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评课李老师执教了九年级上册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习作者阐述问题条理清晰的行文思路。体会、领悟本文的说理方式以及设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议论文思路严谨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讨,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设计主要有四大板块组成:检查预习,讨论思路;明确论点和论证方法;比较阅读明思路;最后是拓展。教师在设计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思维,即文体思维的培养。即从议论文应该如何读?文章的思路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教师通过比较改文与原文的优劣等环节来推进课堂。在此,不妨就课堂的几个环节来说说其得失——
一、注重学法指导,引领学生探寻文本思路
“先学后教”,倡导主体认知在前,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先学”并不排除教师的任何课前指导。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可操作的程序。教师帮助学生预设一些预习的内容、范围、方向,甚至方法的引领,避免大而不当。本节课有两处学法指导值得提倡。如课前的学法指导,并非违背了先学后教的原则。课前出示“自学议论文方法指导”,上课时,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请学生“谈谈文章的论点和思路”,并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明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寻文本思路,在作者缜密的思维中,感悟议论
文的行文方式。引导学生先说文本的思维方式,接着又在屏幕上呈现两种不同的思路。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探究这两种思维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为此,引领学生反复研读最后一段,让学生自行发现了其中分号的作用。其实这里每一处分号,恰恰就是文本的推进思路。这样,教师在学生“知其然”的基础上,再次呈现两种文本的思维,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有些基本的议论文的知识点也是不能疏漏的,比如在分析文本的思路时,论点在哪里提出?作者是怎样层层论证自己的论点?借助了那些论据?文本是通过怎样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也自然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果一味的抛弃这些议论文的术语,同样也会偏离文体的思维轨道。
二、借助比较辨析,引领学生明晰行文优劣
在理清文本思路之后,课堂继续推出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开头用问题引入的优点。出示教师自己对课文进行改写的材料。文章开头先提出论点:我们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首先,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其次,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最后要坚信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最后总结全文,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富
有创造力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让学生比较老师修改后的文章和课文,分析两篇文章各自的优点和
缺点。从而了解设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了解文章开头问题引入的优点。了解议论文该怎样作到结构清晰,条理严谨。
议论文的难点不是寻文章的观点,而在于把握作者论辩的思维。执教者以此为教学的重点,把握应该是很恰当的。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比较两文的思路,并说自己的更喜欢哪篇的理由和感受,明白改写后的文章虽然容易学习、模仿,但缺乏深度。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原文的之所以这样开头的好处。
这个比较环节设置比较有创意,但教师在引领的时候,只是简单地问学生:“你更喜欢那一篇?并说明理由。”这样的设问切入点太大,学生几乎无从着手。倒不如让学生说说两篇文章的区别在哪里?可以从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等不同角度比较。这样学生不至于无从比较,毕竟“喜欢”这个词太宽泛了。同时这个比较环节中还可穿插让学生比较两文的过渡衔接,尤其是让学生关注原文中设问句的作用。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这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原文正是借助设问步步引向深入,这点也恰恰也是改写后得文章所欠缺的。
三、引入迁移拓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中,有不少是与“方法”有关的。有的思想
方法,关系到学生
发现问题和创造能力。课堂第五个环节是“拓展”,提供林家箴的《说勤》,让学生用提纲的方式理清本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即论证思路。学习从文本中寻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方法,借助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来阐明观点。《说勤》与选文比较,结构比较规范,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因为时间比较仓促,这篇比较阅读有点走马观花的味道。
相对而言,开头第一环节让学生阅读文章,积累词语。通过第一遍阅读,运用工具书出新掌握的词语和仍然存在疑惑的词语。试着让学生运用几个成语写一段话,这样的学习,既重视了基础的积累,并且也注意方法的创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议论文如何借助“导学案”来实施“先学后教”?如何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导学案”?关键是教师取舍什么内容来教?即“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情精心选择问题,并以此总绾整个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