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诗歌,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饮酒》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前回顾,学生抢答背诵相关句子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愿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导入新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期望一种生活,即远离官场、走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来了解他的田园诗和精神追求。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曾
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饮酒》组诗
诗里面没有写饮酒,为什么本诗会以“饮酒”为题目呢?《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三、朗读诗歌
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
喧(xuān)还(huán)辨(biàn)
2、学生读,读准节奏。
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
3、自由朗读,读出诗歌韵味。
提示:这些韵字押“an”韵,吟诵诗歌时,一般“韵要拖长”,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请再有感情朗读一遍本诗,语气要舒缓一些。我们是否感觉到车马的声音离得很远很远呢?是不是觉得所处之地的很偏很偏呢?是否眼前仿佛看到南山绵延不绝呢,是否有鸟儿成结队飞回巢的感觉呢?这样读“言”有没有感叹自得之意呢?这就是吟诵的魅力。
4、齐读。
四、结合背景,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师讲解: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刘禹锡的《陋室铭》曾出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句子,可见房屋是极其简陋的,甚至可以用茅草房来代指。人境是指喧嚣扰攘的尘世。值得关注的“无”这个字,这里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而是强调“感觉不到”车马之喧。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在人世间盖房子居住,生活在世俗尘嚣之中,却没有世俗的喧哗吵闹。这是陶渊明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平静描述,从心理效果上表现出内心的宁静。)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一般指对别人的尊称,在这里指作者自己。尔,如此、这样。心远,指内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当思想上抛弃富贵荣华之念,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隐居主要是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
所是否偏远,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就是如此。这两句既是自问自答,亦是对自己内心超脱名利的自我肯定。)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为陶渊明所最爱。孙绍振先生曾经说过“意象”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对象之间的假定性契合。那么菊花的美到底美在何处呢?菊花凌寒绽放,叶枯不落,花槁不零,有一种超世脱俗的气质。屈原《离骚》中说:“夕餐秋菊之落英”。孙绍振在《田园诗:没有外物负担和心灵负担的境界》一文中曾写道:菊花意象的内涵就是清高,这种清高,没有自我感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的存在。陶渊明正是以菊花的品格介绍自己,赋予菊花意象更丰富的内涵,傲然独立、超世脱俗。篱,篱与庐相呼应,体现出简陋的住所与朴素环境的统一。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南山,指庐山。陶渊明家在柴桑,位于庐山之北,所以当地人称庐山为南山。那么悠然所见之南山景是怎样的呢?这样又自然地带出了下文。)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佳,好的意思。“佳”一词内涵丰富,意味隽永,朴素中又能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力,引发情感的共鸣。相与,共同,一起的意思。相与还,结伴而归。让我们联想想象画面:山间的云气或笼罩山顶,也可能是缠住山腰,抑或是弥漫山脚,此时晚霞光照,丛林尽染,自由的鸟儿们结伴飞回到广阔的山林。陶渊明多次把自己比喻失的飞鸟,《归园田居》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飞鸟”的意象喻说了诗人由出仕到归隐的心路历程,寄托着作者渴望心灵自由、摆脱世俗羁绊的理想追求。)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出意境。真意,本真的意义。这里既有大自然的意趣,也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在“菊花”“东篱”“南山”“飞鸟”这些平静的、惯常的景象中,在“采”“见”“还”这些动作中,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人心是真正自由的、潇洒的。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心理负担,甚至没有语言表现的压力。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么表达,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再次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以下三层:1至4句为第一层,叙结庐之事。5至8句为第二层,描田园之景。9至10句为第三层,抒隐居之情。
五、诗词品读
1.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这种心态?
明确:“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古代达官贵人人往往乘高车骑骏马,所以这里“车马”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内心闲适高远。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反映了诗人豁达、闲适的心态。
过渡:五、六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最能体现诗人内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后的心境。这两句也
历来为人称道,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句有什么妙处?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何妙处?
明确:①“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②“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3.请想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
画面:山间的云气或笼罩山顶,或缠住山腰,抑或是弥漫山脚,此时晚霞光照,丛林尽染,自由的鸟儿们结伴飞回到广阔的山林。
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飞鸟”的意象喻说了诗人由出仕到归隐的心路历程,寄托着作者渴望心灵自由、摆脱世俗羁绊的理想追求。
4.最后两句是本诗的结束语。“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什么?
师过渡:陶渊明在“菊花”“东篱”“南山”“飞鸟”这些平静的、惯常的景象中,在“采”“见”“还”这些动作中,悟到了本真的意义。但却说“想要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表达”。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意”的呢?
明确:“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六、再次诵读,感悟形象,尝试背诵
1.这首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资料补充: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翮(hé)思远翥(zhù)”,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山林。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古代士大夫继承陶渊明的精神,当他们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从陶诗这里寻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以此来安慰不羁的灵魂。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标准,而平淡自然的诗风也就成了他
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苏轼说“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全是因为一个“真”啊!
2.本诗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田园风光诗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第2课时
学习《春望》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路历程,一起走进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五言律诗《春望》。
二、读诗韵,与诗人同行
1.背景简介
师: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国都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fǔ)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
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他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春望》,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
2.第一遍读:请同学们自读诗歌,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之前请留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杜甫(fǔ)、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
3.读诗明义
师:读诗须解其意,方能感受其魅力。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思。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国都,也是指因为战争破坏的,在社稷意义上的国家,是寄托了杜甫的思想情怀的国家。“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所领。“城春”是指春日生机,而后加“草木深”却写出荒芜的景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