观,印记着中华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东方文化;传流至今的石文化名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他为后人了解石文化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地处中国东部、山东般阳古城淄川县的石牌坊,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淄川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古迹遍布全县。著名古石建筑和古石文化艾存有:“苏相石桥、六龙桥、远古蛤蟆石、古代石棚、巨石大佛、石牌坊”等众多名胜古迹。具有民族古典建筑风格的石牌坊,是般阳古城淄川的一大奇观。
般阳古城淄川,原是一座土城,自公元一八三六年(明崇祯九年)又淄川县令韩承宣由土城改建为石城。城内街巷交错,楼阁参差,殿堂威严,牌坊壮丽。还有禅林峻塔、圣庙古槐、唐代碑刻、元人笔迹等文化古迹。
淄川城内直通四门主街道有三条:一条是贯穿全城东西大街,分三段,名为“进士坊街、十字街、城隍庙街”,后俗称为(东街、中街、西街)。另两条是之通南北向主大街,自县前东街之通南城门,此街名为“泮宫街”,后俗称(南街);自学前穿东西大街“十”字路口之通北城门,名为“绣豸坊街”,后俗称(通济街)。
淄川城里西街北路,有座古典建筑“城隍庙”,原庙内是铜铸神像供世人瞻仰,清顺治十四年毁于火,至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塑神。城隍庙正门威严肃立,一对石狮雄踞两旁;层层台阶肃然直上,高台殿堂神威壮丽。整个庙院威武壮观。据传当年城隍爷出巡时,仗队排列、鼓乐吹打、旗罗伞扇,热闹非凡。此处自民国改建为学校,现为淄博四中。
淄川城里纵横交错的各街道路口,矗立着造型各异的十九座石牌坊和一座木结构四牌坊,又名(四牌楼)。这二十座威武传神的牌坊,布满全城,坐落有致。贯穿全城东西大街,排列石坊十一座;城中心十字路口有四牌坊一座,直通南门大街排列石坊三座,直通北门大街排列石坊三座;城里“般阳书院”(现区政府大院)东西两巷路口各排列石坊一座。
据考证淄川史料载:自淄城西街城隍庙至东门大街牌坊表名为:“世科坊、节孝坊、肃仪坊、拔粹坊、进士坊、迎仙坊、宾贤坊、儒林坊、宣化坊、通政坊、观光坊和城中心十字
路口四牌坊”。北门大街石牌坊表为:“绣豸坊、澄清坊、迎恩坊”;南门大街石坊表名为:“桂林坊、泮宫坊、登云坊”;“般阳书院”东西两巷石坊表名为:“东曰“圣城坊”,西曰:“贤关坊”。淄
据考证淄川古城石牌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后续建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清代顺治、康熙诸年。至明、清两代逐渐完善淄川古城石牌坊古典建筑。
除石坊外,在县署官墙南临东街,还建有古代建筑樵楼一座,为三间砖结构古式楼房。楼匾名曰:“严更楼”,后改为“应宿亲民楼”。楼中悬挂着几个合围粗的大铁钟,锤击后发出嗡嗡响声,声传数里外,它是当时淄川古城的一大声乐景观。明代嘉靖年间文人吴俸友在《般阳晓钟》一文中诗云:
“万户钟声敬晓霜,似闻长乐在般阳。
十年湖海频惊梦,得破昏聋五夜长”。
从此诗文中可以看出,般阳古城大铁钟的声誉。
淄川古城这些气派非凡的牌坊,大都系明清两代本县名门望族、功名显赫者所立,在牌坊中流传着不少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典故。
在淄川古城北门里有一座“迎恩坊”,传说是明代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淄川在京为官者张至发倡建。张至发系淄川人,明代天启年间进士,历任玉田县知县,云南道御史,大理寺寺丞,刑部右侍郎,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后任丞相数年。其是在京忠良大臣,为国为民立下汗马功劳。每逢来山东巡视,并亲临淄川探望乡亲,并召集地方官员在“迎恩坊”下传圣旨。从此“迎恩坊”处成了淄川文武官员迎接“圣旨龙恩”的地方,故名曰“迎恩坊”,此光荣典故代代流传。
传说淄川古城“节孝坊”是为明末清初淄川孝子王敏禄所建。在明末清初战乱时期,般阳县丰泉乡(今淄差罗村吊桥)王氏家族,乃是淄川名门望族。族中曾出一孝子,名为王敏禄,字子巽,号梓岩。其在战乱中曾两次以身救父,后双亲去世,其守坟二十余年。其在坟地建一石屋,亲画双老真容奉仰,并为双亲立石碑,镌诗文于上,故淄川世人赞其孝心与宋代孝子王樵比美。其除孝子名誉外,还精通绘画、篆刻艺术等。其绘制的《般阳二十四景图》等一大批颂淄川画卷,均选入民国版《淄川县志》。画卷中有唐梦赉题文:“其画,
绘山川、云雾、卉虫最工,尤善写生,极妍尽态。其所制鳌山灯,园扉开合,人物拱揖,泉飞鹿走,览者惊为神助!”同时,蒲松龄为其《追远集》一文中所写序文云:“王子梓岩,文章风雅,弱知名。而讽咏余暇,兼精顾,陆之长,且镌镂图章,无不臻妙……”。当年为表彰其孝、画誉名,而建造“节孝坊”永念,为后世学之。
在淄川古城中心“十”字街路口,矗立着一座独具特的、能供四面观瞻的“四牌坊”,又名“四牌楼”。它为木结构,丹红楹柱,斗拱交错,雕梁画栋,精巧玲珑,风采古雅,是一座古典艺术建筑牌坊,它是淄川古城牌坊中的佼佼者。此坊铭记着淄川历代文武官员,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光荣历史。
据《淄川县志》记载:“木结构四牌坊,始建于公元一四八0年(明弘治十一年),牌坊上铭记着淄川历代文武官员、进士、举人、忠臣、贤士、孝子等名传。
据考证,明清时期,建造四牌坊法的规定,只有文武官员科举齐全的府、县,才能建造如此规模的牌坊。
据《淄博文物与考古》一文中载:“明代淄川进士三十一人,举人九十六人,武科、武职
十六人。清代淄川进士四十六人,举人一百三十七人,武科、武职五十八人”。因当年淄川在京文武官员齐全,为祖国建功立业显著,故圣恩建造四牌坊永念。
据传明清两代,淄川在京、府、州为官者多达数百名之多,淄川文武官员忠良多,为国立功者多。故受到明代熹宗皇帝称赞,并亲笔写下“恩荣”二字赏赐淄川。从此,“恩荣” 二字铭刻于“四牌坊”上端东西牌匾中,又用金装点,显得“恩荣”圣笔威武壮观。上端北向匾中名为“宰相”,南为“桂林”,中间大匾中铭记着淄川历代功臣等名录。
淄川古城“四牌坊“建筑独特,呈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整个坊架采用精雕花纹方木结构建造。坊型分上、中、下,坊四面用透花木板镶匾。上层用雕刻花纹方木成顶,砌成斗拱飞檐式。上端四周配装吻吞龙头圆脊,外有“二鲁”斜脊,角檐凌空高翘;顶部全用黄琉璃鱼鳞瓷瓦装顶,上端四角均装铜铃,风吹铃响,声传四方。坊上端四周安装小牌匾,中层四周用透花木板装饰大牌匾,下层四周用精刻雕龙木柱装座,底部用浮雕花纹鼓墩石地下。
观瞻“四牌坊”建筑艺术,古朴典雅,端庄秀丽,高雅华贵,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古典建筑风格。它是般阳古城牌坊中的坊冠,又是淄川古代建筑艺术晶华。此坊风采以证淄差古城工匠艺人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
淄川城里座座威武传神的牌坊,用料宏大,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每坊上端均有浮雕花鸟,云朵图案;每坊中间四周均有浮雕石龙、石凤、花草、云朵图案;每坊下层四周均配有石狮装饰。房型分三层巨石叠成,上层用浮雕花纹方型石成顶;中层四周用圆雕云朵月牙型石装饰;下层四周用浮雕莲瓣型石装底座;每座石坊上端四周各角均安装铜铃,风吹叮当齐响,音乐风雅,声贯全城。
贯穿全城的石坊,是山东明清时期古典石建筑重点名胜之一,又是中华石文化在淄川古城的一个缩影。
据考证,当年淄川建造石坊的石料,来源于淄川东南二十里许大山中(今渭头河一带),当时古人采用滚木托运方法将巨石运于淄川。雕刻加工后建坊成顶时,采用填土堆的方法筑成坊顶。
明清两代建于淄川古城这些气派非凡的牌坊,座座构造精巧,雕工细致,威武传神,是山东古典石坊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淄川人民弘扬中华石文化的重要标志,又是淄川工匠们的一大创举。这充分证明淄川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
淄川古城牌坊建国后,因建设现代化新城逐渐拆除,为铭记般阳古城风貌,只有挖掘史料文记,供后人回首淄川古城文化风采。
当代淄川以商贸大厦、高楼林立、乐园花园、游览景观、商场集市、宽畅马路、现代化昼夜灯光的“鲁中商城”风貌,出现在齐鲁大地上,以展淄川时代商潮风姿。
淄川沿革
淄川之地,为国、为路、为州、为县、为区不一而已,而且县城建设历代多有特。“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如何深度挖掘般阳古城这些优秀的历史元素,更好地融入当今的城市建设,真正体现淄川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特,避免“千城一面”,已经成为摆在淄川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人生长在淄川,工作在淄川,对淄川的山水草木、古风遗韵有着深厚的感情,下面结合历史沿革,就淄川城市发展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淄川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象
一是历史悠久。淄川因淄水而名,据《括地志》云:“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
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古淄水,即今淄河。“淄川”之由至今已1380多年,而且相对稳定,历代传承,沿用至今。在夏商时为青州之域,战国为孟尝君食邑,秦属齐郡。齐文王死后,汉王朝决定削弱各国,公元前164年四月丙寅,汉文帝下诏将齐国分为六个王国,其中十二子刘贤被晋封为淄川王,都城设在剧,即现在的寿光县纪台,辖境为甾(淄)水流域,约当今淄博市部分以及广饶、益都、寿光等地区,淄川为其重要的城邑。历淄川王刘贤、懿王刘志、靖王刘建、顷王刘遗、思王刘终古、考王刘尚、孝王刘横、怀王刘友,刘友传位给儿子刘永,共九代王,到王莽篡位(公元8年)的第二年废,历时170余年。西汉因城南般河,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建般阳县(现留仙湖公园东侧就有一段汉代土筑城墙)。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淄川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设淄州,辖淄川、长山、莱芜三县。宋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辖淄川、长山、高苑、邹平4县。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升淄州路,治所在淄川城,次年改为淄莱路,辖莱、登二州及长山等4个直属县,公元1287年改为般阳路,辖莱、登二州及淄川、长山等11个县。(路相当于省级,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蒲居仁为元时般阳路总管,新编《淄川县志》、《蒲氏族谱》均有记载)。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改为淄川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淄州,辖淄川等四县,洪
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后,主要是区域小部分变化,区名及辖地逐渐趋于稳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