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周朝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最终自取灭亡,所以秦代吸取前代教训实行郡县制,选B;郡县制是秦代取代周制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西周按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A;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文化制度,排除D。
选择题
西周宗法制是
A. 按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关系和等级
B. 按所掌握的权力来确定地位
C. 按年龄的长幼来确定身份和地位
D. 按性别的不同享有规定的财富
【答案】A
【解析】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选A;宗法制按所处的血缘等级来确定身份和政治地位,排除BC;宗法是按血缘等级的高低分享不同的财富,排除D。
选择题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和谐对称
B. 中央集权
C. 皇权至上
D. 江山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皇帝所进行的重大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且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选择题
连云港市苏马湾有汉代“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界域石刻”遗址;《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淩、徐、海邑、朐、郯、下邳、建陵、彭侯国、下相侯国”等记载。这说明汉初在地方实行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中朝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东海郡有“淩、
徐、海邑、朐、郯、下邳、建陵、彭侯国、下相侯国”等记载”的信息说明是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其他选型题意,排除。
选择题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
A. 秦汉 B. 隋唐
C. 魏晋南北朝 D. 明清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世袭社会”“回潮时期”“科举社会”可知分别代表的是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集思广益打一国家
A. 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
B. 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等科场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 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试题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A项错误;宋代的“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现象,但并不能杜绝,故B项不对;“行卷制”和“糊名制”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完善,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故C项错误,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