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古诗教学中大放异彩——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
摘要:古诗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诗人借助意象,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抒发心志和情感。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从激活审美情感、解读意象之美、感受审美理趣、品味语言之美和丰富审美体验五个方面浅谈高中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情感、审美理趣、审美教育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思维、提升创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程中,语文活动都应该是审美活动。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从意象、语言、理趣和体验方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
一、激发审美情感
情感赋予人类丰富的精神体验,给人类生活增添无与伦比的身心享受。情感的丰富,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美。
(一)深度解读文本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学生问我:老师,这时候是到底有什么魅力,我们都要学习它。我告诉学生:陶渊明身处晋末期,“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但他到了宁静恬淡充满人间温情的田园,以自己的行为标出洁净和宁和,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理想生活的范式。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后人,人可以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归园田居》(其一),恬静淡远的田园风光,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这就是陶渊明的价值所在,这样的价值永不过时。和学生本文解读后,诗歌对学生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承载了有温度的、真实的情感。
(二)精心营造情景
上课伊始我借助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走近作者:想象一下你就是陶渊明,曾经的你饱读诗书,许下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冰冷的现实让你失望了,你没有施展才华的天地,没有实现理想的途径,没有权贵肯接纳你,除非你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为他们争权夺利出谋划策。但高贵如你,又怎肯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彭泽任上,因为你拒绝阿谀谄媚惹怒了上司,但上司丑陋的嘴脸更惹怒了你。你掷地有声地说出“岂能为五斗米,拳拳事乡里小儿耶”,愤然辞官,回归田园,你陶醉在田园的宁静中,即兴吟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精心营造情景,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二、解读意象之美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之美是象与意、物与我的有机融合之美。朱光潜认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是古诗词鉴赏中最基本的审美单元。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意象之美。
意源于人,如何见“象”生“意”,本质上要寻意象和人物的契合点。在教学上设计学生对意象分成两组,第一组“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这一组意象对应的是如在尘网和樊笼久待的诗人就是那被束缚的鸟和鱼,想回到广阔无边的天空和河流中去,表达对束缚本性的世俗的厌恶和自由的向往。第二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和鸡鸣”,是诗人热爱田园的心声,这一组意象对应的是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三、感受理趣之美
要提升高中生的思维品质,要从感性审美上升到理性审美。学生解读了诗歌意象后,带领他们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感受诗中表现出来的理趣之美。陶渊明的田园诗蕴含深刻的哲理,
平凡之物蕴含不平凡的思想。结尾“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地说出“灵魂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格的坚守才是真正的坚守”这样深刻的哲理。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隽永淳朴的理趣,从全诗两组意象中阐幽明微,欣赏诗人渴望自由、保持人格独立的理趣之美。
四、品味语言之美
“言,身之文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中华文化很早就把语言和生命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语言是创作主体的生命外在表现。陶渊明的语言光泽表现在清新自然,凝练质朴,自然中见真性情。
品味语言之美时,对比两种情感迥异的语言,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1)出描写官场和田园的词语。写官场,用的是“尘网”、“羁”、“池”、“樊笼”、 “误落”、“久在”这样否定性、厌恶性的词语、可见其对官场的憎恶。写田园,用“旧林”、“故渊”、“自然”、 “爱”、“思”、“恋”、“返”这类充满想念、依恋意味的词,可见他对宁静田园的喜爱。这些词语的对比,不但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情趣,还写出了作者的志向和理想。(2)对比《归园田居》(其一)和《沁园春·长沙》中写景的词语,分别说出各自的语言魅力。(3)填词,要求
空格填上表示颜的词语:__宅十余亩,__屋八九间。__榆__柳荫,__桃__李美。__、__远人村,__、__墟里烟。(4)结合情感和意境,对比原诗和填诗后的语言效果。通过分组填词对比,学生能更深入地品味到本诗语言的魅力。
五、丰富审美体验
体验是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体验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是生命中美的成长过程。在《归园田居》(其一)的体验环节,设计多种体验方式,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本诗的感受:(1)有感情地诵读;(2)做一首小诗来和本诗;(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田园风光;(4)为“田园风光”画一幅画;(5)用摄影图片表现“田园风光”。在这个审美体验环节,由于体验美的方式多样,学生积极性高涨,最后的体验表达精彩纷呈。田园风光诗
语文学习中,美无处不在。愿师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里,一起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肖春华. 激发想像 以画解诗——《归园田居》教学设计[J]. 中学语文教学, 2001(12):33-34.
2.
王心悦. 陶渊明诗文风格差异谈[J]. 中国文艺家, 2017(10):2-2.
3.
徐霞. 浅析诗歌教学中意象的解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09):108-108.
4.
熊芳芳. 解读审美意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专题二[J].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7(10):8-8.
5.
鲍鹏山. 陶渊明 南山种豆[J]. 国学, 2012(01):3-3.
6.
葛荣晋. 庄子人格论述评[J]. 学术界, 1990(02):18-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