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国诗人陆游诗词作品及其影响
【摘要】: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南宋时期。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陆游以其慷慨悲壮的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陆游 生平 风格 艺术成就 影响
坎坷的一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
陆游自幼就好学,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别注意兵书,诗中屡次提到“夜读兵书”;同时他还学剑,《醉歌》说:“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所以他曾这样自负:“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陆游十七八岁时便有了诗名,大约二十五岁左右,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极影响下,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并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笼。
乾道六年(1170),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人夔州通判。“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一路之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诸伟大诗人的遗迹。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这是他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于杀敌报国的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形势,出谋献策,积极准备打击敌人。他生活间,有时射猎深山,亲刺猛虎。所有这些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扩大了他的诗歌领域,并使他领悟到“诗家三味”,从现实生活中、从火热的战斗生活中汲取题材,因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风格。这是陆游诗歌成熟的关键时期。为了纪念这段有意义的生活,后来他把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剑南诗稿》。但是,南宋小朝廷是不会容忍爱国将士的积极抗战活动的。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该除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即事》诗说: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剑锦官城”,可见他当时的抑郁心情。在任职范成大幕府期间,他只能借酒浇愁,排遣他报国无门的苦闷。他和范氏原是“文字之交”,因“不拘礼法”,同僚“讥其颓放”,他索性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1158),陆游五十四岁,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的罪名免官还乡。淳熙十三年启用为严州知州,后入为
田园风光诗
军器少监,但终因一贯坚持抗金,形于歌咏,甚为当权所疾,不久又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黜。 他在一首诗的诗体中曾自言罢官的原因是“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着正好说明他的爱国诗篇的战斗性。
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间,绝大部分都在山阴度过,生活宁静而简朴。他“身杂老农间”,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有着一些往来。有时他还骑着驴子,背着药囊,到远近的村落里去医病施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仗》),由于生活的转变,他对于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因而他晚年写了大量的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写了一首《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的号召。
  陆游诗的风格
(1)洋溢着爱国热情有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早年《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书愤》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峰镝”。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时间无”。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豪语。在《书愤》中还说到死后也要做“鬼雄”: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废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予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由于南宋统治者一意对敌屈膝求和,尽管诗人抱着万死不辞的报国决心,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知道,要恢复中原,就必须抗战,就必须排斥和议,他的诗里充满了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他这样揭示:“和戎自古非长策”(《估客有来自蔡州者怅弥日》), 并具体地指出投降派的主张给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种种危害:“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醉歌》),“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陇头水》)。他警告哪些“封疆恃虏和的边将们说:“棘门灞上无儿戏,犬羊岂惮渝齐盟!”(《登登子城》)在《关山月》里,诗人对
和议的恶果以及投降派的“文恬武嬉”更做了集中而全面的揭露: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南宋一代,当权的始终是投降派,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这也使得他那些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彩。向下面这首《书愤》是有代表性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
现实的残酷不得不让陆游借助梦境与幻想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壮心自小和失豁,梦绕梁周古战场”(《秋思》),正确概括的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像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楼上醉书》),有时有不失书生本,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像一位军师,随处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剑南诗稿》)。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观一幅画马,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碛”(《龙眠画马》),他作一幅草书诗,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落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如尘清”(《题罪中所作草书卷后》)。他听到一声雁鸣,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碛” (《冬夜闻雁》)。特别是当大雷雨,大风雪天时,更容易激起他那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这是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戈阳道中遇大雪》)。人们都畏惧、躲避大风,陆游却在一个”街中横吹人马僵的大风天气爬上城头,希望自己能像大风那样勇猛,扫清中原:“我欲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大风登城》)。基于同一心理,那历来认为可悲的秋风,在陆游听来也成为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秋风曲》》说:“百斤长刀两石弓,饱将两耳听秋风”。当他晚年现居一个山阴时,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想到为国戍边,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山水田园诗中也忧国忧民
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中的们好事物,流露出亲切醇厚而又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他的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这方面陆游的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接画本,处处有诗材”。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还写了大量的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深刻反映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如《农家叹》: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了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厅,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
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陆游曾经指出:“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他的《书叹》一诗,则更是以巨大的艺术概括,揭示了整个剥削阶级对农民的榨取:“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
陆游主张:“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覆大商,是之谓至平,是至谓至公” (《上殿札子》)。然而实际情况却正相反。因此他的极大的不平控诉了那种贫富悬殊、苦乐迥异不合理现象:“公子皂貂方痛饮,农家黄犊正深耕”(《作雪寒甚有赋》)“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岁暮感怀》)。
正因为诗人看到了“常年征科烦箠楚,县家血湿庭前土”(《秋赛》)的苛政,使他进一步突破了一般士大夫的偏见,而同情被“逼上梁山”的人民。反对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陆游是热爱故乡闲适的山水田园生活的,但他对理想事业也依然热烈地追求着,两种人生态度合成了他的完整的灵魂,也构成了其田园咏物诗章别样的艺术风格。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陆游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但也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有时还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很接近与杜甫的。他始终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并不惜为国牺牲。他的诗相当全面的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千人也曾许以一代“诗史”的称号,是有根据的。但是,在表现手法上,陆游的现实主义诗篇也自有其特点。他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具体的铺叙、细致的刻画,而诗书写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短诗里,如那首《关山月》,全诗只有十二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下诏主和,朱门的酣歌醉舞,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有时甚至凝结在一两句诗里,如“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溪上作》)、“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等句。至于所谓“非一事”的实际内容,以及宗泽如何被黄潜善等排斥,岳飞如何被秦桧陷害的具体过程,陆游却没有描写。再如,关辅遗民冒险通报敌情的英勇的行为,原是一篇叙事诗的好题材,但他也只写成一首抒情味很浓的绝句这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陆游有时是通过用事来进行的。如前所举“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务人二句,便骂尽了南宋小朝廷的文武百官毫无国家民族观念。因此陆游的诗,一般的说来,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强,而故事性则比较薄弱。像杜甫的“三吏”“三别”那样严格的叙事
诗,在他上万首的诗集中固然是没有,就是想白居易那样夹叙夹议的讽刺诗,也是绝少的。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主要和他所处的黑暗时代有关,他自己就曾说过“躲尽危机,消残壮志“这样的话,而通过用事来概括现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宋诗坛“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尚。
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这从他哪些富于浪漫主义彩的诗篇看来,也是适合的。由于现实和理想的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他气魄是如此壮伟:手把白玉船,深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裘。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但是陆游的时代,毕竟不同于李白。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耻报仇,恢复国土,因此有关抗金战争的幻想就更多,也更壮丽。在诗人的笔下,宋军北伐的阵势是:“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出塞曲》),敌人溃败的形式是:“马前嗢咿争乞降,满地纵横投剑戟。”(《战城南》)在《胡无人》里,作者写道:“阴付,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这里用辉煌东升的太阳来象征宋朝中兴,气魄宏伟开阔,激荡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