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内容:①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种客观存在不仅在于人的肉体直观,更在于严密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证实。
②它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小的物质微粒,整个世界就是这种物质微粒的组合体。
③它认为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原理解释。
④它认为整个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关系,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
特点:①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②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③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历史作用: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②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①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②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③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试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1)系统自然观: 
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③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④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
①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②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③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
①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②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内容及特征。
内容:①确立了生态概念。生态学认为,世界根本不能分为各自独立的主体与客体,把一切实在看作是动态的、易变的、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
②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③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的整体。
④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⑤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⑥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征: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①全球性。②批判性。纠正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激观念和行为。③和谐性。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是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5、试述当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与解决。
(1)矛盾冲突:20 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
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课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2)矛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而且要保护和建设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① 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妥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为人类自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人类作为自然界发展产物,应当充分尊重自然界优先地位和自然界发展客观规律。只有进一步深化人类对包括自身在内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妥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为人类自身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②搞好统筹协调,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氛围。把全面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法规政策、科技、文化有机地纳入一个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营造一种良好环境。这种良好环境是一个复合体,由环境良好型技术、环境良好型产品、环境良好型企业、环境良好型产业、环境良好型学校、环境良好型社区等组成。这个复合体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
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③加快科学发展,努力转变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要积极促进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生态工业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的最佳载体。生态工业主要包括资源的充分利用、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治。通过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科学分配来生产不同产品,或者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对副产物进行充分开发利用,都可实现多产品联产。产业共生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再制造技术等。
6、简述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①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
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②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③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有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⑤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生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⑦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象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也有重要作用。
⑧技术异化问题。
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7、简述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
(1)科学的本质: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科学的特征:①客观性和实证性;②探索性和创造性;③理性和系统性;④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形态,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无国界;⑤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技术的本质: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
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的特征:①自然性和社会性;②中立性与价值性;③自主性和建构性;④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
8、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1)科学发展的模式和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分析:
①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②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