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发展历程论文
饭圈”作为内地追星族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形成的体,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饭圈就呈现出了为互联网舆论战争而生的特质。它具有分明的阶级,严谨的组织架构,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和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侵略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造就了今天的饭圈?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传媒学和社会学界来说,饭圈文化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方向。但是站在历史学的角度上来审视饭圈这可能是第一次。我将从历史的角度解剖饭圈的发展脉络,让我们更好的审视这个从互联网文化中诞生的“熊孩子”。
在理解饭圈的成因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艺人和粉丝关系,我将这种关系理解成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传统模式下艺人是商品的生产者,粉丝并不消费艺人本身而是消费艺人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在这种模式下,艺人-经纪公司-产品-粉丝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厂商-授权经销商-商品-消费者关系。
曾沛慈图片这种稳定商业关系的持续时间和艺人这个职业诞生的时间一样悠久,直到“偶像”这个概念的
产生,文娱行业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偶像商业模式。艺人从商品的生产者变成了商品本身,经纪公司负责制造和贩卖偶像,粉丝消费偶像的一切,包括且不限于他的公众形象、私生活、衍生品、创作等。而经纪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扮演生产厂商和经销商的角。在这个阶段艺人、经纪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经纪公司单独扮演了厂商和经销商两个角,从产业链的“中间商”转型成了上游的生产商和商品的独家经销商,偶像失去了产业链的上游地位和商业关系上的自主权,变成了单纯的“商品”,经纪公司-偶像-粉丝关系的本质变成了厂商+厂商直销-商品-粉丝。
当过兵站过岗
从历史上来看,贩卖人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贩卖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模式,第二种是制造个人崇拜收取上贡的神棍模式。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模式的法律和道德风险非常大,收益也是一次性的,远不如第二种模式来的细水长流。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偶像产业也不是一天成熟的。在日本和韩国,偶像产业在90年代就已经起步,随后形成了会员制的商业模式。粉丝们需要先购买经纪公司的会员资格。相当于付费获取“粉籍”,从而获得收取偶像相关会刊、观看偶像相关的影像和优先购买活动门票等资格。但在中国由于娱乐行业发展起步较日韩更晚且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缘故,
发展出了与之截然不同的“饭圈经济”模式。我将这种模式视作为偶像经济的一个亚种。
21世纪的一切历史,本质都是互联网的历史。
——我说的
我将中国的饭圈经济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粉丝团阶段,无人身依附关系的流量雏形阶段和成熟的饭圈经济阶段。它们分别对应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蛮荒时代,黄金时代和平稳时代。
如果说要给饭圈经济划定一个元年,我会将它划在2005年。这一年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就是第二届《超级女声》。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二届《超女》产生了强大的破壁效应,当年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台,第二届《超女》的同时段收视率以压倒性优势占据首位。据统计,超女的年度三强总决选收视率高达11.65%,市场份额高达29.54%。在这种“破壁效应”的推动下,“超女”们的粉丝团也应运而生。
严格意义上来说,粉丝团并不算饭圈的“雏形”,更接近“老祖宗”。粉丝团和饭圈的关系就像是南方古猿和现代人类一样,虽然从DNA的角度上来说都是一个物种,但二者之间早已是
天差地别。
中德关系值得我们着重去了解的,是二者之间共同的DNA——也就是角认同。从“玉米”、“笔迷”到“ikun”、“小飞侠”,粉丝们用这种称谓划分不同粉丝体间的角界限,强化自身的体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所有体组织建立的基石。
在这一时期,粉丝团们以各自明星的贴吧为其舆论主阵地,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力组织,用超女时代的粉丝说法就是“无组织有纪律”。粉丝们各为其主,讨论自家明星的事情。鲜有“出圈”的情况,只有少数粉丝的越界行为引起过几次舆论对抗,像是2007年的李毅吧吧友将李宇春吧爆吧和2009年全网发起的对东方神起吧爆吧。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各自为战。
2014年是又一个重要的分界线。这一年国内娱乐圈出现了一批粉丝人数高涨的艺人,包括“归国四子”、TFBOYS等。这些艺人开辟了饭圈的雏形,也就是“流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鹿晗。虽然这哥们儿随着上海堡垒的票房拉胯跨已经进入了衰落期,但他在当年的确创下过辉煌的记录:2014年8月5日,鹿晗在2012年9月10日转发的一则曼彻斯特联队球迷俱乐部的微博,获得了13163859条评论,创造了最多评论的微博文章记录。并且在20
15年9月2日以100252605条个人微博评论,再次打破了自己之前创下的记录。
戚薇照片这一批明星有着非常明显的饭圈明星特质: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具有庞大的流量数据、高度依托贩卖自己而非艺术作品获取收益,依靠互联网平台积累知名度。但他们和后面的饭圈偶像存在着一个根本差异:他们和经纪公司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没有那么严重。像是“归国四子”四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独立艺人工作室,和经纪公司保持合作关系。他们吃到了最早的流量红利,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份红利中获益要比后来者多得多。
这一时期的流量艺人粉丝团有了非常明显的饭圈雏形:首先粉丝内部形成了一个具有阶级性和分工的体。一部分狂热的粉丝和大v成为了“粉头”,要求加入粉丝团的普通粉丝完成各种“任务”来增强自家偶像的互联网舆论声音。包括控评、锁厂、刷超话等手段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其次粉丝团体和偶像之间的联系被强化了。由于流量明星缺少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因而失去了传统艺人的“出圈”能力,粉丝体渐渐呈现出封闭化,“圈地自萌”的趋势,路人和粉丝之间的界限更加明显。“安利”路人的难度加大了。
最重要的是,这一阶段的粉丝体出现了极端化的趋势,对外界的意见看法有强烈的攻击性,“我们”和“他们”渐渐演变成了“我们”和“敌人”。流量明星粉丝圈之间的对抗,流量明星粉丝团和其它圈子的对抗呈现激化趋势。
“撕逼”强化了粉丝团体的内部凝聚力,推动粉丝团体向饭圈方向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被称为偶像元年的2018年,彻底地改变了偶像文化的玩法。
我将其称之为偶像经济3.0粉丝经济4.0资本终极骚操作之自产自销掌控一切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有流量还可以更为所欲为的时代——造星时代。
“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工作的人,例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或作者等,只要能获得一千位忠实粉丝就能维持生活。”
宋威龙身高——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
“我们可以先花钱炒作出一千万个粉丝,然后再榨干他们”
——资本什么是小三通
造星时代起始于2018年的网络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前者抄袭了韩国综艺《Produce 101》,后者更是连名字都直接翻译照搬。抛开这种只能用离谱的抄袭不谈,这两部网综展现的是偶像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经纪公司和媒体公司的资本合流。上一代“流量明星”可以不依赖经纪公司,因为所有的媒体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他们的“经纪人”,但在资本合流的造星时代里,饭圈偶像和资本之间的人身和经济依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这意味着资本在生产-销售-消费的链条里完全地掌握了生产和消费的权力。中国的偶像不仅和日韩偶像一样完全沦为资本的傀儡,还被卷入了一场彻底的运气游戏。谁能火完全取决于资本想让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