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所谓桃符,就是古代用桃木制成的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钉在门的左右两侧以保佑家庭平安。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而是干脆用两片纸写上神茶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据说这种挂桃符的风俗,延续并发展到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语,用来表达某种意愿。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嫌其不工巧,于是自己提笔写了一副联语: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明文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正式命名则是明朝的事。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
除夕,他传令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号称万年红,因为红与朱同意,以示朱姓永坐天下。圣旨传出后,他在京城金陵微服察访,只见大街小巷红彤彤的对联目不暇接,甚为满意。不料走到城门口,发现一户人家居然没贴对联,他进门询问,得知这户人家以阉猪为业,因无人会写字正在发愁,于是兴致勃发,提起毛笔,为东家写就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御赐人家贴在门上,这个人家的生意很快兴隆起来。
朱元璋还曾赐联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据明代周军《金陵琐事》记载:朱元璋曾手书对联赏给开国功臣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于朱元璋身体力行,春节贴春联自然蔚然成风。
中国人现在贴春联大都在除夕当天进行,而古时候则在小年祭灶之后就有人开始张贴。贴春联成了过春节的基本标志。在过去,过年不贴春联是不可想象之事。家中再穷,其他年货可以少买,绝对不可不买红纸写春联,这是长时期形成的文化习俗。
贴春联除了装点春节,在中国农村也有一些典故与趣话传说。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在做宰相以前,家里一贫如洗,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下面这样一副对联贴在门口: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对联取一到十的自然数顺序排列,头缺一尾少十,横批按东西南北的取意而缺少东、西二方。原来这是一副谐音藏字联,吕蒙正是在诉说自己家里缺衣少食无东西,令人发出辛酸的笑。这也说明古代穷苦人家虽然年关艰难,但就是用锅底灰当墨,也要写春联过节。
还有一个叫归无恭的秀才,家里穷得门窗桌椅用绳子捆绑后才能使用。一年除夕,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一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横批:结绳而治
此联既体现了归无恭家境的贫寒,又寄托了他希望致富的愿望。明代有个叫徐英的读书人,用春联写自家的贫穷:
鼠因粮绝潜违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构思甚为奇妙,读起来既诙谐又令人心酸。
什么是自然数还有一家理发铺的理发匠,本小利微,生活勉强能糊口,春节时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口:
半边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亦由我;
几片萝卜度日,菜是它,饭也是它。
这副春联就是他清苦生活的画像。
这几副春联与故事,反映了古代一些贫民的艰苦境况,但也有一些富户为了光宗耀祖,宣扬祖德,春联的写法却是另一番内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