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春电影之浅析
青春的意义,在于你经过世事磨拭后,能够懂得长大所必须要舍弃的东西。时光沉淀下,你会慢慢懂得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羁绊,不曾见远山,开始摒弃年少的轻狂与幻想,慢慢学会一个人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叫做不曾见远山。因为我们现在都在成长的路上,有些事情我们看不到,那些人情世故,那些职场暗箭。不要再抱怨你的青春,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东西弥足珍贵,堪费你的一生去缅怀和追悼,这东西最不易保存和看守,总有一天,你愿拿一切去换取一张不复存在的回程票,来完成人生中惟一对美好的祭奠。但愿在这个纯净的年纪,记录下我们不曾见远山的少年情怀
 
一、关于中国青春电影
电影从诞生至今走过的100多年历程,青年人的生命体验一直是电影创作者非常热衷的题材之一,虽然到目前为止,青春电影还不能算作一个严格的电影分类,但青春电影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电影现象和文化现象。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都形成了独具特的青春电影体系。而在
中国,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重心等问题,青春电影发展并不充分,没有非常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体系。影片创作和理论关注的角度偏向于成年化,使得青春电影无法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声音。正如有人指出,在中国电影史上,“青春电影是在场的缺席者”。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社会主流体年轻化,这使得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观念和强势观念。社会历史的变迁在青年人命运思想上的体现尤为敏感和生动,这种相关的时代变迁又很直观地表现在电影中,随之出现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电影。电影创作环境更加宽容自由,第六代导演创作了一大批以书写青春、反思青春为重点的青春电影,迎来了中国青春电影的真正繁荣。 尤其是新世纪十年,青春电影创作硕果累累,风头正劲。一方面,青年导演在目前的中国影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他们用颠覆性的艺术理念亲手培育了青春电影,是青春电影忠实的拥护者,他们的镜头懂得如何去捕捉和表现青春;另一方面,虽然电影创作者持有不同的电影观念和创作理念,对于青春记忆却都有着程度不同的相似记忆和书写。另外,从受众体看,青年是目前观影市场上的绝对主流体,他们是推动国产电影票房的生力军。反过来,青年对于电影的观赏喜好和评价,对电影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青春电影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青春形象,从社会生活方式到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青年人独特鲜明的文化样式。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九十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阳关灿烂的日子》发生的背景,是距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遥远了的六十年代。主流社会里,那场著名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马小军们却是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小丛灌木,大风来的时候,他们会很高兴地变换一下自己的姿态,而当大风过后,他们仍然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原始模样恣意地生长。
王朔的黑幽默,夏雨宁静等演员略显稚拙但决不生涩的演绎,还有导演姜文初次执导的灵气与创劲儿综合之后,讲述的那段新中国初期一北京孩子的成长历程,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讽讥《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13年 赵薇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图来影院乐的观众的心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一些安慰。
二、关于美国青春电影
美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它很年轻,它很开放,它很商业化。所以它的很多电影拍出来是很商业化,甚至有点庸俗。但不可否认,美国还是有很多优秀的青春电影,我们可以从美国优秀的青春电影中领悟到,感受到美国的青春文化和学到很多人生哲理。
美国的青春电影多半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在近些年出现的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钵可以概括为积极的、浪漫的、堕落的以及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好莱坞青春片这一美国类型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
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死亡诗社》 1989年 彼得.威尔
这部影片的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这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该归类于校园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校园里,有这样一俊美如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
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老师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基夏雨的电影丁在课堂上,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
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因此而让影片止步于此。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接受现实,只有把自己捏碎。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朱诺》 2007年 杰森·雷特曼
看完朱诺后,感触颇深,这个风趣,直率,小幽默感,叛逆的16岁女孩,处处表现出它独有的魅力,在她的故事里,她始终表现出一丝可爱,一丝执着,一丝男人的豪爽,感染并影响着其他人。当她得知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她想过自杀,想过人流,但最终都放弃了。因为她不忍,不认无辜的生命被抛弃,不忍忘记了过去。所以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送给不能生育的家庭,去给不幸的家庭给予幸福,欢乐。善良的朱诺执着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坚持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那么,结果再残缺又怎样。他认真的享受生命,享受自然,追逐幸福,即便她只有16岁。
通过这部电影,我发现这部轻松的电影的意味却并不轻松,他可能会是当代美国青年生活的一个缩影,也可能是现代家庭的一个缩影。影片正是以一个社会现象,而折射出人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态度,折射出人们对爱的思考与体会。当你被意外地去背负巨大的负担或是责任时,你是勇敢地去接受它们,还是懦弱的抛弃它们,选择权在于你,在于你的精神品质。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多大。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会拉开,就看你是否在准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追逐 分享幸福的权利,所以,当你在追逐幸福的路上,善良的给予别人你的爱,分享别人的幸福,这未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快乐。以后,我们将会遇到
形形的人,看无数的事情,听无数的故事。我们都应看清自己的位置,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回自己的幸福时光,让爱在心中流淌,让悲观撕去伪装。将不幸藏在爱的小小角落,幸福就会照耀整个记忆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