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2021年第2期
(总第206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2.2021
General.No.206
收稿日期:2020-12-14
贵州省内旅游作者简介:李盈润(1994—),女,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旅游研究;何景明(1966—),女,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乡村旅游、旅游减贫和区域发展研究。
一、“古苗疆走廊”概念的提出
所谓“古苗疆走廊”,指的是元明时期以后新
开辟的横跨贵州省中部,连接湖广与云南的一条古驿道[1]。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于2012年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古苗疆走廊”的提出,旨在以交通线为中心,探讨元明清时期“官道”与西南边疆地区“国家化”进程的关系[2]。“古苗疆走廊”自提出以来就较受
学界关注,当前已将“古苗疆走廊”列入中国主要的“民族走廊”之一,与“藏彝走廊”“河西走廊”“武陵走廊”“南岭走廊”等相提并论。“古苗疆走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对西南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贵州省建省、云南政治经济中心东移、湖南建省、四川经济中心向川东南都与此通道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目前对这条线路的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只是在如何冠名上尚有些不同的看法。
现有研究多是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切入,
探讨“古苗疆走廊”的历史沿革[3]、对贵州省构建及文化认同的影响[4]、对走廊沿线族的影响等[5],认为围绕“古苗疆走廊”进行深入研究及开发会对贵州省文化认同、贵州省纳入“一带一路”政策范围产生良好影响。有部分学者依据“古苗疆走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资源,提出深入研究“古苗疆走廊”文化能促进贵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6],建议建立构建千里苗疆走廊国际文化旅游带,将“古苗疆走廊”打造成贵州省标志性的旅游产品[7],以
打造贵州旅游新名片:关于“古苗疆走廊”旅游开发的思考
李盈润1,何景明1,2
(1.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阳550025;2.茅台学院旅游系,贵州仁怀564500)
摘要:“古苗疆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活态”民族走廊,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极具旅游开发意义。本文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走廊沿线文化丰富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族频繁互动、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等特点,并进而提出进行整体品牌塑造、优先开发古驿站、对非遗产品精品化打造和品牌包装、申报世界遗产、重视走廊的文创产品开发等对“古苗疆走廊”进行旅游品牌塑造的开发导向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古苗疆走廊”;旅游开发;品牌打造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1)
02-0062-03
图1“古苗疆走廊”路线示意图(杨志强制)
62
旅游开发带动“古苗疆走廊”区域民族发展[8]。2018年1月,在贵州省旅发委、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召开了中国“苗疆走廊”文化旅游规划研讨会,对“古苗疆走廊”进行旅游开发也开始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古苗疆走廊”作为一条“国家走廊”对贵州省影响重大,随着“古苗疆走廊”开辟而进行屯堡屯军、汉族移民、民族融合等活动使走廊沿线人口密集、文化多样、内涵丰富。围绕“古苗疆走廊”进行文化挖掘、品牌包装及产品开发将有利于整合贵州省的旅游资源,打造贵州省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二、“古苗疆走廊”的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导向
(一)汉族移民通道,军屯文化与民族文化交融
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明王朝对贵州省大量派遣汉族屯军以保护古驿道的安全,使得“古苗疆走廊”成为明清时期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通道,发展至今,“古苗疆走廊”也成为跨越众多非汉族分布的地域,拥有数百年文化间交汇的历史。在这条走廊沿线不仅留下了深厚的积淀,还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让贵州省留下了极具特的“屯堡文化”“傩文化”等“移民文化”,并与苗、侗、布依等民族文
化以及“土司文化”交织共存,共同构成“古苗疆走廊”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在“古苗疆走廊”的开发中,要通过构建贵州文化的“主体认同”,整合军屯文化、红文化、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将“古苗疆走廊”打造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二)活态文化走廊
“古苗疆走廊”历史积淀深厚,直到今天依然保有原真性。走廊沿线多民族聚集,多文化并存且频繁进行互动,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符号性。走廊沿线许多村落拥有着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习俗、民间工艺、少数民族歌舞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如丹寨的苗族蜡染、石桥古法造纸,雷山苗族铜鼓舞、苗族织锦、苗族芦笙舞,黎平侗族大歌、沿河土家摆手舞等。对“古苗疆走廊”进行开发,非遗文化开发应为重要手段。开发非遗文化一是有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使其不失原真性;二是增加走廊的体验性,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民族/族频繁互动地域
贵州省自古便是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丰富交融且底蕴深厚。“古苗疆走廊”更是一条少数民族百花齐放、融合共生的廊道。明清时期的汉族移民使得汉族文化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文化当中。同时,汉族的移民也导致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迁徙,使得贵州地区的民族/族间有了更频繁的互动与融合。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相比,“古苗疆走廊”沿线的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原生态的神秘彩,形成了具有地
域特的文化共性,又不失独特性。所以,进行“古苗疆走廊”开发要防止碎片化开发,充分考虑民族/族在发展当中的互动与交融,进行线路整体性开发和品牌打造。
(四)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
“古苗疆走廊”自开辟起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诸国间的一条主要陆路国际通道,沿线依然有多处古驿道留存。旅游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载体,借助“古苗疆走廊”的通道,有望成为推动贵州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路径。通过“古苗疆走廊”的旅游开发有助于重新确立贵州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唤起东南亚、南亚诸国对走廊文化的认同感,推进中国与东盟间国际交流[9]。从中国对外开放、旅游外交的格局中看待“古苗疆走廊”旅游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寻求合作机遇,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旅游产业分工合作,通过与云南合作延伸,与东南亚国家联合开发旅游产品线路,打造苗疆文旅走廊国际化旅游品牌。
三、“古苗疆走廊”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整体品牌塑造
“古苗疆走廊”作为中国的“五大民族走廊”之一,沿线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但一是缺乏开发和宣传,二是开发呈现碎片化,亟须进行整体品牌塑造,打造文化IP。建议对“古苗疆走廊”旅游文化产业进行整
体定位,同时编写“古苗疆走廊”解说系统,将走廊沿线的古村、古镇、古屯串联起来,构建“古苗疆走廊”文化产业品牌。而品牌整体塑造,也有助于知名景点带动小景点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完成旅游扶贫的目标。
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对旅游地形象的塑造、旅游品牌的确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培育区域性演出品牌,编排大型实景演艺剧目《古苗疆走廊》,以旅游演艺与游客进行交流,让游客对“古苗疆走廊”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融入走廊沿线的旅游当中,促进整体品牌树立。剧目可以选址多地进行系列节目的编排,既增加景点间的关联性,又有利于旅游扶贫的推进。
(二)对非遗产品精品化打造和品牌包装
当前,中国古镇呈现同质化和商业化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不足是重要原因。由于物质文化遗产易被模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
63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责任编辑:李
桃]
将成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重要“卖点”。
贵州省内多个苗寨、古镇景点都以蜡染、扎染、苗族银饰工艺、苗族服饰文化为卖点,同质化严重,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贵州“文化千岛”,非遗众多,但除了苗族银饰和侗族大歌以外,市场辨识度和知名度不高。建议对非遗产品要进行深度文化解读和品牌包装,并融入国际会议、温泉和体育(
游艇、高尔夫)等现代休闲元素,提高非遗产品的体验性。
除了发展特饮食、服饰以外,地方音乐和地方戏曲也应成为重点开发对象,比如地戏、侗戏、八音坐唱、芦笙舞、盘歌等。在编排《古苗疆走廊》品牌剧目时融入地方音乐和地方戏曲,并于国内外大型城市中开展巡回演出,对提高贵州省非遗文化产品的知名度也能有所助力。
(三)优先开发古驿站
历史上“古苗疆走廊”上的驿站,很多发展为今天的古城镇古村落,不仅成为自驾或骑行通道中的驿站和游客集散地,其本身也是旅游目的地产品如镇远古城、西江苗寨等。驿站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是乡村中的标志物,对古驿站的优先开发不仅是走廊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古苗疆走廊”旅游开发项目落地的重要支撑。建议对走廊上的古村古镇进行系统的文化整理,结合其身的特点,融入“古苗疆走廊”的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等进行开发,发展为有特、有文化底蕴的古驿站项目。
(四)申报世界遗产
根据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ICOMOS
)16届大会上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中提出的定义,文化线路是指“任何交通线路,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其他类型,拥有清晰的物理界限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定活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明确界定的目的”[10]。“古苗疆走廊”线路完全满足文化线路定义及所需满足的条件,它是一条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活态文化线路,往来人员众多,民族/族频繁交流,并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但长期以来走廊沿线的资源都是分散发展,缺乏开发更没有形成品牌意识。如何包装遗产,拓展旅游开发战略新思路,推动“古苗疆走廊”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研究是基础。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有助于提升“古苗疆走廊”整体品牌价值及知名度,将发掘更多旅游资源。
(五)重视走廊的文创产品开发
好的文创产品是最好的旅游纪念物,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也是很好的营销产品。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可以提高文创产品的内涵及附加值、增加游客记忆点,通过优秀的文创产品的品牌文化输出来塑造文化旅
游品牌。2017年,北京故宫文创销售额达15亿元,颐和园、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也先后加入文创产品开发的队伍,并相继开辟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根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联合发布的《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仅在淘宝天猫平台,就有近16亿人次访问博物馆旗舰店,实际购买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业已近900万,文创产品收入已经成为新的盈利点。“古苗疆走廊”系列旅游文创产品应基于“古苗疆走廊”品牌文化进行开发,融合走廊丰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古街古镇文化、屯堡文化、地戏文化等,使其具有地标性、标签化,加强文化输出,促使游客对产品中蕴含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加深游客印象及好感度,进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及产品售卖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文化构建、认同与“古苗疆走廊”[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杨志强.“国家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地域与民族社会———以苗疆走廊为中心[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3]曹端波.明代“苗疆走廊”的形成与贵州建省[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杨志强,赵旭东,曹端波.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2).[5]吴正彪,郭俊.论“古苗疆走廊”中的族语言构成特点[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6).[6]周毓华,邹莹,周紫东.“古苗疆走廊”的提出、特点及研究趋势[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7]汪文学.构建千里苗疆走廊国际文化旅游带[N ].贵州日报,2018-03-21(14).[8]吴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古苗疆走廊”民族语言文化建设[J ].贵州社会科学,2018(11).[9]杨志强,蒙爱军,华廷凯.对接国际经济大走廊构建“一带一路”中轴线[N ].贵州日报,2017-03-18.[10]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 ].城市规划学刊,2009(4).
64
发布评论