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分析日本豪华轿车案例
发生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车一个到美国寻立足之处的绝佳机会。能源价格的上涨,使那时的人们对便宜、省油的小型车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美国和欧洲的生产商们都无法提供那样的商品。日本车的春天来到了,它们的形象也随之确立:廉价、省油。但也仅限于此,日本车在低端市场游刃有余,却没机会突破。
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很快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好转,浮现出一代年轻的富有的中产阶层,他们被称为“雅皮士”。这些人对汽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他们注重豪华和性能,而表面上奢华的大型轿车和经济性已经被他们摒弃。在那个年代,宝马3系已经成为了典型的“雅皮士车”。实际的销量也证明了这一点。奔驰、宝马、奥迪等最能迎合雅皮士要求的高性能豪华车销量一路飙升。
看着欧洲车在美国高歌猛进,已经在美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也跃跃欲试,试图开发出新的豪华车型来抓住这个新兴的消费体。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以廉价小型车起家的日本品牌根本无法和美、欧老牌豪华厂商竞争。美国人把日本车讥讽为袖珍火箭,意思是速度够快,但安全性不强。这个称号在日本车身上代代相传,从丰田到本田,然后铃木接手。日本车被严格地排除在高级车行列之外。
豪华车但不服输的日本人选择了另一条路:开辟新的品牌。而且,这些新的豪华品牌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产品线和销售渠道。本田第一个试水,推出了讴歌(Acura),随后丰田创造了雷克萨斯(Lexus),紧接着日产也开始把英非尼迪(Infiniti)的牌子挂到自己的车上。顽强的日本人很快赢得了市场的尊重。从前汽车评论家们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车的嘲笑随着新的豪华品牌的推出而偃旗息鼓。“日本豪华车”不容置疑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讴歌(Acura):日本豪华车的开路先锋2006年春,Acura在上海的“上赛道”开展媒体试驾活动。这是Acura品牌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国,并且公布了其官方名称——讴歌。中国的消费者对这个本田旗下的、来自美国的品牌并不熟悉。但实际上它却是日本豪华品牌的开路先锋。
1981年,本田在俄亥俄州的工厂动工,那时他们就发现美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但是随着这些消费者事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在本田车系里面无法再到更好的第三辆车了。本田不得不把这块市场拱手让给德国人。
这样的消费者流失是本田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开始规划自己新的豪华车型。那时的想法是这款车应该比雅阁大,使用本田第一台V6发动机,配置上追求豪华。同时还要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驾驶乐趣。本田的管理层希望这样的一款车能把高端消费者挽留在本田的阵营中。本田认为这一款车不应该在已有的销售渠道中销售,因为现有的销售渠道中的车型,像思域、雅阁、先驱等都是两万美元以下的车型。这些车型会影响豪华车的品牌形象。于是,本田在亚洲汽车制造商中第一个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开创新的豪华品牌。这个品牌就是讴歌(Acura)。它拥有全新的、独立的产品线和销售渠道。
那一年是1986年——亚洲豪华车元年。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讴歌就红遍美利坚。销量直逼奔驰、宝马等老牌豪华厂商。1987年的全年销量达到了10.9万辆。其中旗舰车型里程(Legend)销售5.5万辆。但是当初Integra只是作为备份车型,一旦里程销售不佳才由它扛起本田豪华车大旗。没想到它与里程均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1990年,讴歌品牌一共实现销售13.8万辆,里程占到了5.4万辆。而在那一年,奔驰一共销售7.8万辆,宝马则只有
6.4万辆。
虽然讴歌的开局很好,但是不久,它就遇到了同样来自日本的豪华品牌的强有力的冲击。它们是丰田的雷克萨斯和日产的英非尼迪。同时德国豪华厂商也积极应对来自日本的冲击。奔驰加快了新车型的发布,并且在价格上做出了让步。
讴歌面临的困境很快便表现出来。2003年的销售水平仅仅和1994年持平。整个产品线显得很混乱,从NSX跑车到入门级的Integra都挂着讴歌的牌子,使得这个品牌的定位变得模糊不清。这时的讴歌只能借鉴德国人的做法:削减车型数目。包括曾经备受青睐的里程以及Integra、Vigor等小型车都被放弃或者被新的车型替代。
改革进程很快,他们不断地推出新车型,替代老车型。比如滞销的SLX被基于本田奥德赛开发的MDX替代。MDX是第一款在轿车底盘上开发的拥有三排座椅的交叉车型,这种轿车化的小型SUV很快便成为极度畅销的新车型。第一年5万辆的销量证明了这一点。
之后的车型令人兴奋。它们造型时尚,更具科技感和驾驶乐趣。比如新TL、旗舰车型RL、运动型车RSX和刚在底特律车展上亮相的RDX。而双门运动型车CL则被放弃了。即使是这样的改革,很多人对讴歌还是颇为不满。他们认为讴歌就应该是一个纯粹的豪华品牌,旗舰车型应该使用V8发动机和后轮驱动,而不是现在RL使用的V6发动机和四轮驱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