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不深入整改措施(精选)_深入调查研究整改措施
近年来,我国不少单位在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然而,有不少单位的整改措施不够深入,难以解决问题,既做出了整改,又没有实现整改的目的。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不深入的整改措施的表现
1.不具有针对性。
不深入的整改措施常常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到问题的症结,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些“空洞”的口号和要求。
例如,有的单位在发现员工工作量较大、压力较大等问题后,提出了“放松压力,保护员工权益”的整改措施。然而,这样的措施对于如何保护员工权益、如何放松压力、如何分配工作等具体问题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
2.缺乏实际操作性。
不深入的整改措施往往缺乏实际操作性。有些单位只是提出一些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整改方案,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这样的整改措施既超出了组织的实际能力范围,也难以执行。
例如,有的单位在发现员工想法不活泼、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后,提出了“积极培育创新人才”之类的整改措施。然而,这样的措施并没有具体地阐述要如何培育创新人才,如何营造创新氛围,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不深入的整改措施的原因
1.对问题的认识不足。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有些单位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对问题的认识不足,难以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有的单位在发现员工工作量较大、压力较大等问题后,认为这是因为工作任务过重或个别员工分配任务不均衡等原因导致,致使提出的整改措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问题分析,没有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整改措施制定者的能力不足。
有些单位的整改措施并非由专业人员或相关人员制定,而是由领导或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制定,导致整改方案缺乏专业性、实效性。
例如,有的单位在制定整改措施时,由领导或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进行制定,容易导致方案的不切实际、不具专业性,难以落实。
3.整改措施制定者对制度缺乏充分了解。
有些单位虽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但制定整改措施时,制定者对于制度的了解不足,难以对症下药。
例如,有的单位在制定整改措施时,对于有关工作的制度规定不够了解,没能采取更为具体、明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容易产生不可行或难以落实等问题。
三、如何解决不深入的整改措施?
1.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例如,对于员工工作量大、压力大的问题,应该深入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确定导致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制定合适的整改措施。
2.合理安排制定者。
在制定整改措施时,应该合理安排具备相应知识和经验的人员,避免出现不专业或不实际的整改方案。
例如,对于员工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应该由具备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人员参与制定整改方案。
3.加强对制度的了解。
调查研究制度要充分了解和熟悉有关的制度,在制定整改措施时能够对制度规定进行细致分析、合理运用。
例如,在制定员工培养计划时,要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解,确保整改措施符合制度规定,能够落实实效。
四、结论
针对不深入的整改措施,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整改措施制定者的能力、加强对制度的了解等方面进行改善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整改措施的制定与落实,不断加强对整改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性的整改机制,在促进单位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员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