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得锋 杨凤叶 胡卫星
来源:《决策探索(中旬刊)》 2020年第12期
文/郭得锋1 杨凤叶1 胡卫星2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世界各国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力度越来越高,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也在其中。文章阐述了碳中和的意义,分析了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和技术方案,提出了高等院校能动专业要从七个方面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国在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碳中和;能源与动力;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双万计划’背景下《传热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
一、碳中和的意义
在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所谓碳中和,就是一方面从排放端着手,采取减排措施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寻求新型可再生替代能源;另一方面,从负排放项目着手,诸如碳汇、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项目,抵消已经排放到大气中的碳,从而实现零排放甚至负排放。
碳中和政策的提出,为能源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现阶段工业生产所用能源的8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大气碳污染的主要“贡献”者。要实现碳中和,能源就是改革的关键,节能、减排、碳捕集与新能源等技术必须多管齐下,大力发展,为下一步的行政决策提供比选方案。
高等院校能源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也必须做相应的改革。
二、能动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主要围绕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应用,而化石燃料的应用以燃烧为主,工业上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其热能进行工作。这些教学内容不适合未来碳中和的发展方向,可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是培养目标。面向碳中和的发展方向,研究新能源和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根据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得学生能在太阳能、风能、分布式能源系统、智慧能源、燃烧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碳捕集等领域从事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满足国家碳中和战略的发展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方向,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学生对碳中和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二是课程设置。保留传统能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传统能源方向的专业增加碳捕集与封存(CCS)课程,新能源方向的专业可增加热力发电、燃烧污染物的控制与排放、太阳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核能发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冷热电三联产技术、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制冷与空调原理等课程,分门别类地进行教授。
三是教学理念。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配合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是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实现课程的多元化。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其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与其他专业的交集也越来越多。能源类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能够把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当中。
五是实践教学。要重视实验、进厂实习、学科竞赛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无论是能源结构调整还是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都是新方向,市场上相关的设备和企业很少,学生学习起来过于抽象,所以,需要以配套的实验和进厂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辅助。
六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改革分为两部分:新型能源的课程评价侧重于对教学内容实用性的了解;传统能源的课程评价,如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侧重于原理和工程可行性。
七是就业指导。紧跟国家政策,积极正确地为学生讲解碳中和的绿发展之路,让学生学习了解新能源和碳捕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市场行情。另外,还可以联系相关单位来学校进行招聘,结合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去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应聘。
陶虹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不仅仅是减排,还要利用新能源、碳捕集与封存(CCS)等技术多管齐下,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维持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合理比例。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其能源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也必须转向碳中和的发展道路上来,具体方向就是新能源、碳捕集与封存(CCS)等技术。本文从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课程评价、就业指导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为培养祖国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伟,陶虹秀,张丽娜,等.新能源专业教学及课程体系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109-110.
[2]戴宗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0):3-4.
[3]MUSCHEN K,LUTKEHUS I,SALECKER H,等.德国风电发展与“碳中和”目标[J].风能,2015(3):38-41.
[4]罗克利.碳捕集与封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1.中原工学院
2.大唐信阳华豫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