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摘要: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围绕蒲松龄与安于拙交游主题,组织文献史料。从“聊斋诗与安去巧”入手,参阅淄川道口安氏和於陵安氏两部家谱与淄川蒲氏、刘氏族谱以及县志等史料,逐一梳理脉络,认定安去巧及其姑母在蒲松龄与刘氏定亲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蒲、安二人交游契机。通过进一步研讨,再以“张邑侯举安于拙乡饮介宾“为线索,分析蒲松龄与县令张嵋的特殊关系,到蒲向张荐举安为乡饮介宾的可能性,更是蒲、安二人交游情谊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蒲松龄;安于拙;张嵋;聊斋诗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与安于拙的交情,见载聊斋诗《题安去巧偕老园》(七律二首)与《寄十三兄去巧》(七古一首),共二题三首中。从两诗看时间跨度相隔30多年,而实际上,二人交往始
自蒲氏弱冠,延至其古稀之年。其间见面不多,然而友情深厚,且维持50年不变,直至安氏晚年卒前。二人是何关系?为何交往?学术界未见有人论及并深究。笔者对此曾关注多年,搜集过有关家谱等文献史料,但限于淄川安氏先祖溯源存疑,未能写成,竟一拖廿年。友人安盛山先生近送所需家谱,使旧念复萌,谨以拙作,以飨同好。
一、聊斋诗与安去巧
《聊斋诗集》卷二“乙卯”年有《题安去巧偕老园》(七律二首)。诗云:
蒜发萧萧白映簪,羡君玉树已成林。烟霞聊复耽诗酒, 妻子犹堪作鹤琴。
名教身随黄卷老,高眠人在碧山深。鹿门踪迹今何在?丰草白云更可寻。
柳线丛丛带早霞,日长婢子煮新茶。青山入室人联座, 白发连床月上纱。
花径儿孙围笑语,石亭棋酒话桑麻。门前春明如锦, 知在桃源第几家?
《聊斋诗集》卷四“丁亥”年有《寄十三兄去巧》(七古一首)。诗云:
梓橦山下仙人居, 方瞳绀发九十余。疑有长绳系悬车, 颜如映日红芙蕖。
衍波笺上飞明珠, 绾蛇萦蚓为细书。行步便捷如凌虚, 君独何修寿容舒?
弱冠东去近精庐, 得睹颜亲华腴。君携壶酒同欢娱, 座上和风吹四隅。
我累口腹缘诸雏, 尔日分衿音载疏。白帢蒙尘履沾濡, 别时年少今垂胡。
古稀垂近老且癯, 齿牙摇动霜上须。逢人问讯见君无?云复矍铄丰采都。
叹想飞越梦蘧蘧, 我遽登门传相呼。未知犹能认故吾?倚杖大笑握长裾。
应或仿佛辨形模, 向坐倾谈古道迂。二老刻烛为赢输, 麈尾挥落快何如!
按聊斋诗集编年,前诗“乙卯”为清康熙十四(1675)年,作者36岁,正值中年。其自南游作幕归来,数年间举业未果,尚无定处。故诗称安氏“名教身随黄卷老”,极羡其诗酒自娱与妻子同乐,远避“鹿门”“碧山深”的隐居生活。七律二首描述了安氏与家人欢聚偕老园,悠然自得的田园乐趣。
后诗“丁亥”为康熙四十六(1707)年,作者68岁,已年近古稀。其时在西铺毕家坐馆已近30年,困于棘围,终未中举。故诗称“古稀垂近老且癯”,虽“别时年少今垂胡”,但仍不
忘“弱冠”时旧友,还“逢人问讯见君无”?七古一首描述了年已九旬的安氏,依然“矍铄丰采都”,且能写诗,还作“细书”,而步履便捷稳健,颜面红润“寿容舒”。同时追忆年少时与安氏交游,至老难忘的情怀。梦想再与之重逢,“倾谈古道”,“刻烛”为诗,其乐无穷的景象能得实现的内心企盼。
安去巧,名于拙,字天能,去巧乃其号。府学增生,明御史安伸次子。其“幼失恃,十三岁入泮,事继母以孝闻。学宪周举优行,旌之‘行高品粹’。邑侯张公举乡饮介宾,寿九十五岁卒。所著有《嬾漫村草》藏于家。”名载《淄川县志》(卷六下)《乡饮》与(卷十)《三续义厚》。
二、安于拙家世探讨
安于拙,出于淄川城东北大刘庄(即今罗村镇道口村)安氏家族。与蒲松龄夫人刘氏家族同里。20多年前笔者为考查刘氏家谱与安氏族人相识,曾应邀为安氏续谱查考提供有关史料并帮助润修改续修序跋。当时即发现其所依清嘉庆间初修、宣统末年续修的旧谱尚需溯源,认为淄川安氏应与於陵(今周村)安氏同族,并建议先与周村安家庄联系求证老谱后再续不迟。然此忠告未被主持者采纳,而匆忙定稿付梓,造成遗憾。后幸其族中有
识者安盛山先生悉心尽力,多次往返周村安家庄考查,终得和於陵安氏族谱衔接。证实周村老谱中原先就包括淄川安氏一支,世系详明,且能上溯至宋、元各代,并非嘉庆与宣统旧谱所载仅限明清时期先人而以上无征。最近,由盛山先生主持新续的於陵安氏族谱即将面世。笔者亦将搁置廿余年尚未写成的这篇旧稿翻出重写,为完善聊斋先生交游史料略尽心力耳。
研究某人家世离不开文献记载,除史志外,家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需要说明的是,淄川道口安氏族谱与於陵安氏家谱(以下简称“道口谱”、“於陵谱”)内容大体一致,只是始祖与个别地方存在误差。笔者对两谱异同详加考辨,反复比对,并将安氏先祖播迁原因与轨迹基本澄清,解决了安氏道口谱中诸多讹误。然而限于篇幅,本文仅摘要概述之(其余另文发表)。
(一)其先人世系及迁徙轨迹原因析
清嘉庆九年《淄川安氏族谱序》云:“吾族之先,江南海州籍也。自海迁莒,一支往日照,一支来淄川,族人所共知也。到淄之初,室家草创,族姓不过数人,未暇纪谱。越数世至封公顺礼祖,始能以文学启后。迨至五世冏卿公与卫辉公相继发迹之后,族属渐蕃,
始有写本旧谱。但自莒迁淄,约其世数应在有明嘉、隆之间,迄今近三百年矣……”
该谱世系为:一世始祖,失讳,江南海州人。二世祖文举。三世祖盈,来至淄川东南山中。
《於陵安氏创修家谱序》云:“……吾安氏系出武威,始居山右应州。自唐,先祖文忠公讳重诲,官中书令,以下支派蕃衍,遂徙济南之般阳郡。越数世,有恒产,再迁长白山东麓於陵城南隅,因家焉,名为安家庄。至宋末遭花马军之变,谱牒散失。故我始祖及二世祖讳字俱失考。迨中叶,戍之祖讳成,历官元代淮东招讨使、督理总把,镇守山阳等处兼监战府指挥,诰授忠显校尉,谥忠显。其茔兆在凤山之阴,赐有祭葬,至今岿然尚存。稽诸墓表碑阴宗派图有:先祖长白公讳云辉,仕宋枢密院参议;华亭公讳荣,武宁军节度掌;建庵公讳某,金散大夫;永昌公讳全,未仕;会奎公讳聚,仕元千户长。斯五世乃在忠显公之上,其下数代讳字尚了如指掌,而云辉祖以上之世系,则有不敢妄述者矣。自忠显公以后,官爵联绵,子孙蕃育。徙居近乡者有之,散处远方者有之……”
从谱中世系看,淄川安于拙及其先人、祖、孙后辈数十世皆载其中,只是因始祖变化引起世数的差异,例如安于拙在道口谱中是六世,而在於陵谱中却降为十七世。缕数支系,
道口一支当属五世“聚”的传人。
以上安氏七世传承人物中,一至四世的云辉、荣、某、全,与五世中的聚、六世中的成、七世中的提楹,都是淄川安氏始祖溯源的关键人物。加上其后至十一世中的提楹长子信、信之季子玉、玉之次子二公、二公之子凤仪,便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淄川道口安氏始祖溯源图谱。其一世至十一世的传承顺序如下:云辉-荣-某-全-聚-成-提楹-信-玉-二公-凤仪。而道口谱则以“失讳者”为始祖(即凤仪之子),文举为二世,盈为三世(生六子)。事实上再加上前十一世,“失讳者”应为十二世,文举为十三世,盈为十四世,以下类推。
查於陵谱中第十一世凤仪名下世系名讳,一如以上所列无误。但人物小传记载略有出路。难得的是,於陵谱忠实记载了安伸兄弟五人子辈大排行的顺序,到了安于拙“行十三”的出处,而续修道口谱中则成缺项。
道口谱以“失讳”者为始祖。原因在于族人口碑相传先祖迁自莒州,而未深究“吾族之先,江南海州籍也,自海迁莒,一支往日照,一支来淄川”语中的“江南海州籍”的祖先为谁,其原籍何处?其实七世中“提楹”小传所称:“历官淮东招讨,自上从祖父会奎公在江南修立海州,爱地风俗之美,因家焉。生二子:信、礼。后支派蕃衍,散居颇多”,便点出了
根源。本来安居海州的“提楹”之父“成”,是安氏族中最有成就的一支,其功名曾上封至三世。而其后裔数世中大都有职衔。估计至元末明初遭遇战乱,海州安氏族人难以在本地居留,只得四散避祸,天各一方,竟至失讳,后嗣不详。最后“凤仪”之子流落莒州,虽生三子,而再次分散。其长支“文举”配董氏,生一子“盈”。传称“于明嘉靖、隆庆时又迁原籍淄川东南山实基焉。”安氏先祖从始居般阳,后徙於陵,再因军功修立海州而落籍,又最终回迁淄川,数百年间十几代人辗转多地,画了一个大圆。此为安氏迁移的历史轨迹,而道口安氏始祖即“失讳”者及其子孙却浑然不觉,只知其原籍自海州迁莒,以至于在当时遭遇了科举籍贯障碍,而大费周折。
(二)其祖安顺礼始居道口
按於陵谱与道口谱皆称,道口安氏自失讳者长子“文举”之子“盈”于“明嘉靖、隆庆时又迁原籍淄川东南山中实基焉”。“盈”配王氏,继配蒋氏,六子:尚仁、尚义、顺礼、尚智、尚信、顺德。此辈中,尚仁,无子。尚义,一子邦。尚智,无子。尚信,以族侄守强为子。顺德,二子:仲、保。只有顺礼一支人丁与科举最盛。小传称:“顺礼,行三,字敦五,号邻黉,敕授文林郎、河间知县,特赠河南道监察御史,累赠奉政中宪大夫、太仆寺
少卿。配刘氏,累封太宜人、太恭人。五子:仕、傅、伸、伟、僎。女三:一适东华;一适张思义;一适蒲杞。公少有大志,谦让能容,卒年七十四岁。苦节懿德载墓志行述。”《县志·封赠》载其传中除所封秩衔外,称其“性恬退,与人无竞”,并举实例说明。更赞其“仲子令武强,迎养官舍,问谳狱有平反则喜,否则辍食彷徨立。既受封章服一御辄却曰:‘食人之食者受人之事,乘人之车者分人之忧。一田舍翁,何功于上而服此称?’封君十余年,屋不加楹,田不加亩,而急人之难,未尝以无为解。其为长者,行类如此。”从其号“邻黉”看,知其已自淄川东南山中迁居道口村。道口位于淄川东北十余里的黉山东麓,原名大刘庄,即蒲松龄夫人刘氏故里。再从其婚姻看,“配刘氏,累封太宜人,太恭人”,知其不仅娶妻刘氏族中,更与岳家同居大刘庄。为安氏家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淄川道口安氏家族科举的振兴始自第十六世即“顺礼”与刘氏所生五子(仕、傅、伸、伟、僎),其后绵延至子孙数辈,至二十余世未绝。以下打破排行顺序,而按与安于拙的世系远近简要叙述之。
(三)其父辈安仕、安傅、安伟、安僎各家科举仕途实况
安仕,谱载:顺礼长子,号嵩盟,礼部儒士。子五(砥如、砺如、础如,于蕃,础如)
。其初业儒,文艺已晓畅。因原籍系莒,为淄人所沮抑。弟傅已入庠,几不得入科试,遂废业。弟伸任河涧时,遥授礼部儒士。旦夕侍封公。诸葭莩有事,多来商榷。公曲为解,务得众快,食少事繁,劳不可任。明万历辛亥五月十四日卒。可见安氏族人因原籍贯受阻于科举之景况若此。然而其子孙辈却不乏人才。“仕”之长子砥如,行一,字岐东,号道蒸,庠生,乡饮大宾。不仅因子贵敕封文林郎、曲州知县,而且“存心仁厚,己卯岁荒,鬻己田得价尽行周急,全活多人;又捐资设立义学,成就多人。”康熙丁亥岁邑侯题额曰“品行端方”,载在邑乘。所生六子中,除长子康,无功名外,次子舒,字斯玉,廪膳生,中式顺治庚子科副榜;三子锐,字抑之(县志称“退之”),顺治乙卯(县志载“乙酉”)科举人,丙戌科联捷进士,授直隶广平府曲州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四子铎,邑庠生;五子镛,邑庠生;六子钟,字禹年,庠生。“仕”之次子砺如,字华蒸,礼部儒士,子五。(所生五子中除三子宷、四子宜无功名外,长子盅、次子宪、五子宠皆庠生。而宷之长子“景兴”与孙“诜”亦皆庠生)。“仕”之三子础如,行七,无子。“仕”之四子碧如,行八,字和蒸,应试名于藩,庠生。传称“时盗贼不时窃发,公为练总,率民兵备御,闾里赖以粗安。”子二。其五子础如,行十,子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