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中国的货币需求曲线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充分理解Eviews软件系统管理和基本原理,掌握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原理,学会用计量经济模型来实证研究探讨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
二、理论基础
要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就首先要对货币需求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历史上看,经济学家曾经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仅仅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从而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的货币来支撑。马克思的货币必要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则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也就是说,它和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实物资产一样,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它还具有交易媒介的职能。从这一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不是被理解为经济中为完成一订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而是被理解为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财富量。自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以来,经济学家们主要是从后一角度来讨论货币的需求。应该注意到,经济学家所讨论的需求,从来都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例如当经济学家谈到消费者的商品需求时,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愿意购买的商品量,如果没有这一约束,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就可能是无止境的,因而也就无从讨论了。货币需求也是一样的,它不是简单地表示人们
想持有多少货币,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手中的货币多多益善,货币的需求这个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它真正的含义是指,当某人拥有一定量的财富总额时,他可以选择以多种形式来持有该笔财富。而他愿意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来持有的那部分财富就构成他对货币的需求。所以,货币需求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选择,或者说财富分配行为,它受到人们的财富总额、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及风险的影响。
对于货币需求的问题,经济学家们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下面介绍几中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理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并不把货币需求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名义国民收
入及物价是如何决定的。但是由于它建立了名义国民收入同货币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一定名义国民收入条件下需要的货币量,因而被看成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随着货币数量论的发展,它作为货币需求理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已经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货币需求理论,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更是被直接当作一种货币需求理论来阐述的。
1.1、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他的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最好的概括。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
MV T=PT
式中M代表在一定时期中货币的平均量;VT代表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也就是一定时期内货币被从交易的一方支付给另一方的次数;P 是适当的一个价格平均数,它代表所有交易商品或劳务的平均价格,T则是一个适当选定的数量指标,它代表了该时期内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因此,PT代表的是该时期内商品或劳务的总价值。
由于所有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资料不容易获得,而且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也在于国民收入,而不在于总交易量,所以交易方程式通常被写成下面的形式(数量方程的国民收入形式):
MV=PY
式中的Y代表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
价值,也就是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因此PY即为名义国民收入;V则代表一年中每一元钱用来购买最终产品或劳务的平均次数,它被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费雪认为,货币是流通速度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短期内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常数,而在工资和物价的灵活调整作用机制,经济会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此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内也将保持不变,所以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
从交易方程式中,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货币存量(M)就等于人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M d),不难得出货币需求的表达式:
M d=PY/V
1.2、现金余额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另一个版本—现金余额数量论是由剑桥学派的
经济学家马歇尔、皮古等人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得出了和现金交易说完全相同的结论,但是分析的出发点却完全不同。它首先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然后探讨哪些因素决定了人们对这种资产的需求,并最终
得出货币量和价格水平同比例变动的货币数量论观点。其表达式如下:
M d=k·PY
式中的k即为比例系数,它代表了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名义收入的比例。
剑桥学派还假定,货币供给M与货币需求Md会自动趋于均衡,于是便有:
M= k·PY
这就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继承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所不同的是,凯恩斯对人们的持币动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进而得出实际货币需求不仅受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利率影响的结论。
凯恩斯将人们的持币动机分为三类:
2.1. 交易性需求
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这是由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导致的一种需求。凯恩斯认为,虽然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受到其他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主要还是取决于收入的大小。
2.2. 预防性需求
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发的意外支出,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是同收入成正比的。
2.3. 投机性需求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凯恩斯假定人们可以以两种形式来持有财富:货币或生息资产,后者用长期政府债券代表,因此,影响财富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因素也就是影响货币投机性需求的因素。据此,凯恩斯认为,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水平负相关。
综合来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表示如下:
M d/P=L1(Y)+L2(i)
3.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继承了凯恩斯等人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的观点,从而把货币需求当作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来加以考察。所不同的是,他不像凯恩斯那样,用债券来代表所有货币之外的金融资产,从而把资产选择的范围限定在货币和债券之间,而是把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实物资产都列为可替代货币的资产,从而将资产选择的范围大大扩
大,并从中得出了与凯恩斯主义者截然不同的结论。货币既然是一种资产,那么最终财富所有者对它的需求,也就是以货币这种资产持有财富的愿望就会受到财富总量、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形式上的划分、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等因素的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
⎛•=u dt dp P r r r w Y f P M e b m P d ,1,,,,, 其中:
M d /P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
Y p 表示实际持久性收入,用来代表财富;
w 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 m 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r b 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包括债券的资本利得;
r e 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包括股票的资本利得;
dt
dP P •1 表示商品价格的预期变化率,也就是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u 表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暗含着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这是因为,利率的变动往往是和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的。弗里德曼认为,事实上,货币和其他资产的报酬率往往的同向变化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是持久性收入。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因为持久性收入的变化是缓慢的,而不像利率那样经常上下波动。其次,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本身是稳定的,它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位移。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利用过去数据估计出来的货币需求函数经验公式可以被用来估计未来的货币需求。这一点与凯恩斯的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在凯恩斯看来,货币需求函数将因人们对安全利率看法的改变而发生位移。
前面介绍的几种货币需求理论,有的互为补充,有的则存在尖锐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需求理论的分歧可以归纳为三个经验上的问题,那就是:
(1)货币需求对利率是否敏感?
(2)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如何?
(3)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如何?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但是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货币需求函数某些时候是稳定的,在某些时候则并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而且还表现出顺周期波动的特点。
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研究。早期,我国学术界建立货币需求模型的方法包括经验数据法、基本公式法、微分法、比例法等,但这些早期的方法都是不够精确,只能够对货币需求量进行粗略的估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模型为主的实证分析越来越多,这些模型有局部模型(秦宛顺等,1991;孙来祥,1991),也有一般模型(秦朵,1997;郑超愚,1996)。近年来,更有不少国内研究者开始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例如刘斌、黄先开和潘虹宇(2001)就利用中国1978-1997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M1实际余额与实际GDP、价格指数存在协整关系,M2实际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由此得出比较稳定的短期动态模型。在后来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变量纳入货币需求函数中进行实证分析,如在货币需求方程中引入股市交易量、股市市值,金融深化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易纲,1996),家庭经营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重(孙来祥,1991)等制度因素,以求更全面地反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王少平、李子奈(2004)采用协整分析,认为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谢富春、戴春
平(2000)运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各个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方程M1的DW值为1.272,处于难以确定的DW区域。
三、实验内容
利用Eviews,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股票市值、利率、零售物价指数、外汇储备为变量因子后,建立中国货币需求模型,根据所得到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综合实证分析。
四、实验步骤
(一)中国货币需求计量模型的建立
1.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国内经济总量水平。从理论上讲,GDP越大,对货币的需求越大,而且它对各层次的货币需求影响是同方向的。
2. 股票市值(CSV)。一般来说,在股市上涨的过程中,股票市值增加,人们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大,但是股票市值的高低对不同层次的货币需求影响是有差异的。在股市上涨时,会出现“储蓄搬家”的现象,即很多的资金从银行涌入股市,表现为银行定期存款的减少,活期储蓄存款增加,券商保证金增加。
3. 利率(R)。一般来说,利率越高,反映居民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
4. 零售物价指数(RPI)。零售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预期密切相关,且成正向关系。
5. 外汇储备(FER)。一般来讲,外汇储备增加越多,货币需求越多。
6. 随机因素(U)。包括未考虑到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示为:
货币的含义
式中::对::对
::股市市值;: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