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元素
点击上⾯“微⽂化联盟”
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元素
作者:王钻清
好久不关⼼中国当代诗坛了,只是偶尔读⼀些⽂朋诗友介绍的国内⾛红或国内实⼒派诗⼈的诗作,对那些“著名”或“知名”诗⼈不以为然的居多;不过本⼈读国外名家的诗作要多些。本⼈也写⼀些诗——有时作探索性写作或实验写作,⼤多时候是运⽤诗艺作些对⽣存的状态或对⽣命体验的诗意表达,特别是⽤诗的形式来写游记,或可叫做“诗体游记”吧。近来,笔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国当下诗歌状况,也作些思考。
诗⼈胡茗茗曾告诉记者,在⽬前的舆论中,关于诗歌的负⾯新闻多于正⾯,“梨花体”、“⽺羔体”等的流⾏让⼈们对诗歌的认知产⽣偏颇,实际上那两种“体”都是被恶搞的概念。“当前,多元化、平民化、⼝语化写作是⼤体的趋势,但这并⾮与降低诗歌的难度和标准混为⼀谈。”
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也开始关注和思索。据了解,当下中国诗坛出现了好些“诗⼈主张”,但那些诗⼈却⾃称为“派”或把旗号打的天响。⽐如,⾃成功的朦胧派后,出现了第三代诗、新⽣代、新世代、后新
诗潮(第⼀代诗⼈:指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中国现实主义诗⼈如公刘等;第⼆代诗⼈:指新诗潮中出现的朦胧派诗⼈如北岛等)。严格地说,第三代诗⼈不是属于某⼀个诗的流派⽽是泛指前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批诗⼈,⼜称“新⽣代”,以1986年10⽉的“中国现代诗体⼤展”为结体标志。第三代诗⼈是在82年以后与朦胧诗⼈脱离时逐步形成起来的;他们在诗歌的创作⼿法上依然受到前朦胧诗⼈的影响⽽⼜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的写作原则,反英雄反崇⾼及平民化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他们⼈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他们往往以集团利益的体出发尔后⼜反代、反集团,或努⼒在个体上趋于成熟后的独⽴和孤独,或游离于⼀切社会、⽂化意义,但他们的统⼀⼤旗⼀直是⽣命意识即强烈树⽴个体的趋于完全向内转的本体价值建构⽂学,是从反民族传统劣根性开始的深层次反⽂化的泛⽂学本体思想,是较之前朦胧诗⼈更加现代意识的本体论上的诗歌⾰命运动。他们开始以“后⽂化实验诗”进⾏实验、反叛,尔后牢固确⽴了终极⽣命边缘实验诗歌⽴场和态度,即先锋诗歌,因此他们是前卫诗⼈。第三代诗歌流派⼈数⼗分可观,团体组织数⽬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更具体的诗歌流派。发动这场运动的领潮⼈包括“⾮⾮主义”、“他们”、“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现实主义等的⼀批具有社会实⼒的新⽣代诗⼈和评论家。其中出现了⼀些有实⼒的诗⼈:徐敬亚、于坚、韩东、西川、王家新、海⼦、骆⼀⽲、西川等。
后来,也就是在我搁笔之时,⼤约在20世纪90年代⾥,“民间写作”作为⼀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成为与“知识分⼦写作”相伴相克的对抗⼒量。据说,在“民间写作”看来,诗歌写作应强调本⼟经验
与叙述的客观化,并注重语⾔的⼝语化,甚⾄要重新解放和焕发地⽅⽅⾔的活⼒。同时,他们致⼒与拆解诗歌语⾔,甚⾄⼀切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隐喻结构和象征体系,并试图努⼒恢复语⾔和⽣存经验的原⽣状态。“民间写作”的主要诗⼈有伊沙、徐江、侯马、管党⽣、阿坚、中岛、余怒、君⼉等。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写作的对⽴,导致了第三条道路写作诗的出现。“第三条道路就是⽆数条道路,就是每个诗⼈选择并到最适合于⾃⼰最佳的写作⽅式。”在审美上容纳不同的艺术主张,以不同的诗艺、⾔说⽅式、修辞策略来共同丰富当代汉语诗歌的内在品质。因此,随着“第三条道路”诗⼈与作品的不断增加,写作⽅式与风格的多元化也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益呈出来。
随后,出现了“中间代”。“中间代”是20世纪60年代出⽣的⼀部分诗⼈、他们既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也没有机会参加早期的⽹络诗歌运动。他们独具个性的诗歌写作、精彩纷呈的诗歌⽂本,已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今中国诗歌的精神⾼地。“中间代”的出现,是⼀种与诗歌运动相对独⽴的分类法。“中间代”不是新⼀轮的诗歌运动,它是⼀代诗⼈对⾃⾝诗歌写作的“现⾝说法”与“⾃我证明”,是⼀个宽泛的代际概念。所谓的“中间”,除了代际的辨识之外,还意味着在诗歌运动之外、坚守中间⽴场的诗歌写作精神。“中间代诗⼈”,就是⾃觉维护诗歌的独⽴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运动”与观念写作的⼀代诗⼈。代表诗⼈有:安琪赵丽华等。
接下来,信息主义在⽹络时代应运⽽⽣,它起源于⽹络诗歌。诗阳在1993年初起通过电脑⽹络创作和发表诗歌,逐渐带动了其他诗⼈的加⼊,在两年内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络诗歌运动。1995年诗阳在
创⽴了⾸家中⽂⽹络诗刊《橄榄树》之后,与其他⽹络诗⼈⼀起从事诗歌创作理论的研究,认为⽹络诗歌写作具有虚拟现实的⽹络⽂化特征,并试图以信息论对⽹络诗歌的创作实践进⾏诠解和⼲预。1998年诗阳在发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系列作品之后,正式提出了以信息主义的重构综合写作原则为基础、在信息体系中寻诗歌的超验本质的信息主义创作理论。“信息主义”的主要成员有诗阳、九歌、诺然、克莱⼉、遨笛、半秋、通宵达旦、柳下影、成郭、弈江南、潇湮、故牧、思乡等。信息主义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得到进⼀步的发展,信息主义诗歌创作论纲在时代诗歌⽹上发表,诗阳与九歌、诺然、克莱⼉等出版《信息主义》、《时代诗刊》、《⽹络诗⼈》等信息主义诗刊。
主义》、《时代诗刊》、《⽹络诗⼈》等信息主义诗刊。
没想到,后来还出现了“下半⾝写作”。2000年7⽉沈浩波等发起创办《下半⾝》同⼈诗刊,并写下《下半⾝写作及反对上半⾝》⼀⽂。从此“下半⾝写作”不断扩⼤成为诗歌流派,并不断引起诗界争议。所谓下半⾝写作,指的是⼀种坚决的形⽽下状态,“下半⾝”强调的是写作中的“⾝体性”,其实意在打开⾝体之门,释放被压抑的真实的⽣命⼒。他们认为,他们已经与知识和⽂化划清了界限,他们决定⽣⽽知之,⽤⾝体本⾝与知识和⽂化对决。对于他们⾃⼰来说,艺术的本质是唯⼀的——先锋;艺术的内容也是唯⼀的——形⽽下。下半⾝写作的创作⽅式,指的是⼀种诗歌写作的贴⾁状态,呈现出带有原始、野蛮的本质⼒量的⽣命状态。⽽强调下半⾝写作的意义,⾸先意味着对于诗歌写作中上半⾝因素的清除,上半⾝的东西包括知识、⽂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思考、承担、使命、⼤师等等。
所以“下半⾝”的宗旨是∶真实、具体、可把握、有意思、野蛮、性感、⽆遮拦。代表诗⼈:沈浩波尹丽川李红旗南⼈朵渔等。此外,出现了所
谓“荒诞主义”、“灵性诗歌”、“垃圾派”等。说说垃圾派,它出现于2003年3⽉,创始⼈是⽪旦(⽼头⼦),出版有《北京评论》⽹刊。垃圾派的三条原则是“第⼀原则∶还原、向下,⾮灵、⾮⾁;第⼆原则∶离合、反常,⽆体、⽆⽤;第三原则∶粗糙、放浪,⽅死、⽅⽣。”垃圾派是继“下半⾝”之后另⼀个引起争议的诗歌体,在⽹络诗坛上有“北有下半⾝,南有垃圾派”的说法。呵呵,真好玩,当下中国诗坛各打旗号、各唱各的歌。这是由不同⽂化背景或不同⼼态或不同企图演绎的热闹场⾯。
不过,从总体上看,“民间写作”、“中间代”、“信息主义”、“下半⾝写作”、“荒诞主义”、“灵性诗歌”、“垃圾派”等在“⽆纸化”的⽹络传播和印刷业特发达的状态下“横空出世”或“闯荡江湖”,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是好是坏,值得讨论或反思。想想中国现代⽂学中的那些诗派和诗⼈——如新⽂化和新⽂学运动背景下的以胡适为第⼀⼈的“尝试派”,以胡适、徐志摩、闻⼀多、梁实秋、陈源等为发起⼈的新⽉社,因提倡现代格律待⽽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书店在上海成⽴,1928年3⽉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了《新⽉》⽉刊,团结了⼀⼤批后期新⽉派的新诗⼈。新⽉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成就的诗派。新⽉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彩美和意境美,讲究⽂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
产⽣了较⼤的影响。新⽉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徐志摩是新⽉派的代表诗⼈。再如,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了了不起的诗⼈和好的诗作。以李⾦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四年间。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诗歌的影响,注重⾃我⼼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的象征来暗⽰思想。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通过象征的写作⼿法来强调诗的意象暗⽰性功能和神秘性,在⾮理性的⼼灵世界中认识⾃我。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产⽣了重要的影响。代表诗⼈:李⾦发穆⽊天王独清冯乃超于赓虞邵洵美。看看这些诗歌流派、诗潮和诗⼈,当下中国诗坛的那些诗⼈们回过头来关照⼀下⾃⼰,⼀⾃⼰的长处和严重不⾜吧。
诗⼈胡茗茗认为,好的诗歌是应带有“诗意”的,为读者带来遐想空间。翻译家、诗⼈⾼兴也曾说:“对于诗⼈与诗歌翻译者,阅历都是⾮常重要的,它能够磨砺你的⽬光。”⾼兴说,“⽇常⽣活⾥处处隐藏着诗意,⽽只要拥有锐利的⽬光,你就能发现诗意、展开诗意、深⼊诗意,⽽这恰恰也是诗⼈的天赋。”那么,什么才算有“诗意”呢?我试图从翻译家翻译诗歌的体会和眼光来看看,谈谈诗歌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元素。
浙江⼤学数学系教授、诗⼈蔡天新在《译诗与⾳乐性——读⾥尔克和科恩诗集》⽂中写道:美国诗⼈罗伯特-弗罗斯特有⾔在先,“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那点东西”,但我以为,在两种成熟的⽂明和语⾔
中互译,⼀切皆有可能。只不过⽐较⽽⾔,有些诗⼈好译,另⼀些难译⽽已。个⼈认为,画⾯感或空间感较强的诗好译,⽽⾳乐感或韵律感较强的诗难译。例如,美国名诗⼈e.e.卡明斯的诗就没有很好地翻译过来。也就是说,我认为各民族语⾔在语⾳和语感上有差异,⽽画⾯却是相通的,因此应该有所选择。当然,⾯对真正有创造性的诗歌,即使译⽂不尽如⼈意,⼀位优秀的读者也能够从中获益。
他说:“相⽐之下,陶渊明和李⽩、杜甫、⽩居易、王维等唐代诗⼈的作品被英国汉学家阿瑟-惠黎译成英语后(《中国古诗170⾸》,1918),受到了西⽅诗⼈和读者的普遍推崇和喜爱,可以说是所有中国⽂学中最成功的⼀次翻译。虽然他采⽤不押韵的散体形式,使得传统的韵律丧失,但由于画⾯⼗分清晰,译成英⽂后仍能较好地呈现给读者。更重要的是,这些画⾯本⾝蕴含了⼤⾃然的韵律。这也是唐诗在西⽅的影响⼒远在宋词之上的主要原因,后者如苏轼韵律更为严格且喜欢⽤典,这⼀点惠黎本⼈也指出了,⽽《红楼梦》等中国古典⼩说的典故之多更甚。”他还强调,“除了空间感,诗⼈的风格特点在翻译时也必须保留。”
法国诗歌翻译家徐知免谈到翻译诗歌的难点,徐⽼说,翻译诗歌不像翻译⼩说,⼩说有情节和故事,译者可以按⾃⼰的时间和习惯列出⼯作表,⽐如每天翻译⼀章或⼏页,但⽤这种办法译诗就不⾏了。短短⼀句诗,⽤哪⼏个字把它的意韵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译者可能这会想到⼀句合适的对应中⽂,也许明天或后天⼜想到⼀个更恰当的词语,翻译的⼈可能每天都在想着这⾸诗,直到译出满意的词句。除了翻译⽅法折磨⼈外,徐⽼认为翻译出诗歌的节奏更难。众所周知,因为有节奏,诗才有韵味,
海子简介⽽把法语诗翻译成中⽂,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让节奏丢失是对译者巨⼤的挑战,只有反复地通读体会原诗,才能感受把握到那种似有若⽆的隐秘节奏。与⼩说的另⼀点不同是,诗歌还有着朦胧飘渺的属性,译者要
读体会原诗,才能感受把握到那种似有若⽆的隐秘节奏。与⼩说的另⼀点不同是,诗歌还有着朦胧飘渺的属性,译者要将原⽂中的轻灵逸动准确表达出来,更需要中⽂深厚的功底。
我认为,诗歌是更形象、更⽣动、更精炼且韵律与意味天然融合的语⾔艺术,是散布⽂字和图像双重信息的艺术。诗歌跟⾳乐、绘画⼀样有⾃⾝的本质特征,诗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意的表现⼿段有通感、⽐喻、⽐拟、象征等;诗歌的基本元素包括⾳乐性⽅⾯的韵律、节奏,图像⽅⾯的画⾯感或空间感,意境⽅⾯的具象或意象。忠于内⼼并诗意表达正是诗歌精神。
【作者简介】王钻清,笔名清平湾,湖北仙桃沙湖⼈,现居深圳,华中师范⼤学中⽂系毕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利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做过新闻记者、编辑、总编,曾在《当代⽂艺思潮》《⽂学教育》《星星诗刊》《星星·诗歌理论》《长江⽂艺》《湖北⽇报》《打⼯⽂学》《中国诗歌⽹》《北京⽂艺⽹》等媒体发表⽂学评论、⽂艺随笔和⽂论若⼲篇,⾸创“诗体游记”并受到境内外70余家媒体关注和国内语⽂界好评,⾸创“⼤时空诗”并受到学界肯定和诗界好评以及境内外50余家媒体关注,出版诗集《回归或出发》和《⼤时空诗》,诗集《回归或出发》获得第⼆届中外诗歌
散⽂邀请赛图书⼀等奖,“⼤时空诗”系列《在飞⾏的上空感知⽣命》获得第⼆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创作奖,著有《新语漫话红楼梦》并在《长江⽹》等媒体连载。
图⽚来⾃⽹络:转载需注明出处
平台总编:云飘飘
执⾏主编:盈⼦责任编辑:sunny
投稿邮箱:*****************(欢迎原创投稿)
“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